"六年湖海老侵寻":在湖海漂泊六年,岁月渐渐侵蚀了我,
"千里归来一寸心":如今千里归来,只带着一颗赤诚的心。
"西望国门搔短发":向西遥望国都的城门,我只能无奈地搔着稀疏的短发,
# 西:自注:一作“回”。
"九天宫阙五云深":那高高的宫阙在五彩祥云中显得遥不可及。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封于舒、荆,又谥文,故世称临川先生、王荆公、王文公。神宗时,王安石两度为相,推行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由于保守派强烈反对,推行迭遭阻碍。王安石的散文雄健峭拔,名列“唐宋八大家”。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诗歌代表作品有《泊船瓜洲》《登飞来峰》《书湖阴先生壁》《元日》等。散文代表作品有《伤仲永》《祭欧阳文忠公文》。文集今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六年》是王安石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行旅诗。《六年》是王安石在元丰五年(1082年)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距离他熙宁九年(1076年)冬罢相回江宁已六年。诗中通过对个人漂泊经历的描写,展现了诗人虽已退居江湖,但仍心系国家命运的复杂心情。这首诗通过对个人经历和国家命运的反思,展现了王安石作为一位政治家的复杂心境。尽管已退居江湖,但他仍心系国家,这种心情在他的诗作中得到了深刻的体现。
2. 写作手法
情景交融:这首诗通过描写诗人漂泊多年后归来的场景,将个人的漂泊经历与对国家的思念相结合。诗中“六年湖海老侵寻,千里归来一寸心。”以“湖海”与“归来”形成对比,突出了诗人漂泊的艰辛与归心似箭的情感。对比:“西望国门搔短发,九天宫阙五云深。”则通过“西望国门”与“九天宫阙”的描写,将个人的渺小与国家的宏大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眷恋与对自身命运的无奈。这种情景交融的手法,使得诗人的内心情感与外在景象相互映衬,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3. 分段赏析
前两句:“六年湖海老侵寻,千里归来一寸心。”“六年湖海老侵寻。”描绘了诗人在湖海漂泊六年,岁月渐老的无奈。“千里归来一寸心”则表达了诗人历经千里奔波,最终带着一颗赤诚之心归来。这一联通过对比“六年”与“一寸心”,突出了诗人内心的坚守与执着。后两句:“西望国门搔短发,九天宫阙五云深。”“西望国门搔短发。”描绘了诗人遥望国都,因忧虑而搔首的动作,展现了内心的焦灼与无奈。“九天宫阙五云深。”则以“九天宫阙”象征国家的中心,而“五云深”则暗示了国家命运的不可捉摸,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未来的忧虑。
上一篇:宋·王安石《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