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西江口落征帆":夕阳西下时,江口岸边落下远行的船帆,
"却望城楼泪满衫":回头眺望城楼,泪水沾湿了衣衫。
"从此梦归无别路":从这以后,梦中归乡再没有别的路途,
"破头山北北山南":只在破头山的北面与山的南面徘徊。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封于舒、荆,又谥文,故世称临川先生、王荆公、王文公。神宗时,王安石两度为相,推行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由于保守派强烈反对,推行迭遭阻碍。王安石的散文雄健峭拔,名列“唐宋八大家”。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诗歌代表作品有《泊船瓜洲》《登飞来峰》《书湖阴先生壁》《元日》等。散文代表作品有《伤仲永》《祭欧阳文忠公文》。文集今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羁旅思乡诗。此诗通过描绘日暮泊舟、回望城楼泪下的场景,抒发了诗人羁旅漂泊中深切思乡却归途艰难、只能寄情于梦的无奈与忧伤。
2. 写作手法
烘托:“日西江口落征帆”描绘了夕阳西下,江口岸边远行的船帆渐渐落下的景象。夕阳西下往往会给人一种时间流逝、日暮途穷的感觉,而远行船只的落帆,暗示着诗人与熟悉之地、熟悉之人的离别与渐行渐远。这一充满凄凉感的日暮江景,写出了悲伤、惆怅的氛围,为下句抒情做铺垫。
3. 分段赏析
“日西江口落征帆,却望城楼泪满衫”开篇描绘出夕阳西下时,江口岸边落下远行的船帆,诗人回头眺望城楼,泪水沾湿了衣衫的画面。这两句通过对夕阳、江口、征帆和城楼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孤寂、凄凉的氛围,为后文的抒情做铺垫,将诗人内心浓郁的思乡之情初步展现出来。“从此梦归无别路,破头山北北山南”描写从这以后,诗人梦中归乡再没有别的路途,只在破头山的北面与山的南面徘徊。这里通过对破头山的描写,进一步烘托出孤寂、迷茫的氛围,将诗人内心的思乡愁绪表达得淋漓尽致。诗人的思绪在佛门旧地周边萦绕。诗中精妙之处在三四两句。“北山”就是钟山,王安石曾在此居住。破头山位于蕲春,是佛家大师讲经说法的圣地(据李壁注引《传灯录》及沈氏注引《名胜志》),这里用来暗喻定林寺。定林寺深藏于钟山之中,环境极为清幽,是王安石居住在江宁时经常前往的地方,寺里的僧人还专门为他整理出一间精舍,作为读书交友的清净之所。诗人说,往后自己的梦魂归来,会永远在这佛寺旧地附近徘徊。王安石晚年时常谈论禅佛,这在他的诗文中多次出现。惠洪《冷斋夜话》也记载了“舒王(王安石晚年的封号)喜爱读佛书”一事。他甚至把自己修建的半山园也捐给了僧人,宋哲宗将其赐名为“报宁禅寺”。这位曾积极推行变法、态度坚决的政治家,到了晚年却对佛道十分感兴趣。他在回复曾巩时,曾对自己谈禅说佛的行为稍作自嘲,还说过几句很有道理的话:“善于学习的人读书,只追求其中的道理。如果有符合自己内心想法的,就算是樵夫牧童的话也不会舍弃;如果言论没有道理,就算是周公、孔子所说的也不会听从。”他研究佛学原本只是为了为自己所用。而且他认为:“成周三代时期,圣人大多出自儒家;两汉之后,圣人大多出自佛家。”儒家和佛家的最终目的是相通的。此外,他因为推行新法,树立了很多敌人,十分担心宋神宗去世后,会遭到政敌的暗害,所以通过参禅来躲避灾祸,这份用心也是十分良苦的。当时皇上对他虽然依旧恩宠,但他也清楚事情已经难以办成;他在仕途顺利之时,就已经想到要果断退隐了。“无别路”这三个字,确实蕴含着深沉而凄怆的情感。
上一篇:宋·王安石《胡笳十八拍十八首》
下一篇:宋·王安石《句(其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