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hāng
fèng

朝代:宋作者:王安石浏览量:1
jiāng
kāi
guó
chù
niú
hǒu
zuò
ān
rén
jié
pán
máo
zhú
cái
fāng
zhàng
chuān
穿
zhù
gōu
yuán
wèi
guò
xún
jiǔ
wàng
yán
dào
jūn
jīn
lái
jiàn
wén
shēn
liáng
kān
chóu
duì
bàng
jīn
zǒng
qīn

译文

此地曾是当年帝王渡江开创国家的地方,而我如今在这仅够一牛鸣吼范围的地方做个结庵而居的人。用茅草竹子搭建的屋舍才方丈大小,开挖沟渠、修筑园圃还不到十天。我早已想忘却用言语表达的道理,您如今却带着文句诗篇来见我。思索着有什么东西能用来回应您,如今那些棒喝之类的机锋也都显得不亲近了。

逐句剖析

"五马渡江开国处":此地曾是当年帝王渡江开创国家的地方,

"一牛吼地作庵人":而我如今在这仅够一牛鸣吼范围的地方做个结庵而居的人。

# 吼:张本作鸣。

"结蟠茅竹才方丈":用茅草竹子搭建的屋舍才方丈大小,

"穿筑沟园未过旬":开挖沟渠、修筑园圃还不到十天。

"我久欲忘言语道":我早已想忘却用言语表达的道理,

"君今来见句文身":您如今却带着文句诗篇来见我。

"思量何物堪酬对":思索着有什么东西能用来回应您,

"棒喝如今总不亲":如今那些棒喝之类的机锋也都显得不亲近了。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答张奉议》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晚年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为回赠友人张奉议而作。全诗收录在《临川先生文集》中,以朴素的语言呈现隐逸生活与禅理思考的融合。前两联借助“五马渡江”的东晋建国典故和结庵耕园的田园景致,描绘出世外隐逸的画面;后两联使用“忘言语道”“棒喝”等禅宗用语,抒发看淡世事、回归本真的心境。诗歌将历史意象与禅机感悟相互交织,语言朴实凝练,体现了王安石晚年诗作追求理趣、减少雕琢的风格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封于舒、荆,又谥文,故世称临川先生、王荆公、王文公。神宗时,王安石两度为相,推行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由于保守派强烈反对,推行迭遭阻碍。王安石的散文雄健峭拔,名列“唐宋八大家”。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诗歌代表作品有《泊船瓜洲》《登飞来峰》《书湖阴先生壁》《元日》等。散文代表作品有《伤仲永》《祭欧阳文忠公文》。文集今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唱和诗。借“五马渡江”的典故与结庵耕园的隐逸景象,以及“忘言语道”“棒喝”等禅宗相关内容,写出了诗人晚年看淡世事、追求隐逸生活并融入禅理思考,回归本真的心境。

2. 写作手法

用典:“五马渡江开国处”句,巧用“五马渡江”的典故。据《晋书·元帝纪》记载,西晋末年,司马睿与其他四位宗室诸侯王(合称“五马”)南渡长江,后司马睿在建康建立东晋政权,此典故原指帝王南渡建国之事。诗人在此将东晋开国的历史场景与当下结庵的田园场景并置,以历史的宏大与隐逸的清幽形成对比,凸显出世外隐逸的超然,暗含对这种宁静生活的认同。

3. 分段赏析

首联“五马渡江开国处,一牛吼地作庵人”,以典故与现实对比起笔,暗含境遇之变。“五马渡江”化用晋室南渡的典故,写昔日开国的繁华;“一牛吼地”形容范围极小,“作庵人”指自己如隐居者般居于小庵,昔日的宏大与如今的简陋形成对比,既见人生境遇的转变,又暗含对当下简朴生活的安然,起笔便带历史厚重感。颔联“结蟠茅竹才方丈,穿筑沟园未过旬”,具体描绘居住环境的简朴与新成。用茅竹搭建的屋舍仅方丈之大,开辟沟园也不过十天时间,“才方丈”“未过旬”强调规模之小、时间之短,直白勾勒出简陋却清新的居所景象,字里行间透着一种随遇而安的淡泊,与首联的“作庵人”相呼应。颈联“我久欲忘言语道,君今来见句文身”,转入与友人的交流感悟。“久欲忘言语道”写出自己早已想抛开言语束缚,追求内心的体悟;而友人“来见句文身”则以诗文相见,形成一种微妙的对照,既见两人交流方式的不同,又暗含对友人以文相访的回应,情感含蓄而真挚。尾联“思量何物堪酬对,棒喝如今总不亲”,以自问自答收束全诗,表达内心的感悟。思索用什么来回应友人,最终觉得佛教“棒喝”式的警醒如今已不亲近,暗示更倾向于平和自然的交流与体悟,“总不亲”三字透出对淡然心境的坚守,让全诗在对答之间流露出超脱的意味。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王安石《出郊》

下一篇:宋·王安石《破冢二首其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