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ūn
fēng

朝代:宋作者:王安石浏览量:1
chūn
fēng
běi
shǒu
yān
què
shēn
jiù
shān
chuān
yáng
shù
wài
cāng
jiāng
shuǐ
chén
zhǎng
yuán
tóu
huǒ
yān
jiè
nèn
huáng
chū
zhuó
liǔ
cuī
xīn
绿
shāo
guī
tián
huí
tóu
jiàn
xīn
shǐ
jué
kàn
huā
shì
nián

译文

在春风中一马向着北方的燕地疾驰,却让人疑惑置身在旧日山川。春天的气息浮动在树外的沧江水面,尘土飞扬原野尽头升腾起野火之烟。日色带来嫩黄刚刚附着在柳梢上,雨水催着新绿渐渐回归田野。回头却不见辛夷开花,这才发觉看花是在去年。

逐句剖析

"一马春风北首燕":在春风中一马向着北方的燕地疾驰,

# 燕:今河北北部、辽宁西部一带,古时为燕国所在地,当时为契丹占据。,首:向着。,北首燕:向着北方的燕地。语出自《汉书韩信传》

"却疑身得旧山川":却让人疑惑置身在旧日山川。

"阳浮树外沧江水":春天的气息浮动在树外的沧江水面,

# 沧:水呈青绿色。,阳:阳气,指春天充满生命力的气息。

"尘涨原头野火烟":尘土飞扬原野尽头升腾起野火之烟。

# 涨:升腾,升起。

"日借嫩黄初著柳":日色带来嫩黄刚刚附着在柳梢上,

# 著:附着。

"雨催新绿稍归田":雨水催着新绿渐渐回归田野。

# 稍:渐渐。

"回头不见辛夷发":回头却不见辛夷开花,

# 辛夷:香木名,一名木笔,开白花者名玉兰,又称望春、迎春。

"始觉看花是去年":这才发觉看花是在去年。

# 始觉看花是去年:王安石的故乡江西临川多辛夷树,他在《乌塘》诗中曾有“辛夷如雪柘冈西”句,柘冈即在临川。作者作此诗的前一年即嘉祐四年(1059年)曾回临川,故云“看花是去年”。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春风》是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所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以独特视角,展现了别样景致与深沉情思。开篇描绘身处北方燕地,春天的到来竟与中原地区并无显著差异。而后三联别出心裁,诗人借景抒情,在对山川景物的描写中,巧妙传达出时光流转、世事变迁的喟叹,尤其饱含着对沦陷于辽国之手的祖国山河的深切眷恋。整首诗在写景方面细致入微,生动呈现出北国风光的特色;在情感表达上,真挚动人,字里行间满溢着诗人对祖国深厚且纯粹的热爱,展现出王安石高超的诗歌创作水准。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封于舒、荆,又谥文,故世称临川先生、王荆公、王文公。神宗时,王安石两度为相,推行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由于保守派强烈反对,推行迭遭阻碍。王安石的散文雄健峭拔,名列“唐宋八大家”。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诗歌代表作品有《泊船瓜洲》《登飞来峰》《书湖阴先生壁》《元日》等。散文代表作品有《伤仲永》《祭欧阳文忠公文》。文集今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年)春日,王安石肩负使命踏上奉使契丹的行程。彼时,王安石刚卸任江东提刑一职不久,因朝廷安排,他需护送契丹使者北归,一路抵达河北一带。在北宋与契丹对峙的局势下,边境地带的政治氛围微妙且复杂。王安石在途中目睹北方大地的山川风貌,感慨万千,创作出《春风》这首饱含深情的七言律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春风》是北宋诗人王安石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诗人凭借细腻笔触,将写景与抒情完美融合。从对北方风光独特描绘,到对家乡事物的深切怀念,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对国土沦陷的痛心以及收复失地的渴望。

2. 写作手法

情景交融:全诗每一处写景都融入了诗人的情感。开篇骑马奔赴燕地,“却疑身得旧山川”,将对故土的眷恋融入春风中骑马的场景。颔联描绘北方的江水、野火烟,借宏大开阔之景,抒发对沦陷国土的忧虑。颈联田园风光的清新明丽,饱含对自然美的赞美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尾联不见辛夷花,借景表达国土沦陷的愤懑。拟人:“日借嫩黄初着柳,雨催新绿稍归田”,把“日”“雨”当作人,说阳光“借”嫩黄给柳树,春雨“催”新绿归田,生动展现春天万物复苏、充满生机的景象,使诗句更具感染力。首尾呼应:开篇的“疑”和结尾的“觉”相互呼应,“一马春风北首燕,却疑身得旧山川”与“回头不见辛夷发,始觉看花是去年”,从以为身处家乡到意识到身处异国,对比中强化对祖国山河的眷恋和收复失地的渴望。

3. 分段赏析

首联:诗人在春风中骑马奔赴北方燕地,可内心的奇妙感受让他恍惚间觉得身处家乡山川。“一马春风”勾勒出轻快画面,点明出行状态,“北首燕”清晰表明目的地。而“却疑”二字极为关键,巧妙展现出诗人内心矛盾,虽身处异国,熟悉之感却油然而生,这种反常心理生动刻画了诗人对故土深深眷恋,即使置身他乡,心中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也难以磨灭。颔联:诗人将视角转向自然景色。春风吹拂,江面波光粼粼,阳光仿佛漂浮在树外的沧江之上;原野尽头,野火燃起,烟尘弥漫,好似尘土在不断上涨。“浮”字极为传神,赋予阳光动态,让静态江水与阳光交融,呈现出灵动之美;“涨”字则生动描绘出烟尘升腾弥漫的状态。这两个字精准地捕捉到北方景致独特之处,也体现出王安石炼字的深厚功力,同时,此联描绘的宏大开阔之景,与诗人内心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呼应,蕴含着对沦陷国土的深沉忧虑。颈联:画面转为细腻田园风光。春日柔和的阳光,仿佛借给柳树嫩黄颜色,让其初露生机;春雨轻洒,催促着新绿回归田野。这两句诗用拟人的手法,将“日”“雨”赋予人的行为,生动展现出春天万物复苏的景象,充满生机活力。诗人笔下的田园画清新明丽,既流露出对自然美的赞美,又在不经意间流露出对沦陷国土上田园风光的怀念,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尾联:诗人回头不见家乡常见的辛夷花开放,才恍然意识到赏花已是去年之事。这里以不见辛夷花作结,看似平淡,实则蕴含深意。辛夷花成为家乡的象征,不见其开放,暗示着身处异国他乡,山河已非故土。诗人以这种含蓄方式,表达对国土沦陷的愤懑,同时,全诗开篇的“疑”与结尾的“觉”相呼应,进一步强化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眷恋和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

4. 作品点评

整首《春风》,王安石凭借细腻笔触,将写景与抒情完美融合。其构思精巧,对仗工整,用词精准,在有限篇幅内,将对祖国的热爱、对国土沦陷的痛心以及收复失地的渴望表达得淋漓尽致,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王安石《中年》

下一篇:宋·王安石《若耶溪归兴》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