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耶溪上踏莓苔":在若耶溪上踏着草莓和青苔,
# 莓苔:草莓和青苔。
"兴罢张帆载酒回":游兴已尽,在船上饮着酒,扬帆而回。
"汀草岸花浑不见":汀草岸花飞掠而过,看也看不清,
# 汀草岸花:语本五代顾复《河传》:“棹举,舟去。波光渺渺,不知何处。岸花汀草共依依。”汀,水中或水边的平地。
"青山无数逐人来":无数青山好像追逐过来一样。
# 逐人来:随人而来。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封于舒、荆,又谥文,故世称临川先生、王荆公、王文公。神宗时,王安石两度为相,推行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由于保守派强烈反对,推行迭遭阻碍。王安石的散文雄健峭拔,名列“唐宋八大家”。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诗歌代表作品有《泊船瓜洲》《登飞来峰》《书湖阴先生壁》《元日》等。散文代表作品有《伤仲永》《祭欧阳文忠公文》。文集今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山水诗。诗歌描绘了诗人在若耶溪踏苔游玩、兴尽载酒返航的情景,通过“青山逐人”的动态描写,展现了山水景色的灵动与生机,营造出自然明快的意境,抒发了出游时的悠闲与喜悦之情。
2. 写作手法
拟人:“青山无数逐人来”以拟人手法描绘群山连绵逐人而来的动态景象,诗人欣欣然享受着船行如箭的美感享受,从而忘乎一切。
3. 分段赏析
首句“若耶溪上踏莓苔”写游览,字字有意味。“若耶溪”是江南著名的风景胜地,溪水清澈,环境幽静。一个“上”字,说明作者不单是乘船游溪,还上岸观景。“踏莓苔”说明作者不只是在岸边倘佯,还深人到了林子中去。这种“游”法与前代其它诗人不同,游兴之豪,由此可见一斑。次句“兴罢张帆载酒回”承接前文,写诗人游兴已尽后的归程,于肯定中寓含否定。从常规理解,“兴罢”应是游兴已尽,但细究之下,若真是游兴已尽之人,多是安卧船中闭目休息,或构思诗文,哪里还有“归兴”?更不用说会带着酒具在返程途中继续饮酒赏景了。这分明就是暗示游兴未尽。来时是逆水而上慢慢欣赏,归时则是扯满风帆,顺风顺水快速向下,来一个“快览”。一“张”一“载”,两个动作连贯,将归时游兴之高拉满。从结构上看,一般绝句诗是一句“起”,二句“承”,三句“转”,四句“合”。本诗二句便“转”,若非有强劲笔力和深厚功力,是不敢走此险径的。三句“汀草岸花浑不见”此句转写归途中的视觉变化。“汀草岸花”本是溪边常见的景物,但“浑不见”却透露出视角的转换,或因舟行渐远,或因暮色朦胧,细节逐渐模糊。这一句通过“不见”的否定式描写,制造出一种空阔悠远的意境,为末句的“青山逐人”埋下伏笔。末句“青山无数逐人来”以拟人手法收束全诗。“青山无数”描绘群山连绵的壮阔景象,“逐人来”则赋予静态的山峦以动态感,仿佛群山主动追随诗人而来。诗人写“错觉”也与常人不同,一般的写法是写青山飞速向后走,这里却是说无数青山追逐人而来,这也能看出诗人注目的是远山而不是近岭,若是近岭的话则是快速向后,远山的话则相反。诗人欣欣然享受着船行如箭,青山逐人而来所得的美感,而忘乎一切。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语言淳朴,含义丰富,手法老到,诗昧隽永。不同于传统以出游为题材的诗作,诗人另辟蹊径聚焦归途兴致,构思别具一格。整个诗篇在动态中进行,也让读者在动感景致中获得审美享受。
# 两诗(另一王维《书事》)皆含不尽之意,子山谓之不带声色。
现代诗人方子丹《中国历代诗学通论》
上一篇:宋·王安石《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