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疑禅伯未知禅":不要怀疑禅师不懂禅理,
"莫笑仙翁不学仙":不要嘲笑仙翁不修仙道。
"灵骨肯传黄檗烬":灵妙的佛骨敢传承于黄檗禅师烧佛的灰烬中,
# 檗:一作蘖。
"真心自放赤松烟":真诚的本心自会像赤松子的烟霞般自然流露。
"莲华世界何关汝":莲花般的佛国净土与你有何关联,
"楮叶工夫浪费年":像模仿楮叶那样的无用功夫不过是浪费岁月。
"露鹤声中江月白":露水沾湿的鹤鸣声中,江上明月皎洁,
"一灯岑寂拥书眠":一盏孤灯在寂静中,拥着书卷入眠。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封于舒、荆,又谥文,故世称临川先生、王荆公、王文公。神宗时,王安石两度为相,推行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由于保守派强烈反对,推行迭遭阻碍。王安石的散文雄健峭拔,名列“唐宋八大家”。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诗歌代表作品有《泊船瓜洲》《登飞来峰》《书湖阴先生壁》《元日》等。散文代表作品有《伤仲永》《祭欧阳文忠公文》。文集今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修行的七言律诗,借“黄檗烬”“赤松烟”“莲华世界”“露鹤声中江月白”等景象写出了对修行者固有认知的打破、对执着外求虚妄的剖析,以及在复杂境遇中坚守独立精神、对世俗功名的省思,融入了士大夫儒释道交融的思想特质。
2. 写作手法
对偶:“灵骨肯传黄檗烬,真心自放赤松烟”一联,上下句结构对称,“灵骨”对“真心”、“肯传”对“自放”、“黄檗烬”对“赤松烟”,词性、意境相互呼应,既体现诗歌结构的严谨,又通过对偶强化佛道意象的对比与融合,在工整的句式中蕴含哲理思辨,彰显王安石晚年诗风的雄健峭拔。用典:“真心自放赤松烟”中“赤松烟”的用典极具深意。“赤松”源自道教传说,指仙人赤松子,常被后世用作隐逸出世的象征。诗人以“真心自放赤松烟”一句,将“赤松”化为“烟”的意象,既呼应了道教追求精神超脱的内核,又暗合自身退居江宁后的心境,变法受挫、远离政治漩涡的晚年,借这一典故寄托对摆脱世俗纷扰、回归本真的向往。
3. 分段赏析
首联“莫疑禅伯未知禅,莫笑仙翁不学仙。”开篇以两个“莫”字直抒胸臆,打破世俗偏见;“禅伯”本应是深谙禅理之人,却被怀疑“未知禅”;“仙翁”本应是潜心修仙之辈,却被嘲笑“不学仙”。王安石用这种看似矛盾的表述,打破了人们对禅者和仙翁的刻板印象。他想表达的是,真正的禅意并非外在的形式,真正的仙道也并非刻意的修行。就像一个真正有智慧的人,不会刻意炫耀自己的学识,真正的禅与仙,是内化于心的境界,而非流于表面的行为。这两句为整首诗定下了一种打破常规、追求本质的基调。颔联“灵骨肯传黄檗烬,真心自放赤松烟。”“黄檗烬”关联禅门公案,“灵骨肯传”意指真正的禅法精髓,敢于突破外在形式(如“烧佛”般破除执着);“赤松烟”呼应仙道(赤松子为古代仙人),“真心自放”则说真正的仙心,源于本真之心的自然流露,无需依附外在修炼。两句分别从佛、道角度,阐释“内在超越形式”的道理,呼应首联的“莫疑”“莫笑”。颈联“莲华世界何关汝,楮叶工夫浪费年。”“莲华世界”是佛教理想境界,“何关汝”并非否定其存在,而是说执着于外求虚幻的“净土”,与自身修心无关;“楮叶工夫”典出《韩非子》(模仿楮叶虽逼真却无用),暗指耗费岁月追求表面功夫。此联进一步批判世俗的外求与执着,强调修心应向内求,而非在形式上徒劳耗费,与前两联形成逻辑递进。尾联“露鹤声中江月白,一灯岑寂拥书眠。”笔锋转向实景:露水中鹤鸣清寂,江面上月色皎洁,一盏孤灯相伴,在寂静中拥书而眠。清幽的画面中,没有对佛道的刻意追求,却有一种宁静超脱的境界。这既是诗人自身状态的写照,也呼应前文“真心自放”的理念,真正的精神安宁,不在外求的玄妙,而在当下的澄明心境,余韵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