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hǒng
èr
shǒu

朝代:宋作者:王安石浏览量:1
mái
cán
bēi
cǎo
chūn
​xuàn​
fēng
shí
chū
zhōng
chén
fán
jiān
bàn
fēn
zhū
yóu
shì
dāng
shí
rén

译文

残碑被荒草深深掩盖,春草却依旧自顾自地蓬勃生长,阵阵旋风不时从地下卷起尘土,在空寂的墓旁盘旋。深夜时分,坟冢之间有人正在瓜分墓中的珠玉,这些争夺珠玉的人,仿佛就是当年在坟前乞求祭品的贫贱之辈。

逐句剖析

"埋没残碑草自春":残碑被荒草深深掩盖,春草却依旧自顾自地蓬勃生长,

"旋风时出地中尘":阵阵旋风不时从地下卷起尘土,在空寂的墓旁盘旋。

"墦间夜半分珠玉":深夜时分,坟冢之间有人正在瓜分墓中的珠玉,

"犹是当时乞祭人":这些争夺珠玉的人,仿佛就是当年在坟前乞求祭品的贫贱之辈。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破冢二首(其一)》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七言绝句,收录于《临川先生文集》《王文公文集》。此诗开篇描绘荒冢残碑被长草湮没、旋风扬尘的荒凉景象,“骐驎”一词双关麒麟神兽与良马意象,暗含深意;后又刻画夜半坟间争夺珠玉的情景,形成衰败与贪婪并存的画面。全诗以冷峻的笔触,借古墓的萧瑟与坟间的纷争,暗含对世事无常、名利虚妄的感慨,兼具借古讽今之意。语言简练却意蕴深厚,体现了王安石诗歌中常见的现实关怀与哲理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封于舒、荆,又谥文,故世称临川先生、王荆公、王文公。神宗时,王安石两度为相,推行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由于保守派强烈反对,推行迭遭阻碍。王安石的散文雄健峭拔,名列“唐宋八大家”。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诗歌代表作品有《泊船瓜洲》《登飞来峰》《书湖阴先生壁》《元日》等。散文代表作品有《伤仲永》《祭欧阳文忠公文》。文集今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埋没残碑草自春”是对古墓景象的远景勾勒。残碑被荒草掩盖,而春草依旧自顾自地生长,一个“自”字赋予了草木不问人事的冷漠感,既写出了古墓的荒凉破败,又暗示了时光流逝、世事变迁的无情,将自然的循环与人事的衰颓形成对比。“旋风时出地中尘”是对墓旁环境的动态描写。旋风不时从地下卷起尘土,仿佛是古墓在无声地诉说着过往。“时出”二字写出了风的不定时出现,增添了场景的萧瑟与诡异感,地下的尘土既是物理层面的遗存,也象征着被遗忘的历史尘埃,让荒凉的氛围更添一层神秘。“墦间夜半分珠玉”聚焦于墓间的反常情景。深夜时分,有人在坟冢之间瓜分珠玉,“夜半”点明了时间的特殊,烘托出隐秘而贪婪的氛围,“分珠玉”则直接揭示了人的逐利本性,与前文的荒凉景象形成强烈反差,将笔触从景物转向人事,暗含对人性贪婪的讽刺。“犹是当时乞祭人”是对前文情景的点睛之笔。“犹是”二字将当下的争夺者与过去的“乞祭人”联系起来,暗示了这些为珠玉争斗的人,正是当初在坟前乞求祭品的贫贱之辈。通过这种身份的呼应,揭示了名利对人的腐蚀,无论身份高低,都可能陷入对财物的追逐,深化了全诗对世事无常、欲望虚妄的感慨。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王安石《泊姚江》

下一篇:宋·王安石《寄吴氏女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