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píng
zhōu
zhōng
wàng
jiǔ
huá
shān
èr
shǒu
èr

朝代:宋作者:王安石浏览量:1
shuí
wèi
jiǔ
huá
yuǎn
shēn
wèi
cháng
zhān
chàng
piān
měi
kǒu
ān
néng
qián
zài
qiū
běi
kōng
jiāng
shàng
xīn
chán
guāng
jié
xiě
jìng
huí
huán
liǎng
lián
zuò
yǐn
fēng
xíng
mào
yán
wéi
zhōu
dāng
shí
jìn
zhān
shì
cháng
lùn
lüè
nǎi
shù
wēi
xiān
shān
guǎng
广
shēn
bāo
wàn
jiān
yún
shēng
jiàn
wēi
rán
jiǔ
huáng
hǎi
zhān
shān
xiāng
hòu
xiān
chū
qún
fēng
jiān
rán
jiǔ
guān
luó
zài
táng
lián
tǐng
shēn
bǎi
shàng
jiān
xiān
shān
gāo
qiě
hán
yuè
jué
yán
cǎo
shù
绿
bīng
shuāng
shàng
hán
yān
tuí
rán
jiǔ
lǎo
bái
lián
cāng
rán
shān
dāng
yún
xiù
tiān
chà
rán
jiǔ
jìng
shì
chū
chóng
lián
pèi
huán
jīn
qún
gàn
qīng
wán
jiān
yuǎn
zhī
yán
西
shī
jìn
huò
chǒu
yán
biàn
tài
qióng
shī
zhě
chè
tiè
chū
yǒng
wǎng
shì
nán
ān
tián
làng
huāng
zǒu
zhí
mín
dāng
shuí
biān
guāi
jīn
shù
xún
mèng
xiǎng
kuī
chān
suǒ
chì
shì
qiú
qián
niàn
tài
bái
diān
xià
shì
hǎi
xiān
qiè
lái
tiān
zhù
yóu
chǐ
齿
shàng
tái
nián
yóu
zhī
jiàn
yǐn
shí
xiǎng
yún
yàn
wèi
pān
bèi
qiě
xián
rén
zhì
xīn
shān
shuǐ
suǒ
qián
nán
ér
yǒu
suǒ
xué
jìn
tuì
退
zài
zhān
gōng
míng
gǒu
xié
láng
miào
děng
yán
kuàng
nǎi
lūn
chuán
shuí
biàn
pián
nán
guī
yán
liào
dài
qiān
shí
zuò
féng
quán
yǐn
yàn
yàn
shě
duàn
zài
xún
móu
qiān
shí
wèi
nìng
shū
zhōng
qián
zhī
jiāng
zài
shān
dāng
jiā
jiān
shī
fēng
máng
yóu
xiān
shāng
gèng
zhàn
qiān

译文

谁说九华山路途遥远,我自身从未到过那边。你的诗篇常启发我思绪,我怎能闭上嘴沉默无言。回忆往昔在秋浦北边,空旷江面上新月初现。月光皎洁如明镜般映照,环绕的两岸堤坝似妆奁一般。露夜独坐拉紧衣襟,风吹歪了帽檐。系船停泊在此时,大小景物尽入眼帘。先试着谈论它的大略,接着再细述微小的细节。此山广阔又深邃无边,包容万物兼收并蓄其间。吞吐云雾降下甘雨,生育万物渐渐滋长蔓延。巍峨如九位上古帝王,德泽遍沾四海人间。此山群峰前后相连,各自挺出尖锐的峰巅。庄重坚定如九位朝臣,整齐罗立在朝堂边。挺身在百官之上屹立,依附者中没有奸邪之辈。此山高峻气候寒冷,五月也不觉得暑炎。草树已长得繁茂翠绿,冰霜还未完全消融残留。衰老的样子如九位老者,白发连着苍苍长髯。当此山之上无云缭绕,秀丽的景色更加浓郁增添。娇艳宛如九位仙女,华美的妆饰从重重帘幕后显现。仿佛带着玉佩头巾衣裙,如绀玉、青色细绢般光鲜。远看如西施般妍丽,近看或许像无盐般平凡。形态变幻无穷无尽,诗人只能小声吟诵难尽言。我起初勇想去探访,却被世俗事务缠身难安闲。荒废职务不履职责,百姓疾苦当由谁针砭。离别至今已数十日,梦里都想把它窥探。期望能得偿所愿,何止是挣脱枷锁般畅然。念往昔登上太白之巅,向下能望见海上日出灿烂。曾来天柱山游历,屐齿上还黏着苔鲜。就像强健的人吃东西,多次享用也说不满足饱餐。为何仍向往攀踏,即便疲惫也不嫌麻烦。难道是因仁智之心,原本就潜藏在山水之中。男儿所学有其根本,进退并不在占卜问签。功名若不能顺遂,朝廷也和民间无两样一般。何况挑选椽子木桩,谁能分辨楩楠这样的珍贵木料。归隐吧,到山崖间居住,整理好衣带与书签。寻块石头安然静坐,逢清泉饮得甘美心欢。取舍全由自己决断,何必一定要问众人意见。你的话语实在安慰我心,难道不同于乡里百姓。美好的树木将留在山中,当以葭蒹相依相攀。我的诗才已尽显疲倦,你的锋芒却依旧锐利如剑。我振作精神再和你唱和一次,告诉你莫要谦虚留连。

逐句剖析

"谁谓九华远":谁说九华山路途遥远,

"吾身未尝詹":我自身从未到过那边。

# 詹:一作檐。

"唱篇每起予":你的诗篇常启发我思绪,

"予口安能箝":我怎能闭上嘴沉默无言。

# 箝:一作钳。

"忆在秋浦北":回忆往昔在秋浦北边,

"空江上新蟾":空旷江面上新月初现。

"光洁写一镜":月光皎洁如明镜般映照,

"回环两堤奁":环绕的两岸堤坝似妆奁一般。

"露坐引衣襋":露夜独坐拉紧衣襟,

"风行欹帽檐":风吹歪了帽檐。

"维舟当此时":系船停泊在此时,

"巨细得尽瞻":大小景物尽入眼帘。

"试尝论大略":先试着谈论它的大略,

"次乃述微纤":接着再细述微小的细节。

"此山广以深":此山广阔又深邃无边,

"包畜万物兼":包容万物兼收并蓄其间。

"嘘云吐雾雨":吞吐云雾降下甘雨,

"生育靡不渐":生育万物渐渐滋长蔓延。

"巍然如九皇":巍峨如九位上古帝王,

"德泽四海沾":德泽遍沾四海人间。

"此山相后先":此山群峰前后相连,

"各出群峰尖":各自挺出尖锐的峰巅。

"毅然如九官":庄重坚定如九位朝臣,

"罗立在堂廉":整齐罗立在朝堂边。

"挺身百辟上":挺身在百官之上屹立,

"附丽无奸憸":依附者中没有奸邪之辈。

"此山高且寒":此山高峻气候寒冷,

"五月不觉炎":五月也不觉得暑炎。

"草树萋已绿":草树已长得繁茂翠绿,

"冰霜尚涵淹":冰霜还未完全消融残留。

"颓然如九老":衰老的样子如九位老者,

"白发连苍髯":白发连着苍苍长髯。

"此山当无云":当此山之上无云缭绕,

"秀色郁以添":秀丽的景色更加浓郁增添。

"姹然如九女":娇艳宛如九位仙女,

"靓饰出重帘":华美的妆饰从重重帘幕后显现。

"佩环与巾裙":仿佛带着玉佩头巾衣裙,

# 裙:张本作裾。

"绀玉青纨缣":如绀玉、青色细绢般光鲜。

"远之妍西施":远看如西施般妍丽,

"近或丑无盐":近看或许像无盐般平凡。

"变态不可穷":形态变幻无穷无尽,

"诗者徒呫呫":诗人只能小声吟诵难尽言。

"我初勇一往":我起初勇想去探访,

"役世难安恬":却被世俗事务缠身难安闲。

"浪荒不走职":荒废职务不履职责,

"民瘼当谁砭":百姓疾苦当由谁针砭。

"乖离今数旬":离别至今已数十日,

"梦想欲窥觇":梦里都想把它窥探。

"自期得所如":期望能得偿所愿,

"何啻释囚钳":何止是挣脱枷锁般畅然。

"念昔太白巅":念往昔登上太白之巅,

"下视海日暹":向下能望见海上日出灿烂。

"朅来天柱游":曾来天柱山游历,

"屐齿尚苔黏":屐齿上还黏着苔鲜。

"犹之健饮食":就像强健的人吃东西,

"屡飨亦云餍":多次享用也说不满足饱餐。

"胡为慕攀踏":为何仍向往攀踏,

"已惫且不嫌":即便疲惫也不嫌麻烦。

"岂其仁智心":难道是因仁智之心,

"山水固所潜":原本就潜藏在山水之中。

"男儿有所学":男儿所学有其根本,

"进退不在占":进退并不在占卜问签。

"功名苟不谐":功名若不能顺遂,

"廊庙等闾阎":朝廷也和民间无两样一般。

"况乃抡椽杙":何况挑选椽子木桩,

"其谁辨楩柟":谁能分辨楩楠这样的珍贵木料。

"归欤岩崖居":归隐吧,到山崖间居住,

"料理带与签":整理好衣带与书签。

"得石坐兀兀":寻块石头安然静坐,

"逢泉饮厌厌":逢清泉饮得甘美心欢。

"取舍断在独":取舍全由自己决断,

"岂必询谋佥":何必一定要问众人意见。

"子语实慰我":你的话语实在安慰我心,

"宁殊邑中黔":难道不同于乡里百姓。

"玉枝将在山":美好的树木将留在山中,

"当倚以葭蒹":当以葭蒹相依相攀。

"诗力我已屈":我的诗才已尽显疲倦,

"锋铓 子犹铦":你的锋芒却依旧锐利如剑。

"扶伤更一战":我振作精神再和你唱和一次,

"语汝其无谦":告诉你莫要谦虚留连。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和平甫舟中望九华山二首(其二)》是宋代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全诗以舟中远眺九华山的视角展开,通过描绘山势的雄伟、景色的变幻,抒发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与对人生的哲思。诗歌开篇以“谁谓九华远”破题,强调九华山的壮丽可及,并借“光洁写一镜”等句,以明镜喻江面,展现空江新月的澄澈之景,暗含对高洁品格的向往。诗中多次以“九皇”“九官”比拟九华山,既赞颂其包容万物、孕育生灵的宏大格局,又赋予山峰以人格化的正直品格,暗喻诗人对政治清明、德泽四海的期许。后文笔锋一转,借山势“高且寒”“秀色郁以添”的冷峻与绚丽并存,隐喻人生境遇的起伏与坚守本心的必要,呼应尾联“取舍断在独”的独立人格追求。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封于舒、荆,又谥文,故世称临川先生、王荆公、王文公。神宗时,王安石两度为相,推行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由于保守派强烈反对,推行迭遭阻碍。王安石的散文雄健峭拔,名列“唐宋八大家”。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诗歌代表作品有《泊船瓜洲》《登飞来峰》《书湖阴先生壁》《元日》等。散文代表作品有《伤仲永》《祭欧阳文忠公文》。文集今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王安石因父亲王益的仕宦经历,多次在途经池州时遥望九华山,由此积累了丰富的观览感受。其弟王安国(字平甫)于舟中赋诗题咏九华山,王安石读后以同题创作两首和诗,这是其中的第二首,成就了兄弟间的文学唱和佳话。在此期间,王安石还与池州两任州守结下情谊,并参与了当地造纸技术的改进。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也是一首唱和诗。诗中介绍了诗人对九华山的向往与追忆,描绘了九华山的雄奇壮阔、景色多变,提及自己过往的登山经历,还融入了对人生进退、功名得失的思考,以及与友人唱和交流的内容。表达了对九华山自然山水的由衷喜爱与向往之情,还体现了与友人唱和时的相互慰藉与文学上的切磋之意。

2. 分段赏析

“谁谓九华远,吾身未尝詹。唱篇每起予,予口安能箝。”开篇用反问强调九华山虽远却近在眼前,友人的诗总激发自己的兴致,“安能箝”直率表达急于倾诉观山感受的心情,拉近了读者与山水的距离。“忆在秋浦北,空江上新蟾。光洁写一镜,回环两堤奁。露坐引衣襋,风行欹帽檐。维舟当此时,巨细得尽瞻。”回忆秋浦江边见月的情景:新月如镜,江水如镜面,两堤似镜边;露坐时衣襟被风掀起,帽子被吹歪——这些生活细节能让读者想象当时的闲适,也为后文“维舟望山”时的专注做铺垫。“试尝论大略,次乃述微纤。此山广以深,包畜万物兼。嘘云吐雾雨,生育靡不渐。”由回忆转向眼前,先总写九华山“广深”“包蓄万物”的特点,“嘘云吐雾雨”更赋予山动态的生命力,仿佛它是滋养万物的自然之神,突出山的包容与磅礴。“巍然如九皇,德泽四海沾。此山相后先,各出群峰尖。毅然如九官,罗立在堂廉。挺身百辟上,附丽无奸憸。”用“九皇”“九官”比喻群峰:有的如帝王般威严,有的如朝臣般端庄,既写出山峰的高低错落,又暗含对“德泽”“无奸”的赞美,将自然之景与人文理想结合。“此山高且寒,五月不觉炎。草树萋已绿,冰霜尚涵淹。颓然如九老,白发连苍髯。”转写山的清冷:五月仍有寒意,草木葱茏却似藏着未消的冰霜;群峰如九位白发老者,苍劲而温和。这一“热”一“寒”的对比,既突出山的独特气候,又以“九老”喻山,赋予其岁月沉淀的厚重感。“此山当无云,秀色郁以添。姹然如九女,靓饰出重帘。佩环与巾裙,绀玉青纨缣。远之妍西施,近或丑无盐。变态不可穷,诗者徒呫呫。”写无云时的山景:山色浓郁如美人盛装,“九女”“佩环”“绀玉”等比喻鲜活,将山的秀美具象为女子梳妆;又用“远妍近丑”点出山景的多变——远看惊艳如西施,近观各有姿态,连诗人也觉难以完全描绘,侧面烘托山的灵动与神秘。“我初勇一往,役世难安恬。浪荒不走职,民瘼当谁砭。”笔锋转向自身,回忆当初满怀壮志却因仕途坎坷无法尽责,“民瘼当谁砭”流露出对百姓疾苦的关切,隐含壮志未酬的无奈。“乖离今数旬,梦想欲窥觇。自期得所如,何啻释囚钳。”数旬未近山,思念至极;如今得见,如挣脱枷锁般畅快。“囚钳”之喻直白有力,写出对自然的向往与解脱世俗束缚的迫切。“念昔太白巅,下视海日暹。朅来天柱游,屐齿尚苔黏。犹之健饮食,屡飨亦云餍。胡为慕攀踏,已惫且不嫌。”回忆过去登太白山、天柱山的经历:曾见海上日出,曾在山径留下足迹;虽登山疲惫,却仍乐此不疲。以“健饮食”“屡飨”类比,说明自己对山水之爱是本能的、持久的。“岂其仁智心,山水固所潜。男儿有所学,进退不在占。功名苟不谐,廊庙等闾阎。况乃抡椽杙,其谁辨楩楠。”由登山感悟“仁智之心”藏于山水,进而引申人生哲理:男儿的进退不取决于占卜,功名不顺则视朝堂如民间;那些庸碌之辈,又怎会识别良材?体现对世俗功名的淡泊,对自我价值的坚守。“归欤岩崖居,料理带与签。得石坐兀兀,逢泉饮厌厌。取舍断在独,岂必询谋佥。”进一步表达归隐之志:愿归居岩崖,整理衣书;坐石观山,饮泉自足;取舍只问内心,无需他人认同。“兀兀”“厌厌”二词,写出与自然相处的闲适,传递出超然物外的洒脱。“子语实慰我,宁殊邑中黔。玉枝将在山,当倚以葭蒹。诗力我已屈,锋铓子犹铦。扶伤更一战,语汝其无谦。”结尾回应友人:你的话语如乡亲般温暖,期待与你在山间相聚;自谦诗才不及你,鼓励友人继续创作。字里行间满是真挚友情,余韵悠长。

3. 作品点评

这首诗作为宋代九华山文学的重要作品,凸显了九华山的文脉传承与精神内核。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王安石《张良》

下一篇:宋·王安石《题永昭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