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谓九华远":谁说九华山路途遥远,
"吾身未尝詹":我自身从未到过那边。
# 詹:一作檐。
"唱篇每起予":你的诗篇常启发我思绪,
"予口安能箝":我怎能闭上嘴沉默无言。
# 箝:一作钳。
"忆在秋浦北":回忆往昔在秋浦北边,
"空江上新蟾":空旷江面上新月初现。
"光洁写一镜":月光皎洁如明镜般映照,
"回环两堤奁":环绕的两岸堤坝似妆奁一般。
"露坐引衣襋":露夜独坐拉紧衣襟,
"风行欹帽檐":风吹歪了帽檐。
"维舟当此时":系船停泊在此时,
"巨细得尽瞻":大小景物尽入眼帘。
"试尝论大略":先试着谈论它的大略,
"次乃述微纤":接着再细述微小的细节。
"此山广以深":此山广阔又深邃无边,
"包畜万物兼":包容万物兼收并蓄其间。
"嘘云吐雾雨":吞吐云雾降下甘雨,
"生育靡不渐":生育万物渐渐滋长蔓延。
"巍然如九皇":巍峨如九位上古帝王,
"德泽四海沾":德泽遍沾四海人间。
"此山相后先":此山群峰前后相连,
"各出群峰尖":各自挺出尖锐的峰巅。
"毅然如九官":庄重坚定如九位朝臣,
"罗立在堂廉":整齐罗立在朝堂边。
"挺身百辟上":挺身在百官之上屹立,
"附丽无奸憸":依附者中没有奸邪之辈。
"此山高且寒":此山高峻气候寒冷,
"五月不觉炎":五月也不觉得暑炎。
"草树萋已绿":草树已长得繁茂翠绿,
"冰霜尚涵淹":冰霜还未完全消融残留。
"颓然如九老":衰老的样子如九位老者,
"白发连苍髯":白发连着苍苍长髯。
"此山当无云":当此山之上无云缭绕,
"秀色郁以添":秀丽的景色更加浓郁增添。
"姹然如九女":娇艳宛如九位仙女,
"靓饰出重帘":华美的妆饰从重重帘幕后显现。
"佩环与巾裙":仿佛带着玉佩头巾衣裙,
# 裙:张本作裾。
"绀玉青纨缣":如绀玉、青色细绢般光鲜。
"远之妍西施":远看如西施般妍丽,
"近或丑无盐":近看或许像无盐般平凡。
"变态不可穷":形态变幻无穷无尽,
"诗者徒呫呫":诗人只能小声吟诵难尽言。
"我初勇一往":我起初勇想去探访,
"役世难安恬":却被世俗事务缠身难安闲。
"浪荒不走职":荒废职务不履职责,
"民瘼当谁砭":百姓疾苦当由谁针砭。
"乖离今数旬":离别至今已数十日,
"梦想欲窥觇":梦里都想把它窥探。
"自期得所如":期望能得偿所愿,
"何啻释囚钳":何止是挣脱枷锁般畅然。
"念昔太白巅":念往昔登上太白之巅,
"下视海日暹":向下能望见海上日出灿烂。
"朅来天柱游":曾来天柱山游历,
"屐齿尚苔黏":屐齿上还黏着苔鲜。
"犹之健饮食":就像强健的人吃东西,
"屡飨亦云餍":多次享用也说不满足饱餐。
"胡为慕攀踏":为何仍向往攀踏,
"已惫且不嫌":即便疲惫也不嫌麻烦。
"岂其仁智心":难道是因仁智之心,
"山水固所潜":原本就潜藏在山水之中。
"男儿有所学":男儿所学有其根本,
"进退不在占":进退并不在占卜问签。
"功名苟不谐":功名若不能顺遂,
"廊庙等闾阎":朝廷也和民间无两样一般。
"况乃抡椽杙":何况挑选椽子木桩,
"其谁辨楩柟":谁能分辨楩楠这样的珍贵木料。
"归欤岩崖居":归隐吧,到山崖间居住,
"料理带与签":整理好衣带与书签。
"得石坐兀兀":寻块石头安然静坐,
"逢泉饮厌厌":逢清泉饮得甘美心欢。
"取舍断在独":取舍全由自己决断,
"岂必询谋佥":何必一定要问众人意见。
"子语实慰我":你的话语实在安慰我心,
"宁殊邑中黔":难道不同于乡里百姓。
"玉枝将在山":美好的树木将留在山中,
"当倚以葭蒹":当以葭蒹相依相攀。
"诗力我已屈":我的诗才已尽显疲倦,
"锋铓 子犹铦":你的锋芒却依旧锐利如剑。
"扶伤更一战":我振作精神再和你唱和一次,
"语汝其无谦":告诉你莫要谦虚留连。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封于舒、荆,又谥文,故世称临川先生、王荆公、王文公。神宗时,王安石两度为相,推行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由于保守派强烈反对,推行迭遭阻碍。王安石的散文雄健峭拔,名列“唐宋八大家”。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诗歌代表作品有《泊船瓜洲》《登飞来峰》《书湖阴先生壁》《元日》等。散文代表作品有《伤仲永》《祭欧阳文忠公文》。文集今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也是一首唱和诗。诗中介绍了诗人对九华山的向往与追忆,描绘了九华山的雄奇壮阔、景色多变,提及自己过往的登山经历,还融入了对人生进退、功名得失的思考,以及与友人唱和交流的内容。表达了对九华山自然山水的由衷喜爱与向往之情,还体现了与友人唱和时的相互慰藉与文学上的切磋之意。
2. 分段赏析
“谁谓九华远,吾身未尝詹。唱篇每起予,予口安能箝。”开篇用反问强调九华山虽远却近在眼前,友人的诗总激发自己的兴致,“安能箝”直率表达急于倾诉观山感受的心情,拉近了读者与山水的距离。“忆在秋浦北,空江上新蟾。光洁写一镜,回环两堤奁。露坐引衣襋,风行欹帽檐。维舟当此时,巨细得尽瞻。”回忆秋浦江边见月的情景:新月如镜,江水如镜面,两堤似镜边;露坐时衣襟被风掀起,帽子被吹歪——这些生活细节能让读者想象当时的闲适,也为后文“维舟望山”时的专注做铺垫。“试尝论大略,次乃述微纤。此山广以深,包畜万物兼。嘘云吐雾雨,生育靡不渐。”由回忆转向眼前,先总写九华山“广深”“包蓄万物”的特点,“嘘云吐雾雨”更赋予山动态的生命力,仿佛它是滋养万物的自然之神,突出山的包容与磅礴。“巍然如九皇,德泽四海沾。此山相后先,各出群峰尖。毅然如九官,罗立在堂廉。挺身百辟上,附丽无奸憸。”用“九皇”“九官”比喻群峰:有的如帝王般威严,有的如朝臣般端庄,既写出山峰的高低错落,又暗含对“德泽”“无奸”的赞美,将自然之景与人文理想结合。“此山高且寒,五月不觉炎。草树萋已绿,冰霜尚涵淹。颓然如九老,白发连苍髯。”转写山的清冷:五月仍有寒意,草木葱茏却似藏着未消的冰霜;群峰如九位白发老者,苍劲而温和。这一“热”一“寒”的对比,既突出山的独特气候,又以“九老”喻山,赋予其岁月沉淀的厚重感。“此山当无云,秀色郁以添。姹然如九女,靓饰出重帘。佩环与巾裙,绀玉青纨缣。远之妍西施,近或丑无盐。变态不可穷,诗者徒呫呫。”写无云时的山景:山色浓郁如美人盛装,“九女”“佩环”“绀玉”等比喻鲜活,将山的秀美具象为女子梳妆;又用“远妍近丑”点出山景的多变——远看惊艳如西施,近观各有姿态,连诗人也觉难以完全描绘,侧面烘托山的灵动与神秘。“我初勇一往,役世难安恬。浪荒不走职,民瘼当谁砭。”笔锋转向自身,回忆当初满怀壮志却因仕途坎坷无法尽责,“民瘼当谁砭”流露出对百姓疾苦的关切,隐含壮志未酬的无奈。“乖离今数旬,梦想欲窥觇。自期得所如,何啻释囚钳。”数旬未近山,思念至极;如今得见,如挣脱枷锁般畅快。“囚钳”之喻直白有力,写出对自然的向往与解脱世俗束缚的迫切。“念昔太白巅,下视海日暹。朅来天柱游,屐齿尚苔黏。犹之健饮食,屡飨亦云餍。胡为慕攀踏,已惫且不嫌。”回忆过去登太白山、天柱山的经历:曾见海上日出,曾在山径留下足迹;虽登山疲惫,却仍乐此不疲。以“健饮食”“屡飨”类比,说明自己对山水之爱是本能的、持久的。“岂其仁智心,山水固所潜。男儿有所学,进退不在占。功名苟不谐,廊庙等闾阎。况乃抡椽杙,其谁辨楩楠。”由登山感悟“仁智之心”藏于山水,进而引申人生哲理:男儿的进退不取决于占卜,功名不顺则视朝堂如民间;那些庸碌之辈,又怎会识别良材?体现对世俗功名的淡泊,对自我价值的坚守。“归欤岩崖居,料理带与签。得石坐兀兀,逢泉饮厌厌。取舍断在独,岂必询谋佥。”进一步表达归隐之志:愿归居岩崖,整理衣书;坐石观山,饮泉自足;取舍只问内心,无需他人认同。“兀兀”“厌厌”二词,写出与自然相处的闲适,传递出超然物外的洒脱。“子语实慰我,宁殊邑中黔。玉枝将在山,当倚以葭蒹。诗力我已屈,锋铓子犹铦。扶伤更一战,语汝其无谦。”结尾回应友人:你的话语如乡亲般温暖,期待与你在山间相聚;自谦诗才不及你,鼓励友人继续创作。字里行间满是真挚友情,余韵悠长。
3. 作品点评
这首诗作为宋代九华山文学的重要作品,凸显了九华山的文脉传承与精神内核。
上一篇:宋·王安石《张良》
下一篇:宋·王安石《题永昭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