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流水意无穷":高山和流水的意境无穷,
"三尺空弦膝上桐":三尺长的空弦挂在膝上,制作精美如同桐木。
"默默此时谁会得":默默地感受这时刻的人究竟有谁能悟得,
"坐凭江阁看飞鸿":坐在江阁上凭栏远眺飞翔的大雁。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封于舒、荆,又谥文,故世称临川先生、王荆公、王文公。神宗时,王安石两度为相,推行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由于保守派强烈反对,推行迭遭阻碍。王安石的散文雄健峭拔,名列“唐宋八大家”。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诗歌代表作品有《泊船瓜洲》《登飞来峰》《书湖阴先生壁》《元日》等。散文代表作品有《伤仲永》《祭欧阳文忠公文》。文集今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
1. 写作手法
寓情于景:“高山流水意无穷,三尺空弦膝上桐。”诗人通过描写“高山流水”“三尺空弦”“江阁飞鸿”等自然景物,将内心的情感融入其中,表达对知音难觅的感慨以及内心的孤独与超脱。以景结情:诗的结尾“坐凭江阁看飞鸿”以景代情,用江阁和飞鸿的意象,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超然,使情感表达更加含蓄而深远。动静结合:“高山流水意无穷,三尺空弦膝上桐。”诗中既有“高山流水”“空弦”等静态描写,“默默此时谁会得,坐凭江阁看飞鸿。”也有“飞鸿”等动态画面,动静结合,营造出一种清幽而深远的意境。虚实相生:“高山流水意无穷,三尺空弦膝上桐。”诗人通过回忆“高山流水”的典故(虚写)与眼前弹琴、观景的实景描写相结合,使诗歌的意境更加丰富。
2. 分段赏析
前两句:“高山流水意无穷,三尺空弦膝上桐。”诗人以“高山流水”开篇,借用古代伯牙子期的典故,表达对知音难觅的感慨。“三尺空弦膝上桐”描绘了诗人弹奏古琴的场景,通过“空弦”二字,暗示内心的孤独与无人理解的惆怅。后两句:“默默此时谁会得,坐凭江阁看飞鸿。”诗人进一步深化情感,以“默默此时谁会得”直接表达内心的孤独与无人理解的落寞。“坐凭江阁看飞鸿”则通过描写诗人凭栏远眺的场景,将孤独的情感融入广阔的自然之中,展现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境。
上一篇:宋·王安石《酬王太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