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节爱吾庐":陶渊明喜爱我的草屋,
"猗玗乐吾耳":美玉的声音让我耳朵愉悦。
"适野无世喧":来到野外无心喧闹,
# 世:张本作市。
"吾今亦如此":我现在也是这样。
"纷纷旧可厌":往日的纷扰令人厌倦,
"俗子今扫轨":如今庸俗之人已远离。
"使君气相求":吕望与我志趣相投,
"眷顾未云已":对我的关怀从未停止。
"追随上东岭":跟随你登上东岭,
"俯仰多可喜":抬头低头间尽是欢欣。
"何以况清明":用什么比喻这清明的景象,
"朝阳丽秋水":朝阳映照秋水的澄澈。
"微云会消散":微云终将散去,
"岂久污尘滓":怎会长久沾染尘埃。
"所怀在分衿":感怀即将分别,
"藉草泪如洗":坐在草地上泪如雨下。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封于舒、荆,又谥文,故世称临川先生、王荆公、王文公。神宗时,王安石两度为相,推行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由于保守派强烈反对,推行迭遭阻碍。王安石的散文雄健峭拔,名列“唐宋八大家”。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诗歌代表作品有《泊船瓜洲》《登飞来峰》《书湖阴先生壁》《元日》等。散文代表作品有《伤仲永》《祭欧阳文忠公文》。文集今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赠别诗。诗中描绘了诗人王安石与友人吕望之同游东岭的情景,同时表达了超脱俗世、珍视友情的情感,展现了诗人远离尘嚣的闲适生活,批判了世俗的纷扰,突出知音相求的珍贵。
2. 写作手法
用典:首四句“靖节爱吾庐,猗玗乐吾耳。适野无心喧,吾今亦如此”借用了陶渊明的典故,“靖节爱吾庐”暗指陶渊明归隐田园的志趣,“猗玗乐吾耳”则化用其《归去来兮辞》中“园日涉以成趣”的意境。诗人通过“适野无心喧”的表述,展现了自己向往自然、不慕荣利的心境,最后以“吾今亦如此”直抒胸臆,表明要效仿陶渊明远离官场、回归田园的生活态度。意向组合:“朝阳丽秋水”,“朝阳”指初升的太阳,代表光明与希望,“秋水”指明净澄澈的秋季水面,指高洁品格,两个意象通过“丽”字产生动态关联,将清晨的时间意象与秋季的意象叠加,朝阳的金光与秋水的波光构成光影交织的画面,以自然之美喻精神境界,呼应前文“适野无心喧”的隐逸情怀。
3. 分段赏析
首四句“靖节爱吾庐,猗玗乐吾耳”借用陶渊明典故,表明诗人渴望像先贤一样远离官场喧嚣,追求宁静生活。“适野无心喧”一句更直抒胸臆,表达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中间八句生动描绘登山所见。“追随上东岭”带领读者身临其境,“朝阳丽秋水”勾勒出秋日清晨的明丽景色。诗人通过“俯仰多可喜”的自然描写,营造出超然物外的意境。结尾四句笔锋一转,“所怀在分衿”道出与友人分别的不舍。最后“藉草泪如洗”以质朴的语言,将离愁别绪表现得真挚动人。全诗在隐逸之趣中融入深厚友情,情感层次丰富。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展现了王安石五言古诗的独特魅力:在艺术表现上,“朝阳映秋水”的明媚画面与浑浊现实形成鲜明对比,“薄云终消散”的自然现象暗含政治理想,将哲理思考融入景物描写,形成独特的艺术效果。全诗结构层次分明,开篇抒发隐逸情怀,中间细腻描绘山水风光,结尾表达真挚友情。这种“抒情-写景-寄情”的递进式布局,体现了宋代文人“以文入诗”的创作特点。语言运用颇具特色,如“野游心自静”“俗客不入门”等通俗表达,突破了传统五言诗的典雅规范,展现了王安石“荆公体”诗歌的创新精神。
# 骨力遒劲,得陶韦之淡远。
清清代学者
上一篇:宋·王安石《再用前韵寄蔡天启》
下一篇:宋·王安石《省中二首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