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州桥蹋月想山椒":当年我在州桥上散步赏月,遥想金陵的钟山,
# 山椒:山顶。这里指王安石在金陵的住宅不远的钟山。,州桥:也叫天汉桥,在汴梁(今河南开封市)宣德门与朱雀门之间,横跨汴水。
"回首哀湍未觉遥":山中凄切急速的泉水声,似乎近在耳畔。
# 未觉:张本作故未,哀湍:指山间发出凄切声音流得很快的溪流。
"今夜重闻旧呜咽":今天我在金陵,听着呜咽的泉水潺潺,
# 旧呜咽:这里指依旧幽咽的泉水声。
"却看山月话州桥":看着明月,又想起在州桥赏月的那晚。
# 却看:回头看,这里有回想之意。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封于舒、荆,又谥文,故世称临川先生、王荆公、王文公。神宗时,王安石两度为相,推行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由于保守派强烈反对,推行迭遭阻碍。王安石的散文雄健峭拔,名列“唐宋八大家”。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诗歌代表作品有《泊船瓜洲》《登飞来峰》《书湖阴先生壁》《元日》等。散文代表作品有《伤仲永》《祭欧阳文忠公文》。文集今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每句七个字,共四句,形式短小精悍,节奏明快。其题材属于行旅类,诗人在行旅途中以州桥为触发点展开情感抒发。在州桥踏月时,诗人思绪飘向远方山椒,回首间感觉湍急流水似在近旁。今夜又闻流水呜咽,对着山间明月忆起州桥,通过对州桥、山月、哀湍等意象的描写,表达出行旅中的复杂感慨与淡淡的思乡之情。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州桥踏月想山椒,回首哀湍未觉遥”,诗人通过描写在州桥踏月,看到湍急的流水,借助州桥、月、哀湍等景色,抒发内心的感怀与思乡之情。
3. 分段赏析
《州桥》前两句描绘往昔于州桥踏月,彼时心中念及金陵家中;后两句则写如今在金陵赏月,因听闻那仿若昔年想象中凄切湍急的溪声,又忆起汴京。诗中,前两句州桥为实景,溪流是虚念;后两句州桥成虚思,溪流化作眼前实景。虚实之变,实则是时空转换,如此交叉渲染,人事更迭与情感起伏尽融其中。
4. 作品点评
王安石的《州桥》与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在意境营造上不乏相似之处。《夜雨寄北》中“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诗人立足当下所处的巴山,思绪跨越到未来与亲人相聚之时。尽管地点都围绕巴山,却因时间的差异,让情感生出别样的波澜。借由时空的巧妙转换,将悲欢离合的情感演绎得细腻动人,深切传达出相思之情。《州桥》同样以景衬情,与《夜雨寄北》异曲同工。然而,二者在时空脉络上各有不同。《州桥》是从当下身处的金陵回溯到往昔的汴京,满是对过去的追忆;而《夜雨寄北》则是从当下的巴山遥想未来于长安与亲人重逢之景,充满对未来的展望。如此差异,使得《夜雨寄北》的格调呈现出轻快婉转之态,《州桥》则更多地流露出沉重压抑之感。
下一篇:宋·王安石《汴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