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fàn

朝代:宋作者:王安石浏览量:1
fàn
xiàng
qín
qīng
jiǔ
zhōu
yán
duàn
wèi
tóu
shì
jiān
huò
zhōng
shī
néng
bào
chóu

译文

范雎在秦国做宰相时,权势影响天下,范雎凭借一句话就果断地让魏齐丢掉了脑袋。世间的灾祸变故不能轻视忽略,就连竹席中裹着的死尸,也能反过来报仇雪恨。

逐句剖析

"范雎相秦倾九州":范雎在秦国做宰相时,权势影响天下,

"一言立断魏齐头":范雎凭借一句话就果断地让魏齐丢掉了脑袋。

"世间祸故不可忽":世间的灾祸变故不能轻视忽略,

# 故:张本作福。

"箦中死尸能报雠":就连竹席中裹着的死尸,也能反过来报仇雪恨。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范雎》是北宋诗人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以战国名臣范雎为吟咏对象,首句“范雎相秦倾九州”赞颂其辅佐秦国、颠覆九州格局的雄才大略;次句“一言立断魏齐头”刻画他巧施谋略、借秦国之力斩杀仇敌魏齐的果决狠厉;第三句“世间祸故不可忽”由历史事件引发哲理,警示世人警惕潜伏的祸患;末句“箦中死尸能报雠”以范雎装死逃亡后复仇成功的结局,突显其隐忍奋发、以弱胜强的传奇色彩。全诗语言凝练,将历史功业、个人恩怨与处世哲理熔铸一体,体现了北宋咏史诗“以史鉴今、理趣相生”的风格。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封于舒、荆,又谥文,故世称临川先生、王荆公、王文公。神宗时,王安石两度为相,推行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由于保守派强烈反对,推行迭遭阻碍。王安石的散文雄健峭拔,名列“唐宋八大家”。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诗歌代表作品有《泊船瓜洲》《登飞来峰》《书湖阴先生壁》《元日》等。散文代表作品有《伤仲永》《祭欧阳文忠公文》。文集今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句:“范雎相秦倾九州”勾勒范雎的历史功业。“相秦”点明其秦国宰相身份,“倾九州”以夸张手法强调他对天下格局的颠覆性影响——既暗指范雎助秦崛起、削弱六国的政治作为,亦隐喻其谋略之深远足以撼动九州秩序。开篇即以磅礴气势奠定全诗对范雎权谋之力的赞叹基调。次句:“一言立断魏齐头”​​此句点明范雎复仇的关键事件。“一言”凸显其谋略的精准与高效,暗指范雎通过“远交近攻”之策离间诸侯,最终借秦国之力逼杀魏齐;“立断”二字以斩钉截铁之势,强化其复仇行动的果决与凌厉。此句将政治权谋与个人恩怨交织,展现范雎“以弱胜强”的智慧与狠绝。​​第三句:“世间祸故不可忽”​​此句由历史事件转向普遍哲理。“祸故”既指范雎曾遭魏相魏齐迫害、险丧性命的个人祸患,亦泛指人生中潜藏的危机;“不可忽”直指对祸患的警惕与预判的重要性。此句通过范雎的经历提炼出“祸患常积于忽微”的警世之理。​​末句:“箦中死尸能报雠”收束全诗。“箦中死尸”指范雎早年装死逃亡、藏身竹席(“箦”)的狼狈处境,与“报雠”的最终胜利形成反差——昔日濒死的落魄者,竟借权谋实现惊天复仇。“能”字既赞叹其手段之高明,亦暗含对命运逆转的深刻慨叹。此句以小见大,将个人恩怨升华为对“忍辱负重终成事”的诠释。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王安石《白云》

下一篇:宋·王安石《次韵徐仲元咏梅二首其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