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岸凉竹娟娟":岸边清凉,竹子姿态柔美,
"水净菱帖帖":水面清澈干净,菱角整齐地贴在水面上。
"虾摇浮游须":虾在水中摇动着浮游的触须,
"鱼鼓嬉戏鬣":鱼摆动着鱼鳍欢快地嬉戏。
"释杖聊一愒":放下手杖,姑且休息一会儿,
"褰裳如可涉":撩起衣裳,好像可以涉水而行。
"自喻适志欤":我把自己比作那舒适自在、符合心意的,
"翩然梦中蝶":就像那翩翩起舞的梦中之蝶一样。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封于舒、荆,又谥文,故世称临川先生、王荆公、王文公。神宗时,王安石两度为相,推行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由于保守派强烈反对,推行迭遭阻碍。王安石的散文雄健峭拔,名列“唐宋八大家”。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诗歌代表作品有《泊船瓜洲》《登飞来峰》《书湖阴先生壁》《元日》等。散文代表作品有《伤仲永》《祭欧阳文忠公文》。文集今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
1. 写作手法
动静结合:“岸凉竹娟娟,水净菱帖帖”描写岸边的竹子和水中的菱角,呈现出一种静态的画面美;“虾摇浮游须,鱼鼓嬉戏鬣”则描绘了虾摇动触须、鱼摆动鱼鳍嬉戏的动态场景,动静结合,使诗歌所描绘的画面更加生动鲜活。借景抒情:诗的前四句通过对岸边、水中的竹子、菱角、虾、鱼等景物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清幽、闲适的氛围,为后文诗人情感的抒发做铺垫,借这些自然之景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宁静和对这种生活的喜爱。用典:“自喻适志欤,翩然梦中蝶”运用了庄周梦蝶的典故,出自《庄子・齐物论》,借这个典故表达了诗人对自由、适意生活的追求,以及对自我存在状态的一种思考,使诗歌的内涵更加丰富。细节描写:“虾摇浮游须,鱼鼓嬉戏鬣”中“摇”“鼓”等动词,对虾和鱼的动作进行了细致的描写,生动地展现了它们的活泼姿态,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2. 分段赏析
《自喻》首联“岸凉竹娟娟,水净菱帖帖”:“岸凉竹娟娟”描绘了岸边清凉的环境,竹子姿态柔美,“娟娟”一词形象地写出了竹子的秀丽之态。“水净菱帖帖”则写水面清澈干净,菱角整齐地贴在水面上,展现了一种宁静、和谐的画面,给人以清新之感,为全诗奠定了清幽的基调。颔联“虾摇浮游须,鱼鼓嬉戏鬣”:这一联进一步描写水中的生物。“虾摇浮游须”生动地写出了虾在水中摇动触须的动态,仿佛在悠然自得地浮游;“鱼鼓嬉戏鬣”则描绘了鱼摆动着鱼鳍,欢快地嬉戏的场景,“鼓”和“嬉戏”等词赋予了鱼以人的情感和动作,使画面充满生机与活力。颈联“释杖聊一愒,褰裳如可涉”:“释杖聊一愒”写诗人放下手杖,姑且休息一会儿,“释”“愒”等字表现出诗人的悠闲自在。“褰裳如可涉”则说诗人想要撩起衣裳,好像可以涉水而行,进一步体现了诗人在这优美的自然环境中的惬意,想要亲近自然的心情。尾联“自喻适志欤,翩然梦中蝶”:“自喻适志欤”表明诗人以某种事物自比,认为自己此刻的心境是舒适自在、符合心意的。“翩然梦中蝶”运用庄周梦蝶的典故,将自己比作那翩翩起舞的梦中之蝶,表达了诗人对自由、无拘无束生活的向往,也暗示了他对现实生活中种种束缚的一种超脱心态。
上一篇:宋·王安石《平山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