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五日午":五月五日是端午节,
# 五月五日午:即端午节。农历以地支纪月,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端是“开端”“初”的意思,故初五又名端五。“五”与“午”通,端五即端午,五月初五即重午。“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阳。
"赠我一枝艾":你赠与我了一枝艾草。
# 艾:即艾草,味辣,是一种芳香化浊药物。端午节家家门口插菖蒲和艾草,实有驱虫辟邪之用。
"故人不可见":故去的人已看不见,
# 故人:老朋友。一说指与自己气味相投的古人。
"新知万里外":新结交的知己却在万里之外。
# 新知:新结交的知己。战国屈原《九歌·少司命》:“悲莫悲兮生离别,乐莫乐兮新相知。”
"丹心照夙昔":往日能够为国尽忠的人,
# 夙昔:指昔时,往日。,丹心:指赤红炽热的心,一般以“碧血丹心”来形容为国尽忠的人。
"鬓发日已改":现在已经白发苍苍。
# 改:变白。一作“败”,稀疏。
"我欲从灵均":我想要从屈原那里得到希望,
# 灵均:形容土地美好而平坦,含有“屈”字的意思。在这里指屈原。
"三湘隔辽海":只是三湘被辽海阻隔太过遥远。
# 辽海:指辽河流域以东至海地区。泛指北方。,隔:间隔,距离。,三湘:指沅湘、潇湘、资湘(或蒸湘),合称“三湘”。也可以指湖南一带。
南宋著名大臣、文学家
文天祥(1236 ~ 1283),南宋大臣、文学家 。初名云孙,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宋理宗宝佑年间进士,官至丞相,封信国公。临安危急时,他在家乡召集义军,坚决抵抗元兵的入侵。后被俘遇害。文天祥的文学创作以元军攻陷临安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多咏物应酬之作,后期诗歌多出于颠沛流离中,反映社会现实和表现民族气节,诗作直抒胸臆、慷慨激昂。名篇有《过零丁洋》《正气歌》等。著有《文山先生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端午题材的诗。诗中借端午佳节之际,友人不在身边的情境,抒发了孤独之感。诗人以炽热的情感,展现自己虽遭诬陷,仍怀揣报国之心,在生死抉择间,为复兴南宋王朝,未选择如屈原般以死明志,体现其对朝廷的忠义和执着精神。
2. 分段赏析
首联“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点明时间是端午佳节,以“赠艾”这一民间习俗入笔。一枝艾草带来节日氛围,却更衬出诗人孤独。此句语言质朴,借寻常习俗引发情感波澜,为全诗奠定情感基调。颔联“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直陈孤独处境。因国难颠沛,老友难见,新交远隔万里。诗人一举一动无人知晓,才遭谣言中伤。诗句饱含悲怆,既有对自身遭遇的申诉,也有无奈的哀怨,从人际交往侧面反映出当时的艰难处境。颈联“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笔锋突转,诗人慷慨陈词表明心志。尽管岁月改变容颜,处境艰危,但对祖国的热爱与忠诚始终不变。此联情感激昂,以强烈对比突出诗人坚守爱国之心的坚定,如人生宣言般震撼人心。尾联“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我欲从灵均”呼应颈联,表明要以屈原为榜样,坚守操守,不惜殉国。“三湘隔辽海”却又道出不能即刻效仿屈原的矛盾。既因诬陷未雪,怕死得不明不白;也因心怀复国之志,希望东山再起。这一联将诗人的复杂心境与执着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凸显其在困境中对人生和现实的执着坚守。
3. 作品点评
《端午即事》是文天祥诗作作品。该诗情感表达丰富细腻,将端午佳节的复杂情绪如节日欢愉、对故人怀念、孤独之感、老去沧桑等交织融合,却又以耿耿爱国之情为主线贯穿始终,情真意切。语言质朴平实,不事雕琢,却能深刻传达情感与思想,“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简洁有力地展现诗人的爱国决心与岁月感慨。在动荡的南宋末年,文天祥以诗明志,体现了文人在国难之际的担当与忠诚,激励着后人坚守爱国情怀。
# 文天祥在《端午即事》诗中慷慨陈词道:“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表达了效法屈原殉难的意向。读了文天祥这些感天地动鬼神的诗句,我们对于他在燕京坚贞不屈,从容就义的行动就更加理解和钦佩了。
现代原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刘扬忠《唐宋诗词对端午节的描写》
上一篇:宋·宋无名氏《赤日炎炎似火烧》
下一篇:宋·朱敦儒《鹧鸪天·西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