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剪冰绡":盛开的杏花好似剪裁好的白色丝绸,
# 冰绡:洁白的丝绸,比喻花瓣。
"打叠数重":轻轻叠成数层,
"冷淡燕脂匀注":又将淡淡的胭脂均匀的涂抹。
# 燕脂:胭脂,通假字。
"新样靓妆":时髦的漂亮衣服,
# 靓妆:美丽的妆饰。
"艳溢香融":艳丽的色彩融入四溢的清香,
"羞杀蕊珠宫女":简直羞杀了天上的蕊珠宫的仙女。
# 蕊珠宫女:指仙女。蕊珠,道家指天上仙宫。
"易得凋零":红颜易凋零,
"更多少、":更何况、
"无情风雨":经历了多少无情的风雨。
"愁苦":面对愁苦的情景,
"问院落凄凉":扣问凄凉的院落,
# 问:一作“闲”。
"几番春暮":还要经受几番春暮。
"凭寄离恨重重":谁帮我寄去重重的离愁,
# 凭寄:凭谁寄,托谁寄。
"这双燕":这双飞的燕子,
# 这:同“者”。
"何曾会人言语":哪里懂得人间的苦痛。
"天遥地远":天遥地远,
"万水千山":万水千山阻隔,
"知他故宫何处":哪里知道故园今在何处。
"怎不思量":怎么能不思念呢?
"除梦里、":只有在梦中、
"有时曾去":有时曾去。
"无据":可如今连梦都变得虚幻无凭。
# 无据:无所依凭。
"和梦也新来不做":最近竟然连这样的梦也不再做了。
# 和:连。
宋朝第八位皇帝,创立“瘦金体”
赵佶(1082~1135),北宋皇帝、书画家。庙号徽宗,宋神宗第十一子,宋哲宗之弟,宋朝第八位皇帝,出生于汴京(今河南开封)。在位期间追求奢靡,政治腐败、外交不力,以致民怨四起并埋下北宋靖康年间亡国的祸根。赵佶在书法、绘画等艺术领域天赋非凡,独创“瘦金体”书法。他绘画重视写生,以精工逼真著称。其工花鸟,相传用生漆点鸟睛,尤为生动。存世画迹有《芙蓉锦鸡图》《池塘秋晚图》《雪江归棹图》等。亦能诗词,有《宣和宫词》3卷,已佚。近人辑有《宋徽宗诗》《宋徽宗词》。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宋代宋徽宗赵佶一首借景抒情的词,借杏花的兴衰,表达了词人对往昔帝王生活的怀念,抒发了亡国之恨与身世之悲。
2. 写作手法
比喻:“裁剪冰绡,轻叠数重,淡著胭脂匀注”体现了比喻的手法。这句词将杏花的花瓣比作裁剪好的白色丝绸(冰绡),形象地描绘出杏花花瓣轻盈、洁白、层叠的形态,让读者更直观地感受到杏花的美丽。
3. 分段赏析
词的上片,词人以细腻笔触,从外形到神态精心勾勒杏花。他近观细察,将杏花的瓣儿比作一叠叠冰清玉洁的缣绸,经巧手裁剪出重重花瓣,又匀染浅淡胭脂,生动呈现出杏花的精致。“新样”三句,把杏花比作入时梳妆的美人,她光彩照人、暖香阵阵,连天上蕊珠宫的仙女见了都自愧不如。“羞杀”二字,进一步烘托出杏花的超凡脱俗,尽显其盛放时的动人风姿。然而,笔锋陡然一转,杏花在料峭春寒与无情风雨的摧残下,很快凋谢,枝空花落。暮春时节,庭院寂寥,美景随春光消逝,一片凄凉。这不仅是对杏花的怜惜,更饱含词人的自怜。昔日帝王沦为阶下囚,流徙千里,内心愁苦难以言表。杏花的烂漫与凋零,引发他诸多感慨与联想,往事与现实交织,让他深感杏花凋零有人怜惜,而自己沦落却只余“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无尽怅恨。“愁苦”之后接一“问”字,与李后主“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意味颇为相似。下片以杏花由盛转衰暗喻词人自身境遇,倾诉其对遭遇的沉痛哀伤,尽显内心痛苦。开头三句,词人见燕儿双双从南方飞回寻巢,本欲托其寄离恨,又觉燕儿难以领会传达。这一问,表露出他音讯断绝后的思念。“天遥”两句,叹自己与宗室臣僚等被驱赶北行,路途遥远,历经万水千山,这八个字,道尽押解途中的折磨。回首南望,汴京故宫不见,真可谓“别时容易见时难”。紧接着,词人以反诘抒发对故国的怀念。“故宫何处”,点明连望见都成奢望,只能寄希望于梦中。梦中虽能重回旧地,带来片刻慰藉,但结尾两句,词人直言近来连梦都不做,希望破灭。梦境本虚幻,如今连这虚幻都不再有,深刻反映出他内心的百转千回,哀痛至极,令人闻之肝肠寸断。
4. 作品点评
词人借杏花凋零,倾诉自身悲苦无助、惨遭命运摆弄的哀伤。赵佶身为北宋杰出的书画家,其绘画注重写生,以精湛逼真之技闻名。这一特色在此词景物描摹中亦有体现,特别是上片对杏花的勾勒,犹如工笔画般细腻入微,尽显其精巧工致之美。
# 徽宗此词北狩时作也。词极凄婉,亦可怜矣。
明杨慎《词品》
# “真”字是词骨,若此词及后主之作,皆以“真”胜者。
近代唐圭璋《唐宋词简释》引况蕙风
下一篇:宋·黄庭坚《清平乐·春归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