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ài
běi

朝代:宋作者:赵佶浏览量:3
chè
西
fēng
hàn
fēi
xiāo
tiáo
guǎn
dēng
wēi
jiā
shān
huí
shǒu
sān
qiān
duàn
tiān
nán
yàn
fēi

译文

一整夜的西风猛烈地摇撼着破旧的门扉,孤寂冷清的旅馆里,一盏微弱的灯光散发着黯淡的光。回头遥望家乡远在三千里之外,极目南天,连大雁的踪影也看不到。

逐句剖析

"彻夜西风撼破扉":一整夜的西风猛烈地摇撼着破旧的门扉,

# 扉:门。

"萧条孤馆一灯微":孤寂冷清的旅馆里,一盏微弱的灯光散发着黯淡的光。

"家山回首三千里":回头遥望家乡远在三千里之外,

# 家山:故乡、故国。

"目断天南无雁飞":极目南天,连大雁的踪影也看不到。

# 天南:指岭南。亦泛指南方。,目断:指望断。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在北题壁》为北宋亡国之君宋徽宗赵佶囚禁于五国城时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中描绘他于萧瑟秋夜,静听寒风拍打着破败木门,在昏黄摇曳的灯火下辗转难眠。孤寂之中,他满心皆是对故土与王朝的深切思念,怅然南望,却不见半只传信的归雁。此诗以简练笔触,将北宋徽钦二帝被掳北地、身陷囹圄的凄凉处境与孤苦心境,刻画得淋漓尽致,道尽了亡国之君的悔恨与无奈。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宋朝第八位皇帝,创立“瘦金体”

赵佶(1082~1135),北宋皇帝、书画家。庙号徽宗,宋神宗第十一子,宋哲宗之弟,宋朝第八位皇帝,出生于汴京(今河南开封)。在位期间追求奢靡,政治腐败、外交不力,以致民怨四起并埋下北宋靖康年间亡国的祸根。赵佶在书法、绘画等艺术领域天赋非凡,独创“瘦金体”书法。他绘画重视写生,以精工逼真著称。其工花鸟,相传用生漆点鸟睛,尤为生动。存世画迹有《芙蓉锦鸡图》《池塘秋晚图》《雪江归棹图》等。亦能诗词,有《宣和宫词》3卷,已佚。近人辑有《宋徽宗诗》《宋徽宗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绝句是宋徽宗赵佶身陷囹圄时,题写于囚禁馆舍墙壁之上的血泪之作。回溯历史,公元1126年闰11月末,金兵再度挥师南下,于12月15日兵临汴京,一举破城。金帝旋即降旨,废黜宋徽宗赵佶及其子赵桓,贬为庶人。次年3月底,徽、钦二帝连同皇室后妃、宗室贵胄,以及朝中百官数千人沦为阶下囚,同时被掳的还有教坊乐工、能工巧匠,以及法驾仪仗、礼器典籍、奇珍异宝等无数珍贵物品,汴京公私财物被劫掠殆尽,北宋王朝就此覆灭。这场发生于靖康年间的重大变故,史称“靖康之变”。在被押解北上的途中,宋徽宗饱尝屈辱。先是爱妃王婉容等人被金将蛮横夺去,而后抵达金国都城,又被迫与赵桓身着丧服,前往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的庙宇谒见,以此作为金帝向祖先的献俘仪式。此后,宋徽宗被金帝羞辱性地封为昏德侯,先被拘禁于韩州(今辽宁省昌图县),后又辗转迁至五国城(今黑龙江省依兰县)。在漫长的囚禁岁月里,精神折磨如影随形,正是在这样的境况下,他写下诸多饱含悔恨、哀怨与凄凉之情的诗篇,此诗便是其中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思乡抒情诗。描绘了诗人在北方孤馆中,彻夜受西风摇撼破扉之苦,孤馆萧条,灯光微弱。诗人回首家乡,相隔三千里之遥,极目南天,却不见大雁传书。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以及身为亡国之君在异乡的孤独、凄凉与无奈之情。

2. 写作手法

夸张:“家山回首三千里”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极言家乡与诗人所处之地相距遥远,突出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强调了空间上的距离之远,强化了那种可望而不可即的无奈与惆怅。细节描写:“彻夜西风撼破扉,萧条孤馆一灯微”中,“彻夜”强调时间之长,“西风”呼啸、“撼破扉”的动态描写,以及“一灯微”的静态刻画,都是细节描写。这些细节生动地描绘出诗人所处环境的恶劣与孤寂,展现出被囚禁的凄凉生活场景,让读者更能深切地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愁苦。

3. 分段赏析

诗的前两句,“破扉”与“萧条孤馆一灯微”勾勒出残败萧索的囚居景象。透过这些字句,不难想象,在这破败昏暗之所,宋徽宗心中定会浮现往昔皇宫里千门万户的恢宏、钟鸣鼎食的奢靡。彼时的煊赫与眼前的困顿形成强烈反差,使得他内心的苦闷愈发深沉,令人感同身受。后两句里,他回首故国,却难觅传信之人,寥寥数语,饱含对往昔的迷茫、眷恋与悲叹。“三千里”一词,以夸张之笔凸显故土之遥,“目断天南”则生动描绘出他极目远眺、满心愁绪的模样。至于他欲借书信倾诉的内容,或许是盼旧臣来援的急切,或许是向亲人诉苦的无奈,又或是对自己治国失当、致山河破碎的悔恨。诗中虽未言明,却为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任人细细品味。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董嗣杲《蓼花》

下一篇:宋·方岳《水调歌头·平山堂用东坡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