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àn
shān
tíng
·
·
běi
xíng
jiàn
xìng
huā

朝代:宋作者:赵佶浏览量:3
cái
jiǎn
bīng
xiāo
qīng
dié
shù
chóng
dàn
zhuó
yān
zhī
yún
zhù
xīn
yàng
jìng
zhuāng
yàn
xiāng
róng
xiū
shā
ruǐ
zhū
gōng
diāo
líng
gèng
duō
shǎo
qíng
fēng
chóu
wèn
yuàn
luò
liáng
fān
chūn
píng
hèn
chóng
chóng
zhè
shuāng
yàn
céng
huì
rén
yán
tiān
yáo
yuǎn
wàn
shuǐ
qiān
shān
zhī
gōng
chù
zěn
liáng
chú
mèng
yǒu
shí
céng
mèng
xīn
lái
zuò

译文

剪裁好白色的丝绸,轻轻叠成数层,又将淡淡的胭脂均匀的涂抹,时髦的漂亮衣服,艳丽的色彩融入四溢的清香,简直羞杀了天上的蕊珠宫的仙女。红颜易凋零,更何况,经历了多少无情的风雨,面对愁苦的情景。扣问凄凉的院落,已历经多少次暮春凋零?谁帮我寄去重重的离愁,这双飞的燕子,哪里会懂得人间的苦痛?天遥地远,万水千山阻隔,哪里知道故园今在何处?怎么能不思念故国呢?唯有在梦里,偶尔能回到往昔。可这梦境也无凭无据,近来连梦都做不成了。

逐句剖析

"裁剪冰绡":剪裁好白色的丝绸,

# 冰绡:洁白的丝绸,比喻花瓣。

"轻叠数重":轻轻叠成数层,

"淡着燕脂匀注":又将淡淡的胭脂均匀的涂抹,

# 燕脂:胭脂,通假字。

"新样靓妆":时髦的漂亮衣服,

# 靓妆:美丽的妆饰。

"艳溢香融":艳丽的色彩融入四溢的清香,

"羞杀蕊珠宫女":简直羞杀了天上的蕊珠宫的仙女。

# 蕊珠宫女:指仙女。蕊珠,道家指天上仙宫。

"易得凋零":红颜易凋零,

"更多少、无情风雨":更何况,经历了多少无情的风雨,

"愁苦":面对愁苦的情景。

"问院落凄凉":扣问凄凉的院落,

# 问院:一作“闲院”,然“闲”格律不符,语意不明,故不取。

"几番春暮":已历经多少次暮春凋零?

"凭寄离恨重重":谁帮我寄去重重的离愁,

# 凭寄:凭谁寄,托谁寄。

"这双燕":这双飞的燕子,

# 这:同“者”。

"何曾会人言语":哪里会懂得人间的苦痛?

"天遥地远":天遥地远,

"万水千山":万水千山阻隔,

"知他故宫何处":哪里知道故园今在何处?

"怎不思量":怎么能不思念故国呢?

"除梦里有时曾去":唯有在梦里,偶尔能回到往昔。

"无据":可这梦境也无凭无据,

# 无据:不知何故。

"和梦也新来不做":近来连梦都做不成了。

# 和:连。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燕山亭・北行见杏花》是北宋徽宗赵佶创作的词,为羁旅抒情之作。围绕北行途中见杏花,借杏花娇艳与凋零,抒发国破被俘后的身世之悲、故国之思。运用比喻、拟人、托物言志等手法,上片绘杏花盛放与遭风雨凋零之景,以乐景衬哀情;下片托双燕、梦境诉离恨,从期望到失望,尽显悲痛。作品以细腻笔触、深沉情感,展现北宋亡国君主的苦难与怅惘,将个人悲愁与家国覆灭交织,彰显婉约词风的深沉感染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宋朝第八位皇帝,创立“瘦金体”

赵佶(1082~1135),北宋皇帝、书画家。庙号徽宗,宋神宗第十一子,宋哲宗之弟,宋朝第八位皇帝,出生于汴京(今河南开封)。在位期间追求奢靡,政治腐败、外交不力,以致民怨四起并埋下北宋靖康年间亡国的祸根。赵佶在书法、绘画等艺术领域天赋非凡,独创“瘦金体”书法。他绘画重视写生,以精工逼真著称。其工花鸟,相传用生漆点鸟睛,尤为生动。存世画迹有《芙蓉锦鸡图》《池塘秋晚图》《雪江归棹图》等。亦能诗词,有《宣和宫词》3卷,已佚。近人辑有《宋徽宗诗》《宋徽宗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词由北宋赵佶所作。靖康二年(1127年),北宋覆灭,赵佶与子钦宗赵桓被金兵掳往北方五国城。北行途中,赵佶见杏花盛开,触景生情—往昔帝王尊荣与当下被俘流离的落差,让他借杏花凋零,哀叹自身遭逢家国巨变、命运骤转的悲苦,遂作此词,以花喻己,抒发国破家亡的沉痛与对故国的无尽思念。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羁旅抒情词。描绘了北行途中所见杏花,从裁剪冰绡般的娇艳盛放,到被无情风雨摧残凋零的过程,营造出凄凉哀伤意境,表达作者国破被俘后的身世之悲、对故国的深切思念,借杏花兴衰,抒发乱世中的愁苦与怅惘。

2. 写作手法

比喻:“裁剪冰绡,轻叠数重,冷淡燕脂匀注”,以“冰绡”喻杏花花瓣的洁白、轻薄与精致,“燕脂匀注”比杏花的淡红之色,将杏花比作精心裁剪、妆点的美人,生动展现杏花初绽时的娇艳姿态,赋予其人工雕琢般的美感,为后文写其凋零的悲剧性做铺垫,凸显美好事物易逝的哀伤。拟人:“新样靓妆,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靓妆”赋予杏花人的装扮,“羞杀”让杏花具备人的情感与情态,将杏花与“蕊珠宫女”对比,突出杏花的艳丽动人,使杏花形象鲜活,也暗含作者对往昔宫廷繁华(如蕊珠宫般)的追忆,以乐景衬后文的哀情,强化情感落差。托物言志:全词借杏花的“易得凋零”“无情风雨”,托寓自身国破被俘、身世飘摇的悲惨遭遇;以“双燕何曾,会人言语”,抒发欲托物传恨却无人能懂的孤寂;借“故宫何处”“和梦也新来不做”,将对故国的思念、归乡无望的绝望,寄于杏花、燕、梦等意象,实现物与情、景与志的深度融合,让个人悲情与家国之痛更显深沉。双关:“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以“凋零”双关杏花的凋谢与人的命运衰落,表面写杏花经不住风雨摧残而凋零,实则暗指自身从帝王沦为阶下囚的人生剧变;“无情风雨”既指自然界的风雨,又象征金兵入侵、国破家亡的政治风暴。通过双关手法,将杏花的自然命运与个人的家国悲剧巧妙勾连,让凋零的杏花成为王朝覆灭与个人遭际的双重隐喻,含蓄地表达了对身世浮沉、家国破碎的深切悲痛,为全词奠定了哀婉凄凉的情感基调。烘托:上片以杏花盛景烘托凋零之悲,先以“裁剪冰绡,轻叠数重,淡著燕脂匀注”等句,用工笔细描的手法极力渲染杏花的洁白轻薄、淡红柔美,如美人精心梳妆般艳丽动人,甚至以“羞杀蕊珠宫女”烘托其美若天仙的姿态。极写杏花盛开时的绚烂夺目,正是为了反衬后文“易得凋零”的凄凉结局。这种以盛衬衰的烘托手法,让前后的情感形成强烈反差,使杏花凋零所象征的美好事物易逝之感更加震撼人心,进一步强化了词人对命运无常、繁华不再的慨叹。

3. 分段赏析

上片以工笔细描杏花,从外形神态入手,勾勒出绚丽的杏花图卷。近观细察间,对一朵朵杏花的形态、色泽进行具体摹写:杏花的瓣儿似一叠叠冰清玉洁的缣绸,经巧手裁出重重花瓣,又匀匀晕染上浅淡胭脂,朵朵精妙,绽于眼前。“新样靓妆”三句,将杏花比作妆容入时、匀施胭脂的美人,其光艳容颜与融融暖香,直教天上蕊珠宫的仙女也自惭形秽。“羞杀”二字以夸张笔法,通过仙女的自愧不如,侧面烘托杏花超越凡俗的卓然风姿,既凸显其形态之娇、色泽之媚、芳香之浓,亦生动展现出杏花盛放时摄人心魄的妍丽图景。笔锋陡然一转,写杏花经风雨摧残后的凋零之态。没过多久便纷纷凋谢,料峭春寒与无情风雨的侵袭,让它最终花落枝空。更添伤感的是,暮春时节,庭院空寂无人,曾经的美景随春光消逝,满是凄凉冷寂。此处怜花亦是自怜,作者从帝王之尊沦为阶下囚,被流放到千里之外,满心愁苦难以尽述。杏花的烂漫与易逝,引他生出诸多感慨联想,往事与现实交织,令他觉出杏花凋零尚有人怜惜,可自己沦落至此,只剩“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无尽悲恨。“愁苦”后接一“问”字,意蕴恰似李后主“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下片借杏花由盛转衰暗喻自身境遇,倾诉词人遭遇带来的沉痛哀伤,尽显内心无限悲苦。行途中见双燕从南方飞回寻旧巢,触动愁肠,本想托燕寄去重重离恨,转念又想燕怎懂人的复杂心绪、传递千言万语?可除了燕,又能靠谁传信?借问燕,道出音讯断绝后的思念。“天遥”两句叹自己与儿子沦为臣虏,同宗室臣僚三千余人被驱北行,漫漫长路遥远艰辛,“天遥地远,万水千山”八个字,道尽押解途中的磨难。回首南望,汴京故宫已难再见,正应了“别时容易见时难”。紧承上句,以反诘抒发故国之思,“故宫何处”连望都成奢望,只能求诸梦寐。梦中几番重回旧地,暂得些许慰安。结尾两句写绝望,本就虚幻的梦,近来竟也难成,一丝希望都消逝殆尽,尽显内心百转千回、哀痛至极的断肠之音。

4. 作品点评

词人借杏花凋零之态,婉转倾诉自身命途悲苦—陷入叫天不应、叫地不灵的绝境,又遭命运如狂风骤雨般的摧折,满心凄楚无处可诉,恰似杏花在风雨中零落成泥,以物之衰,写己之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此词为赵佶被俘北行见杏花之作。起首六句,实写杏花。前三句,写花片重叠,红白相间。后三句,写花容艳丽,花气浓郁。“羞杀”一句,总束杏花之美。“易得”以下,转变徵之音,怜花怜己,语带双关。花易凋零一层、风雨摧残一层、院落无人一层,愈转愈深,愈深愈痛。换头,因见双燕穿花,又兴孤栖膻幕之感。燕不会人言语一层、望不见故宫一层、梦里思量一层、和梦不做一层,且问且叹,如泣如诉。总是以心中有万分委曲,故有此无可奈何之哀音,忽吞咽,忽绵邈,促节繁音,回肠荡气。况蕙风云:“真”字是词骨,若此词及后主之作,皆以“真”胜者。

近现代唐圭璋《唐宋词简释》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刘辰翁《忆秦娥·收灯节》

下一篇:宋·张元干《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