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ōng

朝代:宋作者:苏泂浏览量:3
xiè
fēng
qián
zuì
yín
shī
shuǐ
miàn
nián
tīng
zào
suǒ
shì
yān
lán
zhào
píng
shuāng
zhì
líng
huā
xiào
shān
jīn
yòu
lǎo
duō

译文

迎着秋风边吃蟹边沉醉,在水面旁吟诗放声高歌。余下的岁月听凭上天安排,我所钟爱的唯独是那烟波浩渺之景。凭借两个童子划动兰木小船,菱花绽放似在笑我这白发老翁。稽山如今还是从前的模样,如今如贺知章那般的闲适洒脱之人已不多了。

逐句剖析

"把蟹风前醉":迎着秋风边吃蟹边沉醉,

"吟诗水面歌":在水面旁吟诗放声高歌。

"余年听造物":余下的岁月听凭上天安排,

"所嗜独烟波":我所钟爱的唯独是那烟波浩渺之景。

"兰棹凭双稚":凭借两个童子划动兰木小船,

"菱花笑一皤":菱花绽放似在笑我这白发老翁。

"稽山今又昔":稽山如今还是从前的模样,

"贺老苦无多":如今如贺知章那般的闲适洒脱之人已不多了。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吴淞》是南宋诗人苏泂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诗中以吴淞江畔的秋日行游为线索,通过对自然景色与生活场景的细腻描绘,传递出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首联以“把蟹”“吟诗”等动作,勾勒出江边闲适自在的生活画面;颔联直抒胸臆,表达晚年独爱自然烟波的淡泊心境;颈联通过“兰棹”“双稚”“菱花”等意象,描绘与家人共游的温馨场景,增添生活情趣;尾联以“稽山”的古今变迁与“贺老”的稀少,暗含对时光流逝、人事代谢的深沉感慨。全诗语言质朴自然,意象清新,融合了苏泂“清健雅正”的诗风与江湖诗派“即景抒怀”的特征,既展现了吴淞江畔的秋日之美,也传递出诗人对隐逸生活的追求与对人生无常的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诗人

苏泂(1170?~?),南宋诗人。字召叟,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宰相苏颂四世孙,曾拜陆游为师,少随其祖游宦入蜀,长而落拓四方。曾入建康幕,而终偃蹇不遇。苏泂与辛弃疾、刘过、王楠、赵师秀、姜夔等多有唱和。其存诗多抒穷愁潦倒之情或师友赠答,题材较狭窄。《春歌》《江上遣兴》《抒怀》《西陵道中》《舟中》等诗,或清新流丽,或飘逸豪放,《金陵怀古》七绝多至二百首,尤为雄奇。他亦能词。著有《泠然斋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把蟹风前醉,吟诗水面歌”,首联以“把蟹风前醉”起笔,描绘在秋风中持蟹痛饮、沉醉自然的闲适场景;“吟诗水面歌”更添一层文人雅趣,将饮酒、吟诗与自然风物融合,勾勒出超脱尘世的洒脱形象,奠定全诗悠然自得的基调。“余年听造物,所嗜独烟波”,次句直抒胸臆:晚年顺应自然规律,唯独偏爱烟波浩渺的水面。“所嗜独烟波”既写对自然景致的痴迷,更暗含抛却世俗、寄情山水的隐逸之志,情感从闲适转向深沉的自我剖白。“兰棹凭双稚,菱花笑一皤”,第三句聚焦细节:凭靠兰木小舟的是两个少年,而菱花盛开处站着白发老人。“菱花笑一皤”以菱花的明艳反衬白发,既写自然生机与人生暮年的对比,又暗含对时光流逝的豁达,花与人虽代际不同,却同在自然中各得其乐。“稽山今又昔,贺老苦无多”,末句借地名与典故收束:稽山(今浙江会稽山)的景致今昔相似,但像贺知章(这般淡泊的隐士却越来越少。“苦无多”既叹隐逸传统的式微,又暗含对自身选择的坚定,即便世风变迁,仍愿效仿古人,坚守烟波之乐。全诗从闲适写到隐志,终以历史回望作结,余味中透着对精神自由的执着。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邹梦遇《临终歌》

下一篇:宋·辛弃疾《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