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亲去无归":先父或先母已离世,再也不能归来,
"家有十男子":家中如今有十个男子。
"春秋此堂上":春秋祭祀之时,在这堂上,
"拜起共祭祀":大家一起跪拜、起身,共同进行祭祀仪式。
"一贫乃青毡":家中贫困,仅余旧物,
"书种幸未已":所幸读书的传统未曾断绝。
"人言抱子晚":人们都说我生子太晚,
"君已三十四":如今我已三十四岁。
"何时见入学":何时能看到孩子入学,
"况未保龆稚":况且还难以保障他童年的平安。
"老年树松柏":人到老年应如松柏一样,
"仁者用其意":有仁德的人会明白其中深意。
"父母养我时":父母养育我时,辛勤操劳,
"辛勤五兄弟":抚育了我们五兄弟。
"蜂房今俯育":如今我像蜜蜂育子般抚育后代,
"谁则逮菽水":可谁能像我幼时那样为父母提供饮食呢。
"昊天真罔极":上天的恩德真是无穷无尽,
"梦想九原启":我常梦想着能开启九泉之门与父母相见。
"恭惟父母心":恭敬地想着父母的心意,
"敢不嗣遗体":怎敢不继承他们的遗志。
"平生忠与孝":一生追求忠诚与孝道,
"举动法经史":行为举止皆效法经史。
"先训吾所知":先人的教诲我铭记于心,
"功名盖天尔":期望能成就盖世的功名。
南宋诗人
苏泂(1170?~?),南宋诗人。字召叟,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宰相苏颂四世孙,曾拜陆游为师,少随其祖游宦入蜀,长而落拓四方。曾入建康幕,而终偃蹇不遇。苏泂与辛弃疾、刘过、王楠、赵师秀、姜夔等多有唱和。其存诗多抒穷愁潦倒之情或师友赠答,题材较狭窄。《春歌》《江上遣兴》《抒怀》《西陵道中》《舟中》等诗,或清新流丽,或飘逸豪放,《金陵怀古》七绝多至二百首,尤为雄奇。他亦能词。著有《泠然斋集》。
1. 分段赏析
前六句“先亲去无归,家有十男子。春秋此堂上,拜起共祭祀。一贫乃青毡,书种幸未已。”开篇诗人便点明母亲离世、一去不返的悲痛,家中虽有十个儿子,但母亲却无法再归。每逢春秋时节,兄弟们只能在堂上共同举行祭祀,以表追思。“一贫乃青毡,书种幸未已”则道出家庭虽贫寒,却仍保有读书传家的传统,“青毡”代指清寒却坚守的家风,这既是对家庭现状的描述,也暗含着对家族文化传承的欣慰,同时为后文情感的抒发做了铺垫。中间十句“人言抱子晚,君已三十四。何时见入学,况未保龆稚。老年树松柏,仁者用其意。父母养我时,辛勤五兄弟。蜂房今俯育,谁则逮菽水。”诗人由自身经历出发,感慨自己三十四才得子,晚育的现实让他对孩子的成长充满担忧,既盼着孩子早日入学,又忧心年幼的孩子能否平安长大。“老年树松柏,仁者用其意”借松柏坚韧之性,寄托对孩子未来的期望。随后回忆父母养育自己兄弟五人时的辛勤,如今自己虽也抚育后代,却再无法奉养父母,“谁则逮菽水”一句,尽显无法尽孝的遗憾与愧疚,情感真挚而深沉。最后八句“昊天真罔极,梦想九原启。恭惟父母心,敢不嗣遗体。平生忠与孝,举动法经史。先训吾所知,功名盖天尔。”诗人直抒胸臆,感叹父母之恩如苍天般无边无际,只能在梦中幻想与父母重聚于九泉之下。想到父母对自己的期望,深知要珍惜生命,传承家族精神。“平生忠与孝,举动法经史”表明自己一生以忠、孝为准则,行为举止皆效法经史,谨遵先辈的教诲,并将其视为获取功名的至高法则,进一步深化了对父母的感恩、对家族传承的重视以及对自身责任的担当。
上一篇:宋·苏轼《柳氏二外甥求笔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