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áo
é
jiāng

朝代:宋作者:苏泂浏览量:2
yuè
xià
qīng
cán
jiǔ
fēng
qián
duàn
bēi
cǎi
jiāng
yǒu
zhì
bēi
shù
yǐng
jīng
chuán
tān
shēng
dào
zhěn
chí
chóng
lái
gèng
fàng
zhào
zhī

译文

在月光下倾倒剩余的酒,在风中阅读残缺的石碑。像曹娥采江哪是出于自己意愿,想起“陟岵”之意心中难免悲伤。树的影子快速掠过船身,滩声传至枕畔却显迟缓。再次重来又会是哪一天,放开船桨要驶向哪里。

逐句剖析

"月下倾残酒":在月光下倾倒剩余的酒,

"风前读断碑":在风中阅读残缺的石碑。

"采江那有意":像曹娥采江哪是出于自己意愿,

"陟岵不无悲":想起“陟岵”之意心中难免悲伤。

"树影经船疾":树的影子快速掠过船身,

"滩声到枕迟":滩声传至枕畔却显迟缓。

"重来更何日":再次重来又会是哪一天,

"放棹欲何之":放开船桨要驶向哪里。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曹娥江》是南宋诗人苏泂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描绘了诗人在曹娥江畔的所见所感。首联描绘诗人在月下倾洒残酒,在风前阅读断碑的情景。颔联通过“采江”“陟岵”等典故,表达对曹娥孝心的感慨及自身漂泊的忧伤。颈联描写树影经船、滩声到枕的江景,展现旅途的孤寂。尾联表达对再次重来时间和未来行程方向的迷茫。全诗借曹娥江景,营造出感伤氛围,表达诗人对历史人物的感慨、漂泊的忧伤以及对未来的迷茫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诗人

苏泂(1170?~?),南宋诗人。字召叟,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宰相苏颂四世孙,曾拜陆游为师,少随其祖游宦入蜀,长而落拓四方。曾入建康幕,而终偃蹇不遇。苏泂与辛弃疾、刘过、王楠、赵师秀、姜夔等多有唱和。其存诗多抒穷愁潦倒之情或师友赠答,题材较狭窄。《春歌》《江上遣兴》《抒怀》《西陵道中》《舟中》等诗,或清新流丽,或飘逸豪放,《金陵怀古》七绝多至二百首,尤为雄奇。他亦能词。著有《泠然斋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联“月下倾残酒,风前读断碑”,描绘出一幅清冷孤寂的画面。诗人在月下倾倒残酒,在风中阅读断碑,“月下”“风前”点明时间和环境,“倾残酒”“读断碑”展现诗人的行为,营造出一种孤寂、落寞的氛围。颔联“采江那有意,陟岵不无悲”,运用典故抒情,“采江”化用《楚辞·九章·思美人》“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之意,古人常把“采芳洲”“采芙蓉”写进诗里,表示把美好之物赠给所思之人;然而诗人却说“那有意”,点明并无特定对象可赠。“陟岵”出自《诗经·魏风·陟岵》:“陟彼岵兮,瞻望父兮……”原写征人登高望乡,瞻望父母兄长。后因以“陟岵”为思亲、怀乡的语汇。诗人借此典故,表达了内心的复杂情感,有思乡等愁绪。颈联“树影经船疾,滩声到枕迟”,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进行描写,“树影经船疾”描绘出树影快速掠过船边的动态画面,“滩声到枕迟”则表现出滩涂声音缓缓传来的听觉感受,通过这种动静结合的描写,进一步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孤寂和惆怅。尾联“重来更何日,放棹欲何之”,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迷茫和不确定,“重来更何日”体现了诗人对再次来到此地的期待和不确定,“放棹欲何之”则表现出诗人对未来方向的迷茫,流露出羁旅漂泊的愁思。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文天祥《晓起》

下一篇:宋·石林《曹娥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