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方堂上看":在义方堂上望去,
# 义方:多指教子的正道,或日家教。
"窗户翠玲珑":窗户被翠绿的景色装点得精巧细致。
"砚里云坛月":砚台里仿佛倒映着云坛上的明月,
# 砚里云坛月:砚池内倒映出云彩里的月亮。砚,砚台,磨墨器。
"席间淇水风":座席间好似吹拂着淇水的清风。
# 席间淇水风:座位间随时随处可见绿竹的影子和风韵。席,座位,席位。淇水风,竹子的美好姿态和风韵,原因是淇水之奥有负有盛名的卫国竹园——淇园。
"清声随地到":清正的名声随处可闻,
"直节与天通":刚直的气节与天相连通。
# 直:原作宜,据韩本、四库本改。
"庭玉森如笋":庭院中的树木像竹笋一样茂密林立,
"干霄雨露功":它们能够高耸云霄是雨露滋养的功劳。
# 干霄:直冲云霄。干,冲,冒犯。
"予自海舟登台岸":我从海船登上岸边,
"至城门张氏家":来到城门边姓张人家,
"盖国初名将永德之后":大概是建国初期名将张永德的后代。
"主人号哲斋":这家主人别号哲斋,
"辟堂教子":开辟学堂教育孩子,
"扁绿漪":给学堂题匾叫“绿漪”,
"为赋八句":我为此创作了一首八句的诗。
南宋著名大臣、文学家
文天祥(1236 ~ 1283),南宋大臣、文学家 。初名云孙,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宋理宗宝佑年间进士,官至丞相,封信国公。临安危急时,他在家乡召集义军,坚决抵抗元兵的入侵。后被俘遇害。文天祥的文学创作以元军攻陷临安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多咏物应酬之作,后期诗歌多出于颠沛流离中,反映社会现实和表现民族气节,诗作直抒胸臆、慷慨激昂。名篇有《过零丁洋》《正气歌》等。著有《文山先生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言志诗。描绘绿漪堂的景象,体现了堂主家族的显赫渊源与清廉家风,以及先祖的育人功绩。表达了对堂主家风的赞美,同时借物抒情,寄托了作者自身对高尚气节的执着追求。
2. 写作手法
化用:“席间淇水风”化用了《诗经・淇奥》“绿竹猗猗”的典故。《诗经》中以绿竹起兴,赞美君子的美好品德。这里“淇水风”营造出与《诗经》相关的文化氛围,借古意来赞颂主人家的高尚品格,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底蕴。托物言志:“直节与天通”和“干霄雨露功”这两句中,诗人借竹子“直节”高耸与天相通、凭借雨露之功直上云霄,表达自己对正直气节的追求以及希望凭借自身努力和外界助力成就高尚品格与伟大事业的志向,同时也以竹子象征主人家的气节与功绩,托竹这一物,言自身及对主人赞美之志。双关:“清声随地到,直节与天通”这两句中,“清声”既指风吹竹子发出的清脆声响,又暗指主人家清廉的声名;“直节”一方面描绘竹子挺拔的竹节,另一方面象征主人家正直的气节,一语双关,巧妙地将竹子的自然特性与主人家的品德联系起来。
3. 分段赏析
首联:“义方堂上看,窗户翠玲珑”,诗人站在义方堂向外观望,看到窗户被翠绿的景色环绕,显得精巧细致。“翠玲珑”生动地描绘出窗外绿意盎然且透着灵动之美,营造出清新雅致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清幽的格调,同时暗示绿漪堂周边自然环境优美,充满生机。颔联:“砚里云坛月,席间淇水风”,此句运用想象与联想。“砚里云坛月”将砚台中的墨汁想象成倒映着云坛之月的池水,富有诗意,暗示在绿漪堂中创作或读书时,仿佛能将天地之景融入笔墨。“席间淇水风”则仿佛让人感受到如淇水之风般的清新与文雅,吹拂在席间。这里用“淇水”这一富有文化内涵的意象,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底蕴,也体现出绿漪堂内氛围高雅,令人心旷神怡。颈联:“清声随地到,直节与天通”,“清声”既指自然界中清脆的声音,如风声、鸟鸣声等,又可理解为绿漪堂主人的清正名声,这种声音随着诗人的脚步,无论走到何处都能听到。“直节”表面写堂前竹子等植物挺拔的枝干,实则象征着主人正直的气节,这种气节仿佛能与天相通,高度赞扬了主人的品德高尚,其正直的气节冲天。此联由景及人,借景抒情,将自然之景与人物的品德紧密相连。尾联:“庭玉森如笋,干霄雨露功”,把庭院中的竹子比作如春笋般林立的美玉,形象地描绘出竹子的挺拔、青葱与珍贵。“干霄”突出竹子高耸入云,展现其蓬勃向上的生命力。而“雨露功”则点明竹子能够茁壮成长、高耸云霄,是得益于雨露的滋润,暗示人的成长与品德的养成也离不开外界良好环境的熏陶和培育,同时也表达了对绿漪堂主人培养后代或自身品德修养的肯定与赞美。
上一篇:宋·文天祥《第一百九十六》
下一篇:宋·文天祥《第一百六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