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ūn

朝代:宋作者:文天祥浏览量:2
xiàn
xié
yáng
guó
chóu
shuò
fēng
chuī
shàng
yōu
zhōu
tiān
fān
sān
shēng
jié
suì
wǎn
jiāng
kōng
wàn
qiú
liè
shì
sàng
yuán
duān
rén
zhī
mìng
yōu
zhǐ
yīng
shí
sān
nián
liǎng
duān
jiàn
niú

译文

西斜的落日散发着无尽余晖,引发我对故国的绵绵哀愁,凛冽的北风呼啸着,我骑着马朝着幽州前行。国家经历了天翻地覆的巨大变故,仿佛历经三生三世的劫难,岁暮时分,江边一片空荡寂寥,我成了被拘囚在万里之外的人。身为壮烈之士,为了正义即便掉了头颅也毫不顾惜,通达事理、知晓天命的人,又还有什么可忧虑的呢。我只觉得自己活了四十三年,命数本可能至此终结,却无缘无故两次在立春时,徒生感慨。

逐句剖析

"无限斜阳故国愁":西斜的落日散发着无尽余晖,引发我对故国的绵绵哀愁,

"朔风吹马上幽州":凛冽的北风呼啸着,我骑着马朝着幽州前行。

# 幽州:汉武帝时置,治今天津市蓟县,此泛指北方。

"天翻地覆三生劫":国家经历了天翻地覆的巨大变故,仿佛历经三生三世的劫难,

# 三生劫:极言灾难之深重。

"岁晚江空万里囚":岁暮时分,江边一片空荡寂寥,我成了被拘囚在万里之外的人。

"烈士丧元端不惜":身为壮烈之士,为了正义即便掉了头颅也毫不顾惜,

# 端:果真。有强调确实,肯定无疑的意思。,元:头。

"达人知命复何忧":通达事理、知晓天命的人,又还有什么可忧虑的呢。

# 达人:通达知命之人。

"只应四十三年死":我只觉得自己活了四十三年,命数本可能至此终结,

"两度无端见土牛":却无缘无故两次在立春时,徒生感慨。

# 土牛:古代立春造土牛以劝农耕,象征春耕开始。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立春》是南宋末年爱国诗人文天祥所作。诗题虽为“立春”,却不见丝毫春意,而是呈现出夕阳、寒风与残冬空旷江面之景。前四句融情于景,描绘出历经战乱后山河破碎、满目疮痍的凄凉画面,含蓄地抒发内心的沉痛。后四句直抒胸臆,诗人表明以身殉国之志,“无端”二字饱含对统治者的轻蔑与嘲讽。全诗巧用情景交融与直抒胸臆之法,前半部分借景烘托出悲伤氛围,后半部分直白地展现高尚气节与坚定信念。整首诗慷慨悲壮,洋溢着浩然正气,充分体现了文天祥在国破家亡之际,坚守爱国情怀与民族气节,即便身处绝境,也绝不向敌人屈服的崇高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著名大臣、文学家

文天祥(1236 ~ 1283),南宋大臣、文学家 。初名云孙,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宋理宗宝佑年间进士,官至丞相,封信国公。临安危急时,他在家乡召集义军,坚决抵抗元兵的入侵。后被俘遇害。文天祥的文学创作以元军攻陷临安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多咏物应酬之作,后期诗歌多出于颠沛流离中,反映社会现实和表现民族气节,诗作直抒胸臆、慷慨激昂。名篇有《过零丁洋》《正气歌》等。著有《文山先生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1278年,文天祥在广东海丰北五坡岭抗元时不幸被俘,次年被押解前往大都。元世祖至元十六年(1279)己卯十二月二十六日,身陷囹圄的文天祥在途中恰逢立春,有感于国家覆灭、自身境遇,写下咏怀诗《立春》,抒发内心情感与爱国之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情景交融:诗的开篇“无限斜阳故国愁,朔风吹马上幽州”,通过描绘斜阳、朔风等景象,营造出一种凄凉、萧瑟的氛围,烘托出诗人对故国的深深哀愁。以景衬情,使情感表达更为含蓄而深沉。

2. 分段赏析

首联:“无限斜阳故国愁,朔风吹马上幽州”。诗人描绘了夕阳西下的景象,“无限”一词强调了愁绪的深广,而“朔风”则增添了凄凉之感。在北风呼啸中,诗人骑马奔赴幽州,满心都是对故国的哀愁,此联奠定了全诗悲怆的基调。颔联:“天翻地覆三生劫,岁晚江空万里囚”。诗人感慨自己经历了国家的巨大变故,如同历经三生劫难。年末的江上空旷寂寥,而自己却成为了万里囚徒,体现出命运的沧桑变化和个人的无奈,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进一步强化了悲伤的情感。颈联:“烈士丧元端不惜,达人知命复何忧”。这两句展现出诗人作为烈士不惜牺牲的高尚气节,以及通达之人顺应天命、无所忧愁的心境,体现出他的坚毅与豁达,在困境中依然坚守自己的信念和操守,不为命运所屈服。尾联:“只应四十三年死,两度无端见土牛”。诗人提及自己四十三年的人生,两次见到土牛(代表立春),流露出对时光流逝和人生遭遇的喟叹。“无端”二字,更增添了一种无奈和感慨之情,蕴含着诗人对自己人生的回顾和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忧虑。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文天祥《怀扬通州》

下一篇:宋·文天祥《怀扬通州》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