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guì
qīng

朝代:宋作者:文天祥浏览量:2
tiān
gāo
bìng
jiǒng
láo
chóu
chū
zuò
yān
jīn
wéi
huái
hǎi
yóu
bàn
shēng
shuí
yǎng
gòng
chén
shì
jūn
nián
zhǎng
xiāng
kàn
huì
zhōu

译文

天空高远,大地辽阔,我与你独自忧愁烦闷。起初客居在燕齐之地,如今却在淮海一带漂泊。半辈子以来谁能够主宰自己的命运,即便面临生死,也愿与你共同承受人生的起伏。我看你年纪比我大,我们相互看着,就像当年苏轼被贬惠州时一样。

逐句剖析

"天高并地迥":天空高远,大地辽阔,

"与子独牢愁":我与你独自忧愁烦闷。

"初作燕齐客":起初客居在燕齐之地,

"今为淮海游":如今却在淮海一带漂泊。

"半生谁俯仰":半辈子以来谁能够主宰自己的命运,

"一死共沉浮":即便面临生死,也愿与你共同承受人生的起伏。

"我视君年长":我看你年纪比我大,我们相互看着,

"相看比惠州":就像当年苏轼被贬惠州时一样。

# 惠州:自注:予弟璧也。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贵卿》是南宋大臣文天祥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诗里借“天高并地迥,与子独牢愁”这类意象,倾诉了文天祥与其友人杜浒(字贵卿)在南宋末年流亡路上,彼此间深厚的情谊以及对命运的感慨。此诗创作于南宋风雨飘摇的逃亡阶段。诗中的“惠州”实则暗指文天祥的胞弟文璧,使忠贞与妥协两种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该作品被收录在《文山诗集》之中,从中,我们能深切感受到文天祥与友人之间真挚的情感,以及他对动荡命运的感慨。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著名大臣、文学家

文天祥(1236 ~ 1283),南宋大臣、文学家 。初名云孙,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宋理宗宝佑年间进士,官至丞相,封信国公。临安危急时,他在家乡召集义军,坚决抵抗元兵的入侵。后被俘遇害。文天祥的文学创作以元军攻陷临安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多咏物应酬之作,后期诗歌多出于颠沛流离中,反映社会现实和表现民族气节,诗作直抒胸臆、慷慨激昂。名篇有《过零丁洋》《正气歌》等。著有《文山先生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诗创作于1276年,正值文天祥领导的抗元斗争失利,处于逃亡阶段。诗是为赠与幕僚杜浒(字贵卿)所作。杜浒在这艰难时期,多次不顾危险,设法营救文天祥,即便文天祥不幸被俘,杜浒依然不离不弃,始终追随左右。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赠别诗。这首诗通过对自身经历、与友人关系及志向的描述,展现了在抗元失败逃亡背景下,诗人与友人之间真挚的情谊和坚定的信念。

2. 写作手法

用典:“初作燕齐客,今为淮海游”,“燕齐”和“淮海”在历史上具有丰富的地理,在此处暗含了文天祥辗转抗元的经历。“燕齐”地区在古代是重要的战略要地,而“淮海”也是南宋与北方政权对峙的前沿地带。文天祥在这些地区奔波战斗,通过“初作……今为……”的表述,展现了他从过去到现在不断为抗元事业辗转各地的艰辛历程,诗人借这样的地域经历来隐喻自己为国家和民族不懈奋斗的抗元之路。反衬:“天高并地迥,与子独牢愁”,运用了反衬手法。“天高并地迥”描绘了广阔的空间,天空高远,大地辽阔,营造出一种雄浑、旷远的氛围。诗人却与友人“独牢愁”,即独自沉浸在忧愁困苦之中。以广阔的天地间来反衬两人所处的艰难困境,突出了诗人和友人在广阔天地间渺小而孤独的处境,以及他们内心忧愁的深沉和难以排解,更加强化了诗人对自身和友人命运的感慨。对比:“我视君年长,相看比惠州”,文天祥将自己和友人与“惠州”所暗喻的胞弟文璧进行对比。“惠州”暗喻文璧,文璧在宋末元初的历史背景下,做出了出仕元朝的选择,代表了一种妥协;而文天祥则是坚决抗元、坚守忠贞的代表。诗人“视君年长”,却“相看比惠州”,把自己和对方与文璧形成对照,通过这种对比,鲜明地凸显出忠贞(自己和坚持抗元之人)与妥协(文璧出仕元朝)两种不同的选择和态度,强化了诗人对自身坚守忠贞的执着以及对不同人生抉择的思考。

3. 分段赏析

首联“天高并地迥,与子独牢愁”,以自然景象开篇,“天高并地迥”描绘出天空高远、大地辽阔的景象,营造出一种空旷、寂寥的氛围。“与子独牢愁”,突出了诗人与友人独自忧愁烦闷的心境,以景衬情,更加强化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忧愁。颔联“初作燕齐客,今为淮海游”,通过今昔对比,“初作燕齐客”回忆了诗人起初客居在燕齐之地的经历,“今为淮海游”则描述了如今在淮海一带漂泊的现状。这种漂泊不定的生活,反映了诗人在动荡时局下的艰难处境,也暗示了家国命运的动荡不安。颈联“半生谁俯仰,一死共沉浮”,直接抒发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慨。“半生谁俯仰”表达了诗人半辈子以来无法主宰自己命运的无奈和迷茫,“一死共沉浮”则体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深厚的情谊和坚定的信念,表达了他们同生共死、共赴沉浮的决心,情感真挚而强烈。尾联“我视君年长,相看比惠州”,以苏轼被贬惠州自比,“我视君年长”点明了友人的年龄,“相看比惠州”则暗示了当下处境的艰难,就像当年苏轼被贬惠州时一样。通过这一比喻,进一步强化了诗人在国破家亡之际的艰难处境和与友人相互理解、相互扶持的情感。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文天祥《第一百六十八》

下一篇:宋·文天祥《偶成二首其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