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án

朝代:唐作者:杜荀鹤浏览量:1
fěn
quán
jiā
zhī
rén
shì
yǒu
róng
huá
nián
nián
dào
cán
xīn
shì
hún
shēn
zhuó
zhù

译文

我的脸蜡黄,没有一点光泽,哪知道人世间的什么荣华富贵。年年都说我养蚕辛苦,为什么身上穿的是苎麻做的衣服。

逐句剖析

"粉色全无饥色加":我的脸蜡黄,没有一点光泽,

# 饥色:即脸色因为工作而变得蜡黄。,粉色:指妇人应有的健美肤色。

"岂知人世有荣华":哪知道人世间的什么荣华富贵。

# 荣华:豪华富贵的生活。

"年年道我蚕辛苦":年年都说我养蚕辛苦,

# 蚕:这里用作动词,指养蚕。

"底事浑身着苎麻":为什么身上穿的是苎麻做的衣服。

# 着苎麻:指穿粗麻布织成的衣服。苎麻,一种草本植物、茎部韧皮可供纺织。,底事:何事,为何。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蚕妇》是唐末诗人杜荀鹤创作的七言绝句。杜荀鹤身处晚唐,社会矛盾尖锐,其诗多反映民生疾苦。诗中聚焦养蚕妇女,以“粉色全无饥色加”展现其贫困,又以“岂知人世有荣华”揭示她们对统治阶层奢华生活的无知,后两句借蚕妇之问,道出劳动成果被剥夺的不公。写作手法上,运用对比,将蚕妇的饥贫与统治阶层的荣华对照;采用反问,“底事浑身着苧麻”强化情感,凸显蚕妇愤懑。这首诗语言质朴如口语,却饱含激昂悲愤之情,有力地揭露了晚唐社会贫富不均的不合理现象,深刻体现出诗人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杰出现实主义诗人

杜荀鹤(846~904),唐代诗人。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早有才名却屡试不第,大顺进士,后为翰林学士,仅五日而卒。杜荀鹤以诗为业,作诗主张“诗旨未能忘救物”,能继承杜甫、白居易关心民生疾苦、反映社会现实的传统。其诗短小精悍、语言浅近通俗,善于运用白描的手法,后人称其诗为“杜荀鹤体”。代表作品有《山中寡妇》《乱后逢村叟》。 今存有《唐风集》(又名《杜荀鹤文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蚕妇》是杜荀鹤所作。晚唐时期,藩镇割据,叛乱频仍,官吏弄权,官僚党争激烈,社会动荡不安。同时,贫富差距悬殊,阶级矛盾不断激化。杜荀鹤目睹社会黑暗,百姓困苦,秉持以诗反映现实的创作主张,欲借手中之笔,为底层人民发声。他创作《蚕妇》等一系列诗作,就是为了展现穷苦百姓的苦难生活与不幸遭遇,抒发他们的冤仇悲愤。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反映社会现实的诗。诗中通过“粉色全无饥色加”展现蚕妇的穷困憔悴,以“岂知人世有荣华”揭示她们因生活困苦而不知荣华富贵,后用“年年道我蚕辛苦,底事浑身着苎麻”写出蚕妇辛苦养蚕却只能身着粗麻的不公。全诗借蚕妇的悲惨境遇,揭露了晚唐社会统治阶级横征暴敛、贫富悬殊的不合理现象,表达了诗人对贫苦人民苦难生活的深切同情。

2. 写作手法

对比:“岂知人世有荣华”将养蚕妇女的困苦与他人的荣华富贵作对比,凸显其悲惨境遇,揭示社会的不公。直抒胸臆:“年年道我蚕辛苦”直接陈述养蚕妇女劳作的辛苦,直白表达对其艰难生活的同情。反问:“底事浑身着苎麻”使用反问,引发读者对养蚕妇女辛勤劳作却衣着粗陋这一不合理现象的思考,增强批判力度。

3. 分段赏析

前两句:“粉色全无饥色加,岂知人世有荣华”诗的起笔“粉色全无饥色加”,诗人采用特写手法,以“粉色”为映衬,精准捕捉养蚕妇女的面部特征。生活的重重磨难,让她们脸上不见女子应有的粉嫩与光泽,唯有饥饿催生的蜡黄,尽显憔悴困窘之态。此句直观呈现出养蚕妇女的穷困处境,读者仿若能透过文字,窥见其生活的艰难与痛苦。紧接着“岂知人世有荣华”,与前句一脉相承。由于统治者的横征暴敛,养蚕妇女在生死线上挣扎,终年劳苦却难以温饱。长久囿于贫苦,她们难以想象世间竟有荣华富贵的生活,进一步揭示了其悲惨境遇,也为后文情感的喷发蓄势。后两句:“年年道我蚕辛苦,底事浑身着苎麻”“年年道我蚕辛苦”,直陈养蚕妇女年复一年的辛勤劳作,强调这份辛苦的漫长与沉重。“底事浑身着苎麻”则笔锋一转,以质问的口吻,将封建社会中一个尖锐而触目惊心的矛盾抛给读者:养蚕妇女付出诸多辛劳,为何却只能身着粗陋的苎麻衣衫?诗人虽未明言其劳动果实的去向,也未直接指斥剥削者,但这种含蓄的表达,更能促使读者去探寻现象背后的根源,将批判的锋芒指向封建社会的统治阶层,让诗歌的思想性更具深度,意味更为深远。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最妙之处在于巧用多重对比:粉色与饥色反差强烈,养蚕的辛劳和着麻的悠闲形成对照,繁华与贫穷并置,情理应得和现实状况相悖。这些对比层层递进,让诗歌情感浓烈,深刻揭露了人吃人的黑暗社会本质,极具艺术感染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荀鹤又有《山中寡妇》诗……皆代乡村妇女呼吁之作也。

现代学者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

# 这首诗作者以养蚕妇“粉色全无”和“饥色加”的对照,“蚕辛苦”和“着苎麻”的对比,控诉了封建统治阶级对他们的残酷剥削,讽刺了贫富悬殊的不合理现象。

现代河北省社会科学院语言文学研究所原所长张圣洁《中国历代讽刺诗选注》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白居易《初出城留别》

下一篇:唐·韦庄《与小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