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我爱泉石":从前我喜爱泉水和山石,
"长揖离公卿":深深作揖告别了公卿大臣。
"结屋青山下":在青山之下建造房屋,
"咫尺蓬与瀛":距离那蓬莱仙境和瀛洲仙岛很近。
"至人不可见":道德修养极高的人难以见到,
"世尘忽相缨":尘世的纷扰忽然将我牵绊。
"业风吹浩劫":业力之风席卷来巨大的劫难,
"蜗角争浮名":人们像在蜗牛角上争夺虚浮的名声。
"偶逢大吕翁":偶然遇见一位大吕先生,
"如有宿世盟":好像前世就有盟约一般。
"相从语寥廓":跟随他交谈,话题广阔无垠,
"俯仰万念轻":一俯一仰间,万千杂念都变得轻微。
"天地不知老":天地不知道衰老,
"日月交其精":日月相互交融它们的精华。
"人一阴阳性":人具有阴阳两种属性,
"本来自长生":本来就具备长生的根基。
"指点虚无间":大吕翁在虚无之中为我指点,
"引我归员明":引领我回归到那圆明之境。
"一针透顶门":仿佛一针穿透头顶的门户,
"道骨由天成":道家的根基是上天赋予的。
"我如一逆旅":我就像一个漂泊在旅途中的过客,
"久欲蹑屩行":很久以来就想要穿着草鞋远行。
"闻师此妙诀":听闻老师这奇妙的诀窍,
# 诀:一作廖。
"蘧庐复何情":那暂居的客舍又有什么值得留恋的呢。
南宋著名大臣、文学家
文天祥(1236 ~ 1283),南宋大臣、文学家 。初名云孙,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宋理宗宝佑年间进士,官至丞相,封信国公。临安危急时,他在家乡召集义军,坚决抵抗元兵的入侵。后被俘遇害。文天祥的文学创作以元军攻陷临安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多咏物应酬之作,后期诗歌多出于颠沛流离中,反映社会现实和表现民族气节,诗作直抒胸臆、慷慨激昂。名篇有《过零丁洋》《正气歌》等。著有《文山先生全集》。
1. 分段赏析
前四句:“昔我爱泉石,长揖离公卿。结屋青山下,咫尺蓬与瀛。”开篇点明诗人过去的心境与追求。“昔我爱泉石”,直接表明诗人对自然山水的喜爱,“长揖离公卿”则体现出他毅然决然地告别官场,追求自由的心境。“结屋青山下,咫尺蓬与瀛”描绘出诗人理想中的生活场景,在青山绿水间建造房屋,仿佛与蓬莱、瀛洲这样的仙境近在咫尺,展现出诗人对宁静、超凡生活的向往。中间四句:“至人不可见,世尘忽相缨。业风吹浩劫,蜗角争浮名。”这几句描述了诗人回归尘世后的无奈与感慨。“至人不可见”表达了诗人对道德修养极高者的追寻却难以遇见的失落,“世尘忽相缨”则强调尘世的纷扰突然将诗人束缚。“业风吹浩劫,蜗角争浮名”形象地描绘出尘世中人们被业力牵引,陷入无尽的劫难之中,却还在如蜗牛角般狭小的空间里为虚浮的名声而争斗,流露出诗人对尘世的批判。中间四句:“偶逢大吕翁,如有宿世盟。相从语寥廓,俯仰万念轻。”此部分叙述了诗人与灵阳子(大吕翁)相遇的奇妙经历。“偶逢大吕翁,如有宿世盟”,一个“偶逢”体现出相遇的偶然,“如有宿世盟”则强调两人之间仿佛有着前世的缘分。“相从语寥廓,俯仰万念轻”描绘出两人交谈时的情景,话题广阔而深远,在交流过程中,诗人心中的万千杂念都变得微不足道,展现出谈道带来的心灵触动。中间四句:“天地不知老,日月交其精。人一阴阳性,本来自长生。”这几句记录了灵阳子讲述的道理。“天地不知老,日月交其精”,诗人借天地日月的永恒,传达出一种超越时间的宏大观念。“人一阴阳性,本来自长生”则点明人本身具有阴阳两种属性,暗示人具备长生的内在潜力,为后文诗人对道的感悟做铺垫。后四句:“指点虚无间,引我归员明。一针透顶门,道骨由天成。”这里描述了灵阳子对诗人的指点以及诗人由此获得的感悟。“指点虚无间,引我归员明”,灵阳子在虚无的境界中为诗人指引方向,引领他回归到一种圆明、澄澈的精神境界。“一针透顶门,道骨由天成”,形象地表达出诗人在灵阳子的指点下,仿佛瞬间领悟到道的真谛,“道骨由天成”则强调这种悟性是与生俱来的,深化了诗人对道的理解。结尾四句:“我如一逆旅,久欲蹑屩行。闻师此妙诀,蘧庐复何情。”表达了诗人对修行生活的向往。“我如一逆旅,久欲蹑屩行”,诗人将自己比作漂泊在旅途中的过客,“久欲蹑屩行”表明他长久以来就渴望踏上修行之路,追求精神上的解脱。“闻师此妙诀,蘧庐复何情”,听闻灵阳子的妙诀后,诗人觉得尘世中暂居的客舍已不再有吸引力,进一步强调了他对修行生活的坚定决心。
上一篇:宋·文天祥《徐州道中》
下一篇:宋·文天祥《来平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