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iǔ
pāi

朝代:宋作者:文天祥浏览量:1
lòu
shēng
cuī
xiǎo
jiàn
hán
jìn
chūn
shēng
luò
yáng
diàn
殿
hàn
zhǔ
shān
jǐn
xiù
zhōng
chūn
guāng
xiāng
jiàn
zhī
fǎn
chí
gān
shēng
bào
hèn
kōng
jiē
jiā
xún
mèi
shēn
gèng
jiā
nán
xīng
cháo
běi
dǒu
měi
nán
dǒu
wàng
jīng
huá

译文

午夜的漏声催促着拂晓的箭刻,严寒退尽,春光已降临洛阳宫殿。汉家君主的山河仍在锦绣之中,可惜这春光我却无法亲眼看见。自从胡兵叛乱,手持兵器,我一生满怀遗憾,只能空自叹息。我已经没有家园可以寻找弟妹,这身躯又怎能再没有归宿之地。南极星朝着北斗星运行,我常常依靠着南斗星眺望京城。

逐句剖析

"午夜漏声催晓箭":午夜的漏声催促着拂晓的箭刻,

"寒尽春生洛阳殿":严寒退尽,春光已降临洛阳宫殿。

"汉主山河锦绣中":汉家君主的山河仍在锦绣之中,

"可惜春光不相见":可惜这春光我却无法亲眼看见。

"自胡之反持干戈":自从胡兵叛乱,手持兵器,

"一生抱恨空咨嗟":我一生满怀遗憾,只能空自叹息。

"我已无家寻弟妹":我已经没有家园可以寻找弟妹,

"此身那得更无家":这身躯又怎能再没有归宿之地。

"南极一星朝北斗":南极星朝着北斗星运行,

"每依南斗望京华":我常常依靠着南斗星眺望京城。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胡笳曲·九拍》是宋末元初文天祥所作的一首七言古诗。主题围绕家国之思与身世之叹展开。前四句借景引出对春光与山河的感慨;中间两句直陈胡人作乱后的悔恨;后四句则着重抒发个人身世飘零与思乡之情。全诗情感真挚深沉,风格沉郁悲壮,尽显文天祥的爱国情怀与坚贞气节。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著名大臣、文学家

文天祥(1236 ~ 1283),南宋大臣、文学家 。初名云孙,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宋理宗宝佑年间进士,官至丞相,封信国公。临安危急时,他在家乡召集义军,坚决抵抗元兵的入侵。后被俘遇害。文天祥的文学创作以元军攻陷临安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多咏物应酬之作,后期诗歌多出于颠沛流离中,反映社会现实和表现民族气节,诗作直抒胸臆、慷慨激昂。名篇有《过零丁洋》《正气歌》等。著有《文山先生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午夜漏声催晓箭”,诗人于寂静午夜,听那滴漏之声,似在急切催促着破晓的到来。漏声本是无情之物,却因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被赋予了催促时光的紧迫感,暗示着岁月在动荡中匆匆流逝。“寒尽春生洛阳殿”,寒冬悄然退去,春天降临洛阳宫殿,这本是充满生机与希望的景象。然而,结合当时宋末元初山河破碎的背景,这美好春光却显得格格不入,为全诗奠定了悲凉的基调。“汉主山河锦绣中”,诗人遥想往昔汉主统治下,山河壮丽、繁华似锦,那是一幅多么令人向往的盛世画卷。“可惜春光不相见”,笔锋陡然一转,现实中的诗人却无法亲眼目睹这美好春光。这“可惜”二字,饱含着诗人对往昔盛世的怀念,以及对当下国家动荡、自己漂泊无依的深深无奈与哀伤。“自胡之反持干戈”,直接点明了胡人入侵、战乱纷起的残酷现实。干戈相向,生灵涂炭,国家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一生抱恨空咨嗟”,诗人一生都为此抱恨,空自叹息却无力回天。这种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如汹涌的潮水般在诗中翻涌,让读者深切感受到诗人在国家危亡之际的痛苦与绝望。“我已无家寻弟妹”,家破人亡,弟妹失散,诗人四处漂泊却无处寻觅亲人的踪迹,这是何等的凄惨。“此身那得更无家”,以反问的语气,进一步强调了自己身世的飘零。一个“更”字,将诗人内心的痛苦与无助推向了极致,让人不禁为之动容。“南极一星朝北斗”,诗人以浪漫而富有想象力的笔触,借星象寄托深情。南极星朝向北斗,正如自己虽身处困境,却始终心系京华。“每依南斗望京华”,一个“每”字,体现出诗人对京华的思念之情从未间断。这深沉的爱国情怀,如同一束明亮的光,照亮了整首诗黑暗的背景,使其在悲凉之中又透露出一种坚毅与不屈。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文天祥《使北》

下一篇:宋·文天祥《池州》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