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飘零两鬓蓬":我远离故土,孤身被囚禁在这里,头发蓬乱不堪,
# 蓬:蓬乱。
"故乡秋色老梧桐":故乡秋色里的老梧桐应该没改变吧。
"雁栖新月江湖满":祈望自己能像大雁般自由的在天地间翱翔,
"燕别斜阳巷陌空":等到黄昏日落就归巢。
# 斜阳:落日。
"落叶何心定流水":落叶本就无心定流水,
# 何心:何来的心。无心。
"黄花无主更西风":无主的菊花就连那让万物凋敝的西风都无可奈何。
# 黄花:指菊花,即黄菊、秋菊。
"乾坤遗恨知多少":心中的遗憾与悔恨该有多少,
"前日龙山如梦中":昨日隐痛恍如梦中。
# 龙山:隐喻中华民族的生息繁衍的发源地,也有称为方山的。方山是指中岳嵩山的南麓两山之间,是夏族群的生息繁衍之地,也是中华第一个王朝夏朝、夏禹国的诞生地河南登封。
南宋著名大臣、文学家
文天祥(1236 ~ 1283),南宋大臣、文学家 。初名云孙,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宋理宗宝佑年间进士,官至丞相,封信国公。临安危急时,他在家乡召集义军,坚决抵抗元兵的入侵。后被俘遇害。文天祥的文学创作以元军攻陷临安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多咏物应酬之作,后期诗歌多出于颠沛流离中,反映社会现实和表现民族气节,诗作直抒胸臆、慷慨激昂。名篇有《过零丁洋》《正气歌》等。著有《文山先生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重阳》是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凝练呈现文天祥的囚徒境遇,作者在沉郁中透出坚韧,在江山易主的锥心之痛里迸发出奋起抗争的精神力量。
2. 写作手法
触景生情:“万里飘零两鬓蓬,故乡秋色老梧桐。”诗人没有直接说“我想家”,而是让读者从“万里飘零”“两鬓蓬”“老梧桐”等景色中体会到诗人漂泊的辛酸和思乡的愁苦。对偶:颈联“落叶何心定流水,黄花无主更西风。”“落叶”对“黄花”:自然意象相对,落叶飘零,黄花孤寂,共绘秋色萧瑟。“何心”对“无主”:疑问词“何”与否定词“无”呼应,强化无奈感;“心”与“主”皆抽象名词,暗指主观意志的缺失。“定流水”对“更西风”:动词“定”与“更”形成动态对比,自然现象与情感递进同步。落叶象征无力改变现状,流水代表历史洪流无法阻挡,黄花暗喻孤高却无人欣赏,西风象征肃杀时局,二者共同构成诗人“有心报国,无力回天”的困境。
3. 分段赏析
首联“万里飘零两鬓蓬,故乡秋色老梧桐。”开篇以“万里”与“两鬓蓬”勾勒出诗人身陷元朝监狱的困境:地理距离的遥远与囚徒形象的憔悴交织,“万里飘零”不仅是空间上的隔绝,更是精神上的孤绝写照。“老梧桐”作为秋日囚窗外的景象,既是触发乡愁的媒介,也暗含故国衰微的隐喻。诗人凝视枯槁梧桐时,树皮皲裂如他皲裂的忠心,落叶纷飞似他未碎的气节——秋风扫落叶的萧瑟,恰似王朝倾覆的哀鸣,而枯枝败叶间又藏着他对生命延续的倔强守望。颔联“雁栖新月江湖满,燕别斜阳巷陌空。”诗人借候鸟习性展开双重视角:大雁南飞契合思归之情,却因“江湖满”暗喻无处容身的现实;燕子归巢反衬牢狱之痛,徒留“巷陌空”的寂寥。自由意象与囚禁境遇形成强烈反差,对仗工整却暗藏撕裂感——“江湖满”的壮阔与“巷陌空”的荒凉,既是地理空间的对照,亦是理想与现实的角力。寒夜捣衣声穿透时空,每一声砧杵都像敲打在漂泊的脊梁上,令天涯倦宦的孤寂愈发锥心刺骨。颈联“落叶何心定流水,黄花无主更西风。”此联为全诗精神内核:落叶逐流暗喻无力回天的历史宿命,黄花西风则写尽遗民坚守的孤傲风骨。“何心”二字以反问消解执念,承认个人在时代洪流中的渺小;“无主”之菊却在肃杀秋气中彰显气节,野性生长反成不屈的宣言。流水代表元朝铁蹄不可阻挡,西风象征肃杀时局愈演愈烈,诗人却以落叶自嘲、黄花明志——承认失败却不臣服,悲怆中迸发出超越生死的精神力量。尾联“乾坤遗恨知多少,前日龙山如梦中。”“龙山”隐喻华夏文明发祥地,将个人遭际升华为民族集体记忆。往昔山河在血泪中化作迷离梦境,道尽江山易主的椎心之痛。全诗在此戛然而止,却让遗恨余韵在时空裂缝中久久回荡。
4. 作品点评
这首七言律诗是文天祥身陷元大都狱中时的精神独白。全篇毫无节日喜庆色彩,既无青年才俊的意气风发,亦不见仕途顺遂的期许,唯余凝重的现实困境与深沉的生命自省。诗中虽偶见往昔豪情掠影,但更显苍凉底色。在自励与追忆交织的复杂心绪中,诗人以坚韧姿态直面命运,将个人际遇升华为民族气节的淬炼。字里行间涌动的并非颓唐之气,而是劫火淬炼后的觉醒力量,暗含渴望重获自由、重整旗鼓的强烈意愿。
上一篇:宋·文天祥《所怀》
下一篇:宋·文天祥《第一百五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