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ìng
shān

朝代:宋作者:文天祥浏览量:1
níng
níng
rán
zhě
juǎn
shí
kān
yán
péi
lǒu
xíng
zhì
zhī
néng
dìng
zhě
wéi
chūn
róng
qiū
cuì
suì
bǎi
tài
chū
niǎo
míng
huā
luò
shuí
jié
suǒ
qiū
rén
rén
zhì
fèi
wàn
xiàng
wěi
jīng
huī
míng
yóu
cān
guān
shuǐ
shù

译文

大地因持守本真而宁静,就像一块凝聚不动的石头。不管是险峻的岩石还是小土堆,形态不同但本质相同。古代能保持内心安定的人,明白这是万物的根本。春天草木繁荣秋天枯萎,一年之中各种形态不断出现。“鸟鸣”“花落”这样的景致,其中深意谁能追问清楚。所以像孔子这样的智者,仁与智二者兼具,不偏废其一。万物以这种统一的道理为经纬,那所谓没有生机的“死灰”又算什么呢。明天我要到这里游览,领悟“观水”所蕴含的道理。

逐句剖析

"地得一以宁":大地因持守本真而宁静,

"凝然者卷石":就像一块凝聚不动的石头。

"嵁岩及培塿":不管是险峻的岩石还是小土堆,

"异形不异质":形态不同但本质相同。

"古之能定者":古代能保持内心安定的人,

"悟此为一极":明白这是万物的根本。

"春荣秋以悴":春天草木繁荣秋天枯萎,

"一岁百态出":一年之中各种形态不断出现。

"鸟鸣花落句":“鸟鸣”“花落”这样的景致,

"此意谁与诘":其中深意谁能追问清楚。

"所以尼丘人":所以像孔子这样的智者,

"仁智不废一":仁与智二者兼具,不偏废其一。

"万象此纬经":万物以这种统一的道理为经纬,

"死灰彼何物":那所谓没有生机的“死灰”又算什么呢。

"明发此乎游":明天我要到这里游览,

"参入观水术":领悟“观水”所蕴含的道理。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题静山》是南宋诗人文天祥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把自然景象和哲理思考融合在一起,表达了作者对宇宙规律以及人生境界的深入思索。诗里用了“卷石”“培塿”“死灰”等意象,还融入了道家“地得一以宁”的哲学观念,来讲明坚守宁静的处世态度。诗中既有“江海容抔土”这样描绘开阔景象的句子,也有“古之能定者,悟此为一极”等诗句,反映出文天祥把儒家的修养和道家的思想结合起来的创作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著名大臣、文学家

文天祥(1236 ~ 1283),南宋大臣、文学家 。初名云孙,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宋理宗宝佑年间进士,官至丞相,封信国公。临安危急时,他在家乡召集义军,坚决抵抗元兵的入侵。后被俘遇害。文天祥的文学创作以元军攻陷临安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多咏物应酬之作,后期诗歌多出于颠沛流离中,反映社会现实和表现民族气节,诗作直抒胸臆、慷慨激昂。名篇有《过零丁洋》《正气歌》等。著有《文山先生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南宋年间,展现出文天祥在政治理想之外的精神探寻。身为“宋末三杰”之一,文天祥在文学创作过程中,常常借助对自然景象的刻画与哲理层面的思索,来传递自己对宇宙间各类事物以及人生道理的深刻认知。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咏物诗。通过描绘“卷石”“嵁岩”“培塿”等自然物象,结合“地得一以宁”的哲理思考与对孔子“仁智不废一”的推崇,表达了诗人对宇宙万物本质统一及人生境界的深刻思索。

2. 写作手法

用典:“万象此纬经,死灰彼何物”句巧用《庄子》中“死灰”的典故。《庄子·齐物论》中,南郭子綦谓“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死灰”原指燃烧后熄灭的灰烬,比喻心境寂然无波、毫无生机的状态,是道家追求的一种超脱境界。文天祥在诗中则反用其意,先指出静山是万物运行的经纬,再以“死灰彼何物”否定“死灰”般的状态,强调对坚定心性与鲜活生命意志的追求,将典故与对静山的哲理思考结合,凸显出不同于道家超脱、更具积极意义的人生态度。

3. 分段赏析

“地得一以宁,凝然者卷石”,借用道家“地得一以宁”的说法,意思是大地因守持本真而宁静,就像一块凝聚不动的石头。这里用“卷石”象征宁静稳固的本质。“嵁岩及培塿,异形不异质”,说不管是险峻的岩石还是小土堆,形态不同但本质相同,体现出万物虽外在多样,内在本质却统一的哲理。“古之能定者,悟此为一极”,指出古代能保持内心安定的人,明白万物归一的道理。“春荣秋以悴,一岁百态出”写春天草木繁荣,秋天枯萎,一年之中各种形态变化出现,借自然四季更替,感慨世间万物的变迁。“鸟鸣花落句,此意谁与诘”,鸟鸣花落的景象中蕴含的道理,又有谁能追问清楚呢,引发对自然哲理的思索。“所以尼丘人,仁智不废一”,“尼丘人”指孔子,意思是像孔子这样的智者,仁与智二者兼具,不偏废其一,体现儒家仁智统一的思想。“万象此纬经,死灰彼何物”,万物以这种统一的道理为经纬,那么所谓“死灰”(没有生机的事物)又算什么呢,强调万物生机与内在规律的重要。“明发此乎游,参入观水术”,说明自己明天要到这里游览,参悟如同“观水术”般从自然中领悟道理的方法,表达通过观察自然来探寻哲理的愿望。整首诗借石头、自然景象等,融合儒道思想,表达对宇宙万物本质和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语言自然,蕴含深意。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文天祥《纪闲》

下一篇:宋·文天祥《病中作》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