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hǎi
líng

朝代:宋作者:文天祥浏览量:1
hǎi
líng
lái
xiàng
hǎi
ān
fēn
míng
guǐ
mén
guān
ruò
jiāng
jiǔ
zhé
huí
chē
kàn
juàn
niǎo
nián
huán

译文

从海陵出发前往海安,这一路仿佛在鬼门关穿行。若将这九曲十八弯的险路比作车马折返,疲倦的飞鸟何时才能重返故园。

逐句剖析

"自海陵来向海安":从海陵出发前往海安,

"分明如渡鬼门关":这一路仿佛在鬼门关穿行。

"若将九折回车看":若将这九曲十八弯的险路比作车马折返,

"倦鸟何年可得还":疲倦的飞鸟何时才能重返故园。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发海陵》是南宋诗人文天祥的一首七言绝句,创作于他南归途中。诗中借助“九折”“倦鸟”等意象,描述了作者逃亡过程中经历的艰难险阻,隐含着收复国土、抗击外敌的迫切愿望。作品通过描绘艰险的自然景象,映射出当时抗元斗争的实际处境,体现了文天祥坚韧不屈的爱国情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著名大臣、文学家

文天祥(1236 ~ 1283),南宋大臣、文学家 。初名云孙,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宋理宗宝佑年间进士,官至丞相,封信国公。临安危急时,他在家乡召集义军,坚决抵抗元兵的入侵。后被俘遇害。文天祥的文学创作以元军攻陷临安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多咏物应酬之作,后期诗歌多出于颠沛流离中,反映社会现实和表现民族气节,诗作直抒胸臆、慷慨激昂。名篇有《过零丁洋》《正气歌》等。著有《文山先生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诗是文天祥从元军营地逃脱后,途经通州乘船渡海南归时所写。诗中用“九折”“倦鸟”等意象,写出了他在南归路上历经的艰难处境,也体现出这段逃亡历程中步步惊心的危险。整首诗虽未直白诉说,却隐约传递出他一心想赶走侵略者、收复国土的迫切心愿。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反映抗元逃亡经历的爱国诗。诗歌以“自海陵来向海安”的逃亡路程为背景,通过“鬼门关”“九折回车”“倦鸟”等意象,描绘了途中险象环生的艰险处境,既含蓄展现了旅途劳顿的真实感受,又映射了抗元斗争的艰难局势,表达了诗人不屈不挠的爱国精神及驱除狂虏、收复国土的强烈愿望。

2. 分段赏析

首句“自海陵来向海安”​​直述诗人从海陵(今江苏泰州)乘舟前往海安的行程。据史料记载,文天祥在元军追捕与南宋叛将猜忌的夹缝中逃亡,这段水路实际暗藏九死一生的险境。诗人以平实语言点明地理坐标,为后文险境描写埋下伏笔。​​次句“分明如渡鬼门关”用“鬼门关”这一民间传说中阴阳交界之地作喻,将现实中的水道险阻升华为生死考验的象征。据《指南录》记载,诗人此行“无日而非可死”,追兵与盘查如影随形,此句既写实又充满心理张力。​​三句“若将九折回车看”​“九折”典出《汉书》王阳畏险改道之事,此处既写航道曲折,又暗含对来路艰险的回顾。诗人将连续遇险的逃亡经历浓缩为“回车”意象,突显绝境求生的心理煎熬。​​末句“倦鸟何年可得还”​以“倦鸟”自喻,既写被迫南迁的漂泊感(据所述“身游坎丼中”的处境),又暗含归期无望的悲怆。与后文《扬子江》“不指南方不肯休”形成情感呼应,展现困顿中的坚守。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文天祥《七月二日大雨歌》

下一篇:宋·文天祥《寿朱约山八十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