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gāo

朝代:宋作者:文天祥浏览量:1
xióng
jiǎ
zhī
lín
gāo
shuǐ
xīng
fēng
jiē
hǎi
tāo
xíng
zhī
shēn
shì
xiǎn
chuāng
chūn
mèng
sòng
qīng
dāo
gāo
xiàn
tài
zhōu
yǒu
zhū
xǐng
èr
zhě
shòu
běi
mìng
wéi
zǎi
shuài
mín
gěng
dào
zhī
ér
guò
zhī
yǒu
wén
wèi
zhī
jīng
tàn

译文

雄狐在林中借助老虎的威风,河水边的腥风连接着海涛。行路的人不知道自身处境的危险,在一窗春梦中送走轻快的小船。如皋县隶属于泰州,有个叫朱省二的人,接受北方的命令,担任如皋县的县令,他带领百姓阻塞道路,我当时不知道这件事,就从那里经过了。后来听说了这件事,为此感到十分惊讶。

逐句剖析

"雄狐假虎之林皋":雄狐在林中借助老虎的威风,

# 雄狐假虎: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吓唬他入。这里指作者依仗通州六交的护持到如皋去。

"河水腥风接海涛":河水边的腥风连接着海涛。

# 河水腥风接海涛:城子河有浮尸,故称岸上有腥风。也指沿河上有敌入的船只巡逻。

"行客不知身世险":行路的人不知道自身处境的危险,

"一窗春梦送轻舠":在一窗春梦中送走轻快的小船。

# 轻舠:小船。舠,形如刀的小船。

"如皋县隶泰州":如皋县隶属于泰州,

"有朱省二者受北命为宰":有个叫朱省二的人,接受北方的命令,担任如皋县的县令,

"率其民梗道路":他带领百姓阻塞道路,

"予不知而过之":我当时不知道这件事,就从那里经过了。

"既有闻":后来听说了这件事,

"为之惊叹":为此感到十分惊讶。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如皋》是南宋大臣文天祥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记录了他在抗元南归途中路过如皋县的所见所闻。前两句以巧妙的隐喻,揭示了地方权贵攀附异族势力的现象。后两句刻画了行客在国家危亡之际,却依旧浑然不知,沉浸在虚幻的春梦之中,随船前行。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忧虑,以及对人们身处险境却不自知的无奈与痛心。整首诗沉郁顿挫,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担忧。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著名大臣、文学家

文天祥(1236 ~ 1283),南宋大臣、文学家 。初名云孙,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宋理宗宝佑年间进士,官至丞相,封信国公。临安危急时,他在家乡召集义军,坚决抵抗元兵的入侵。后被俘遇害。文天祥的文学创作以元军攻陷临安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多咏物应酬之作,后期诗歌多出于颠沛流离中,反映社会现实和表现民族气节,诗作直抒胸臆、慷慨激昂。名篇有《过零丁洋》《正气歌》等。著有《文山先生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纪行抒怀诗。介绍了文天祥抗元南归途经如皋的见闻,描绘了地方权贵依附异族势力的景象,体现了当时局势的险恶以及如皋民众的正义之举,表达了诗人对依附异族权贵的愤慨、对自身懵懂处境的感慨以及对民众相助的复杂情感。

2. 写作手法

比喻:“雄狐假虎之林皋”,诗中“雄狐”比喻那些地方权贵,“假虎”表示他们借助“虎”的威风,“林皋”点明地点,描绘出地方权贵依附异族势力,在当地作威作福的情景。“河水腥风接海涛”,诗中“腥风”营造出一种不祥、恐怖的氛围,暗示当时政治环境的险恶,“河水”与“海涛”相连,这种依附异族势力带来的恶劣影响如波涛般蔓延,形象地揭示了地方权贵依附异族势力后局势的严峻和危险。这两句诗深刻地揭露了当时的社会政治状况。

3. 分段赏析

“雄狐假虎之林皋,河水腥风接海涛”,诗人开篇用典,“雄狐”典出《诗经·齐风·南山》以“雄狐绥绥”刺齐襄公淫乱,后世遂借“雄狐”喻狡佞邪僻之徒。“假虎”典出《战国策·楚策一》“狐假虎威”故事,指依仗他人权势以逞威。以“雄狐假虎”暗示当时社会上一些势力借助强大力量作威作福,点明国家所处的复杂危险境地。接着描绘河水边弥漫着腥风,与海涛相接的画面,通过对恶劣环境的描写,进一步渲染出局势的动荡不安,为后两句对行客的描写做铺垫。“行客不知身世险,一窗春梦送轻舠”,诗人刻画了行客在这样危险的局势下,却丝毫不知自身处境的危险,依旧在春梦中悠然地乘船前行。这与前两句所营造的危险氛围形成强烈反差,深刻地表达出诗人对人们麻木不仁的忧虑,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深切担忧。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文天祥《出山》

下一篇:宋·文天祥《自述》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