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gàn
zhōu

朝代:宋作者:文天祥浏览量:1
mǎn
chéng
fēng
sòng
liáng
sān
nián
qián
zhàn
chǎng
lǎo
yóu
yīng
kuì
fēng
jiāo
jiǔ
huà
chái
láng
jiāng
shān
gǎn
rén
xīn
zài
zhòu
fāng
lái
shì
huì
cháng
cuì
lóu
qián
tiān
nán
yīn
bàn
luò
cāng
làng

译文

整个城市风雨交加,仿佛在送别凄凉的景象,三四年前这里还是战场。遗留下的老人们应该会愧对像蜂蚁一样微小却坚守忠义的生命,过去的故交很久以前就已经变成了豺狼般的人。江山虽然可能易色,但人心依然存在,宇宙间未来发生的事情还会长久延续。在翠玉楼前,上天也在哭泣,半夜里,南方的歌声飘落在沧浪之水上。

逐句剖析

"满城风雨送凄凉":整个城市风雨交加,仿佛在送别凄凉的景象,

"三四年前此战场":三四年前这里还是战场。

"遗老犹应愧蜂蚁":遗留下的老人们应该会愧对像蜂蚁一样微小却坚守忠义的生命,

"故交已久化豺狼":过去的故交很久以前就已经变成了豺狼般的人。

"江山不敢人心在":江山虽然可能易色,但人心依然存在,

# 敢:一作改。

"宇宙方来事会长":宇宙间未来发生的事情还会长久延续。

"翠玉楼前天亦泣":在翠玉楼前,上天也在哭泣,

"南音半夜落沧浪":半夜里,南方的歌声飘落在沧浪之水上。

# 南音半夜落沧浪:旧注:以上《指南后录》卷一上。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赣州》是宋代文天祥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诗中借重过赣州所见风雨之景,回忆三四年前此地战场往事,通过对比奸臣卖国与战友牺牲,抒发对南宋灭亡的悲痛、对国贼的痛斥及对战友的哀悼。同时,诗中表达对未来复兴的希望,认为江山不改、人心思宋,复兴机会长久存在。结尾从遐想回到现实,借翠玉楼前雨景和南音,以拟人、象征等手法,寄托亡国之恨。整首诗情感深沉,气势磅礴,既有对过去的悲叹,又有对未来的期望,展现出文天祥复杂的心境与爱国情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著名大臣、文学家

文天祥(1236 ~ 1283),南宋大臣、文学家 。初名云孙,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宋理宗宝佑年间进士,官至丞相,封信国公。临安危急时,他在家乡召集义军,坚决抵抗元兵的入侵。后被俘遇害。文天祥的文学创作以元军攻陷临安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多咏物应酬之作,后期诗歌多出于颠沛流离中,反映社会现实和表现民族气节,诗作直抒胸臆、慷慨激昂。名篇有《过零丁洋》《正气歌》等。著有《文山先生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当时文天祥不幸被俘,元军将其囚禁于船中,正押解往大都。途经赣州,这片曾承载过他战斗记忆的土地,如今在他眼中,恰如祖国“山河破碎”的缩影,而自身亦如飘萍,“身世飘摇”。彼时的文天祥,内心满溢着凄凉与悲愤之情,甚至绝食数日以表抗争。然而,即便身体极度虚弱,他仍强撑病体,怀着满腔的家国情怀与无尽的忧愤,挥笔写下了这首诗。诗中所蕴含的情感,恰似他彼时心境的真实写照,深刻而又沉痛,读来令人动容。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象征:“满城风雨送凄凉”,以风雨如晦的景象象征赣州城在敌人铁骑蹂躏下暗无天日的惨状,渲染凄凉氛围,烘托诗人内心的悲痛。对比:“遗老犹应愧蜂蚁,故交日久化豺狼”,将先帝旧臣中卖国求荣的奸臣与英勇牺牲的战友进行对比,鲜明地突出两者形象,强烈表达诗人对奸臣的痛斥与对战友的哀悼。拟人:“翠玉楼前天亦泣”,此句赋予“天”以人的情感与动作,“泣”字生动地描绘出天仿佛与人一样,因南宋的灭亡而哀伤落泪,以天的“哭泣”强化了亡国之痛的沉重氛围,使自然景象饱含诗人对国家覆灭的悲痛之情。“南音半夜落沧浪”,把半夜落入赣江的雨声当作有情感的存在,仿佛雨声也在为南宋的灭亡而“恨恨不平”,将雨声拟人化,赋予其人类对家国变故的悲愤情绪,借雨声迂回曲折地抒发诗人内心难以排遣的凄苦与亡国之恨。借景抒情:“翠玉楼前天亦泣,南音半夜落沧浪”,由眼前满城风雨联想到昔日翠玉楼,借想象中翠玉楼前雨如天泣、半夜雨声如南音落入赣江,寄托亡国之恨,情由景生,情景交融。

2. 分段赏析

“满城风雨送凄凉,三四年前此战场。”首联上句描绘景色,下句叙述往事。文天祥抵达赣州时,恰逢阴雨天气,整座赣州城被淅淅沥沥的雨幕笼罩,氤氲在迷茫的烟雨之中。这风雨如晦的景致,并非单纯写景,更具象征意味。它象征着这座古城正遭受敌人铁骑的践踏,沦为暗无天日的人间地狱。彼时身为阶下囚的文天祥,身处赣江船舱,目睹国家覆灭、百姓遭殃,心中满是酸涩。无情风雨持续敲打着船篷,送来阵阵凄凉,不禁令他忆起三四年前的往事。那时,此地曾是与元军激烈争夺的战场,如今时过境迁,物是人非,怎能不让人悲从中来。事实上,文天祥曾两次率军逼近赣州。一次是恭帝德祐二年,他驻军汀州,派遣赵时赏奔赴赣州,谋取宁都,吴浚也率一军进攻于都,刘沐等人皆从江西起兵前来会合。宁都、于都皆为赣州外围,他们的目标实则是夺取赣州。另一次是端宗景炎二年秋七月,文天祥派赵时赏等人分路收复吉、赣诸县,进而围困赣州。这两次战役起初皆让他满怀喜悦与希望,以为胜利在望、复兴可期,然而最终皆以失败告终。如今故地重游,这段历史自然涌上心头,在这风雨萧萧的氛围里,他的思绪愈发悠远。“遗老犹应愧蜂蚁,故交日久化豺狼。”颔联笔锋一转,气势雄浑,为我们呈现出一幅南宋灭亡的惨痛画卷。此联上句痛斥卖国贼,下句哀悼昔日战友。“遗老”在此指先帝旧臣,“故交”即旧部。以“蜂蚁”比喻渺小,“豺狼”比喻凶恶的敌人,“化豺狼”意为被豺狼同化,即被敌人吞噬。南宋为何灭亡?不正是那些奸臣出卖国家所致吗?贾似道误国自不必说,那些所谓的先帝旧臣,有的献上降表,将大宋江山双手奉给侵略者,只为谋取高官厚禄,如那五“祈请使”之流;有的认贼作父,为元军卖命,像吕文焕之辈;还有的将国家搅得一塌糊涂后,苟且偷生,逃往占城(今越南),如陈宜中之流。这些卖国求荣、为虎作伥之徒,简直不齿于人类,连渺小的蜂蚁都不如。这是南宋灭亡的一个侧面。而另一方面,上天似乎不佑大宋,文天祥苦心经营的义军、亲手培养的将领,那些生死与共的战友,不幸在空坑、五坡岭两次战役中几乎全部牺牲。这些都是国家的精英,他怎能不感到无限悲悼。这一联将奸臣与战友对比映衬,形象鲜明,情感浓烈。“江山不改人心在,宇宙方来事会长。”颈联陡然一转,另辟蹊径,语调高昂,表意明朗。仿佛在烟雨迷茫之际,刹那间云开雾散,重见天日,阳光明媚,令人心胸豁然开朗,精神为之一振。“宇宙”通常解释为四方上下为宇,古往今来为宙,涵盖时空概念,此处则作世界解。“事会”即机会。这两句表明:南宋的江山不会改变,因为其恩泽留存民间,百姓心系宋朝。世界的未来,复兴的机会依然存在。他对未来充满希望,这看似是文天祥的主观期许,但也并非毫无可能。表面上,南宋行朝覆灭,国土被敌人占据,然而人民不会甘心沦为亡国奴,他们必将奋起反抗异族统治,忠义之士定会风起云涌,与之抗争到底,世界的未来难以预料。此联激励人心、鼓舞斗志,颇具雷霆万钧之势。“翠玉楼前天亦泣,南音半夜落沧浪。”此联宛如从缥缈遐想悄然折返现实,与首联巧妙呼应,那浓烈的亡国之痛,于字里行间肆意流淌。提及翠玉楼,据《赣州府志》所载,其原为赣州郡府治之所。宋朝淳熙年间,知军留正予以重修,并援引苏轼“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之佳句题名,故而得名翠玉楼。文天祥往昔任赣州知州时,曾于此留下三首诗作,其中《翠玉楼晚雨》云:“晚楼一曲转梅花,官事无多早放衙。林木蔽亏烟断续,江流曲折雨横斜。年华苒苒风前影,岁暮悠悠客里家。一雁近随沙嘴落,更绕片雪入天涯。”彼时之作,多为对时光如流、年华渐逝的喟叹,透着文人墨客独有的淡淡愁思。此刻,满城风雨如注,不禁撩拨起诗人对往昔“翠玉楼晚雨”的记忆。他暗自思忖,此刻翠玉楼前想必同样细雨纷飞吧。只是时移世易,环境已然天差地别,心境更是大相径庭。往昔“官事无多早放衙”,尚有几分悠然闲适;如今却是“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亡国之殇如巨石般沉甸甸地压在心头。在他的臆想中,翠玉楼前的雨,已不再是单纯的“雨势横斜”,而恰似老天爷为南宋覆灭而悲恸垂泪。这淅淅沥沥的雨声,至半夜时分,汇入赣江,化作汹涌澎湃的涛声,仿佛也在为南宋的覆灭鸣不平,愤懑难消。此处的“南音”,原指南方楚国之音乐。回溯春秋时代鲁成公九年,楚国的钟仪被郑人献于晋国,沦为囚徒。晋侯命其鼓琴,他弹奏南音,以表对楚国的拳拳不忘之情。在此,文天祥将雨声喻为南音,实则蕴含着对南宋的深切眷恋与念念不忘。这与他《苍然亭》中“英雄遗恨满沧浪”所传达的情感如出一辙。“沧浪”,本意青苍之色,此处借指赣江。此联上句摹绘雨之形态,下句刻画雨之声音,综合运用拟人、象征等表现手法,婉转含蓄地寄托了他那深沉的亡国之恨与凄楚悲苦之情,令读者读罢,不禁心生悲叹,感慨万千。

3. 作品点评

文天祥二次被俘后,抱定以身殉国的坚定决心,其笔下诗作,犹如黑暗中交织着痛苦与希望的独特乐章。在那风雨飘摇的绝境里,他的每一首诗都深深烙印着亡国的剧痛,却又在字里行间闪烁着希望的曙光,而这首诗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承载着他复杂深沉的家国情怀与崇高不屈的精神意志。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文天祥《己卯十月一日至燕越五日罹狴犴有感而赋》

下一篇:宋·文天祥《至扬州》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