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方万里":中原大地方圆万里,
# 中原:指中国腹地广大地区,汶河一带亦属中原。
"明日是重阳":明天就是重阳节了。
# 重阳:夏历九月九日。
"桑枣人家近":种着桑枣的人家已在近处,
"蓬蒿客路长":长满蓬蒿的旅途却依然漫长。
"引弓虚射雁":拉开弓弦假装射向大雁,
"失马为寻獐":因为寻找獐子而失去马匹。
# 獐:一作羊。
"见说今年旱":听说今年发生了旱灾,
# 年旱:立春早。
"青青麦又秧":但青青的麦苗却又抽出了新秧。
# 秧:犹言秧秧,禾苗茂盛貌。
南宋著名大臣、文学家
文天祥(1236 ~ 1283),南宋大臣、文学家 。初名云孙,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宋理宗宝佑年间进士,官至丞相,封信国公。临安危急时,他在家乡召集义军,坚决抵抗元兵的入侵。后被俘遇害。文天祥的文学创作以元军攻陷临安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多咏物应酬之作,后期诗歌多出于颠沛流离中,反映社会现实和表现民族气节,诗作直抒胸臆、慷慨激昂。名篇有《过零丁洋》《正气歌》等。著有《文山先生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羁旅漂泊题材的五言律诗,借中原旷野的辽阔景象、重阳将至的节令氛围、桑枣村落与蓬蒿客路的沿途风光,以及元人射雁寻羊的生活场景,写出了诗人在国破家亡后被羁押北行的孤苦境遇。
2. 写作手法
烘托:“桑枣人家近”中,“桑枣”是旧时农村宅前村边常见的植物,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桑可养蚕织衣,枣能在灾年充作粮食。诗人以“桑枣”这一具有生活气息的意象,侧面烘托出自己已接近有人烟的村落,让读者感受到村落的临近,也暗含着对人间烟火的一丝亲近之感。
3. 分段赏析
“中原方万里”,描绘出黄河流域“中原”地域的广阔无边,展现出北国广袤的原野,在这样宏大的背景下,汶河也被涵盖其中。“明日是重阳”,这句语直白浅显,看似平淡,实则蕴含着诗人深切的感慨。即将到来的节日,触动了诗人的心绪。农历九月初九,因月和日都是九数,所以称重九。依据古代阴阳五行学说,九为阳数,因而又叫重阳。这一天是传统节日,有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吃重阳糕等习俗。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下“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名句,表达的是节日里对亲人的思念。而诗人此刻身处他乡,身为异客,却再也没有与家人团聚的可能了。国家覆灭、家庭离散,自身失去自由,这本该是喜庆的节日,自己过不了,家人也过不了,这个即将到来的重阳,显得既沉重又悲痛。“桑枣人家近,蓬蒿客路长。”过去农村大多在屋前村边种植桑树和枣树,桑树可用来养蚕织布,枣树在荒年能用来充饥。诗中写“桑枣”,主要是烘托出诗人已接近有人居住的村落。无论身处他乡何处,有百姓居住的地方总会给人一种亲切与温暖的感觉,这多少驱散了一些压抑的氛围。但“蓬蒿客路长”,沿着长满蓬蒿的道路继续前行,路途遥远漫长,于是在心理上就产生了“近”与“长”的感受。“近”的短暂和“长”的遥远,写出了被押解向北行进之人的切身体会,若不是亲身经历,是写不出这样深刻的话语的。“引弓虚射雁,失马为寻獐。”接下来,诗人描写了途中元兵的活动。雁和獐都属于狩猎的对象,元人占领中原后,带来了他们本民族的习惯,拉弓射雁、丢失马匹后寻找獐子,这些都是蒙古族元人的典型特征。他们肆意地践踏中原大地,这其中暗含着诗人对国土沦陷的痛心。“见说今年早,青青麦又秧”,诗人从想到“明日是重阳”,又看到“青青麦又秧”,心中所想和眼中所见都与时节相关。还能说今年干旱吗?广阔无垠的平原上,已经随处可见青青的麦秧了。诗人深深感到自己的日子不多了,因而更加留恋和热爱曾经战斗过的岁月,他对休养生息的百姓以及赖以生存的小麦,还有桑枣、蓬蒿,都倾注了浓厚的情感,这些景物都带上了诗人的主观情感色彩。
上一篇:宋·文天祥《至扬州》
下一篇:宋·文天祥《东方有一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