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hōng
yuán

朝代:宋作者:文天祥浏览量:1
zhōng
yuán
fāng
wàn
míng
shì
chóng
yáng
sāng
zǎo
rén
jiā
jìn
péng
hāo
cháng
yǐn
gōng
shè
yàn
shī
wèi
xún
zhāng
jiàn
shuō
jīn
nián
hàn
qīng
qīng
mài
yòu
yāng

译文

中原大地方圆万里,明天就是重阳节了。种着桑枣的人家已在近处,长满蓬蒿的旅途却依然漫长。拉开弓弦假装射向大雁,因为寻找獐子而失去马匹。听说今年发生了旱灾,但青青的麦苗却又抽出了新秧。

逐句剖析

"中原方万里":中原大地方圆万里,

# 中原:指中国腹地广大地区,汶河一带亦属中原。

"明日是重阳":明天就是重阳节了。

# 重阳:夏历九月九日。

"桑枣人家近":种着桑枣的人家已在近处,

"蓬蒿客路长":长满蓬蒿的旅途却依然漫长。

"引弓虚射雁":拉开弓弦假装射向大雁,

"失马为寻獐":因为寻找獐子而失去马匹。

# 獐:一作羊。

"见说今年旱":听说今年发生了旱灾,

# 年旱:立春早。

"青青麦又秧":但青青的麦苗却又抽出了新秧。

# 秧:犹言秧秧,禾苗茂盛貌。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中原》是南宋文天祥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全诗围绕中原大地的景象与诗人的感触展开,首联点出中原地域广阔,又恰逢重阳将至;颔联描绘近旁有桑枣环绕的人家,自己却在长满蓬蒿的客路上长途跋涉。颈联“引弓虚射雁,失马为寻羊”以具体动作暗含境遇的无奈;尾联听闻今年遭遇旱灾,而青青麦苗又已插秧,流露对民生的关切。全诗情景交融,语言质朴平实,将旅途所见与内心感触结合,体现了诗人对中原大地的牵挂及对民生疾苦的忧思。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著名大臣、文学家

文天祥(1236 ~ 1283),南宋大臣、文学家 。初名云孙,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宋理宗宝佑年间进士,官至丞相,封信国公。临安危急时,他在家乡召集义军,坚决抵抗元兵的入侵。后被俘遇害。文天祥的文学创作以元军攻陷临安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多咏物应酬之作,后期诗歌多出于颠沛流离中,反映社会现实和表现民族气节,诗作直抒胸臆、慷慨激昂。名篇有《过零丁洋》《正气歌》等。著有《文山先生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过汶河》是文天祥在押解北上途中,途经神童山时所写。1279年9月初8,深秋的神童山已是满目肃杀,文天祥与元押使来到此地。此时,他已知晓陆秀夫背负宋帝赵昺投海殉国,抗元事业已然无望,便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从容北上。元始祖忽必烈久闻其文能安邦、武能定国,视其为天下少有的奇才,反复下令要安全押解他赴大都(现北京),还严令押解使善待他并劝其降元,因此,文天祥虽晓行夜宿,沿途仍能浏览名胜古迹、奇石大川。登上神童山后,漫山遍野玫瑰红的枣林、金黄的梨园,以及房前屋后堆积如山的干鲜果品,还有农家村舍的缫车声声,让这位南方大贤陶醉其中,诗兴大发,写下了《中原》这一作品。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羁旅漂泊题材的五言律诗,借中原旷野的辽阔景象、重阳将至的节令氛围、桑枣村落与蓬蒿客路的沿途风光,以及元人射雁寻羊的生活场景,写出了诗人在国破家亡后被羁押北行的孤苦境遇。

2. 写作手法

烘托:“桑枣人家近”中,“桑枣”是旧时农村宅前村边常见的植物,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桑可养蚕织衣,枣能在灾年充作粮食。诗人以“桑枣”这一具有生活气息的意象,侧面烘托出自己已接近有人烟的村落,让读者感受到村落的临近,也暗含着对人间烟火的一丝亲近之感。

3. 分段赏析

“中原方万里”,描绘出黄河流域“中原”地域的广阔无边,展现出北国广袤的原野,在这样宏大的背景下,汶河也被涵盖其中。“明日是重阳”,这句语直白浅显,看似平淡,实则蕴含着诗人深切的感慨。即将到来的节日,触动了诗人的心绪。农历九月初九,因月和日都是九数,所以称重九。依据古代阴阳五行学说,九为阳数,因而又叫重阳。这一天是传统节日,有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吃重阳糕等习俗。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下“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名句,表达的是节日里对亲人的思念。而诗人此刻身处他乡,身为异客,却再也没有与家人团聚的可能了。国家覆灭、家庭离散,自身失去自由,这本该是喜庆的节日,自己过不了,家人也过不了,这个即将到来的重阳,显得既沉重又悲痛。“桑枣人家近,蓬蒿客路长。”过去农村大多在屋前村边种植桑树和枣树,桑树可用来养蚕织布,枣树在荒年能用来充饥。诗中写“桑枣”,主要是烘托出诗人已接近有人居住的村落。无论身处他乡何处,有百姓居住的地方总会给人一种亲切与温暖的感觉,这多少驱散了一些压抑的氛围。但“蓬蒿客路长”,沿着长满蓬蒿的道路继续前行,路途遥远漫长,于是在心理上就产生了“近”与“长”的感受。“近”的短暂和“长”的遥远,写出了被押解向北行进之人的切身体会,若不是亲身经历,是写不出这样深刻的话语的。“引弓虚射雁,失马为寻獐。”接下来,诗人描写了途中元兵的活动。雁和獐都属于狩猎的对象,元人占领中原后,带来了他们本民族的习惯,拉弓射雁、丢失马匹后寻找獐子,这些都是蒙古族元人的典型特征。他们肆意地践踏中原大地,这其中暗含着诗人对国土沦陷的痛心。“见说今年早,青青麦又秧”,诗人从想到“明日是重阳”,又看到“青青麦又秧”,心中所想和眼中所见都与时节相关。还能说今年干旱吗?广阔无垠的平原上,已经随处可见青青的麦秧了。诗人深深感到自己的日子不多了,因而更加留恋和热爱曾经战斗过的岁月,他对休养生息的百姓以及赖以生存的小麦,还有桑枣、蓬蒿,都倾注了浓厚的情感,这些景物都带上了诗人的主观情感色彩。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文天祥《至扬州》

下一篇:宋·文天祥《东方有一士》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