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太守颜真卿":担任平原郡太守一职的颜真卿,
# 颜真卿:字清臣,唐玄宗时期曾任平原太守。,平原:唐代郡名,治所在今山东德州。
"长安天子不知名":在长安的天子却不知道他的声名。
"一朝渔阳动鼙鼓":忽然有一天渔阳战鼓敲响,
# 鼙鼓:战鼓。,渔阳:古蓟州,今河北、平谷等地。
"大河以北无坚城":大河以北没有坚固难攻的城池。
# 大河:旧注:韩本、四库本作江。
"公家兄弟奋戈起":颜家兄弟奋起抗敌拿起武器,
# 公家兄弟:指颜真卿及其从兄颜杲卿。
"一十七郡连夏盟":十七个郡联合起来结成同盟。
"贼闻失色分兵还":叛贼听说后大惊失色分兵回防,
"不敢长驱入咸京":不敢长驱直入进逼长安。
# 咸京:代指长安。
"明皇父子将西狩":唐明皇父子将要向西逃亡避难,
# 西狩:皇帝逃奔在外,讳称为狩。唐玄宗西奔,所以称西狩。
"由是灵武起义兵":因此在灵武发动了正义之师。
# 灵武:唐时称灵州,朔方节度使治所,今宁夏灵武西南。天宝十五载七月,唐肃宗李亨即位灵武,改元至德传檄四方,起兵讨贼。
"唐家再造李郭力":唐朝能够再次复兴靠的是李光弼、郭子仪的力量,
# 李郭:指李光弼和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的主要将领。,再造:重建,也作复兴解。
"若论牵制公威灵":若论起牵制叛军的功劳,颜家兄弟的威望与英灵也不可忽视。
"哀哉常山惨钩舌":令人悲痛啊,常山太守颜杲卿遭受钩舌之刑如此惨烈,
# 钩舌:天宝十五载正月十五日,史思明攻陷常山,杲卿被执送洛阳,骂不断,被断舌,不能复骂,卒受剐刑而死。颜氏一门死于刀锯者三十余人。时真卿仍镇平原。,常山:唐郡名,今河北正定一带。颜果卿曾为常山太守,后世称颜常山。
"心归朝廷气不慑":他一心归向朝廷,正气凛然毫不畏惧。
"崎岖坎坷不得志":仕途艰难不得志,
# 崎岖坎坷:形容道路不平,此处指艰难辛苦。
"出入四朝老忠节":历经四朝却始终保持着忠诚的气节。
"当年幸脱安禄山":当年有幸逃脱安禄山的毒手,
"白首竟陷李希烈":头发斑白时竟陷入李希烈的阴谋。
"希烈安能遽杀公":李希烈怎么能立刻就杀掉颜真卿呢,
"宰相卢杞欺日月":是宰相卢杞一手遮天、欺君罔上。
# 卢杞:唐德宗时宰相,为人奸险,有口才,鬼貌蓝色,素恶颜真卿忠直,李希烈反,杞因劝德宗遣真卿前往宣谕其军,实欲除之。
"乱臣贼子归何处":那些乱臣贼子如今都去了哪里呢,
"茫茫烟草中原土":只剩下中原大地上茫茫的烟草。
"公死于今六百年":颜公去世到如今已经六百年了,
"忠精赫赫雷行天":他的忠诚与英灵赫赫,如同雷声在天空中轰鸣。
# 行:旧注:韩本、四库本作当。
南宋著名大臣、文学家
文天祥(1236 ~ 1283),南宋大臣、文学家 。初名云孙,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宋理宗宝佑年间进士,官至丞相,封信国公。临安危急时,他在家乡召集义军,坚决抵抗元兵的入侵。后被俘遇害。文天祥的文学创作以元军攻陷临安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多咏物应酬之作,后期诗歌多出于颠沛流离中,反映社会现实和表现民族气节,诗作直抒胸臆、慷慨激昂。名篇有《过零丁洋》《正气歌》等。著有《文山先生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诗,也是一首咏史诗。诗人通过歌颂颜真卿兄弟在反抗安史之乱的斗争中所表现出的忠贞壮节,表达了自己爱憎分明的感情,描绘了安史之乱时期的动荡局势,体现了颜氏兄弟挽狂澜于既倒的英雄气概,营造了一种悲壮激昂的历史氛围感,抒发了自身对忠良的敬仰、对乱臣贼子的憎恶以及对家国的深沉热爱,展现出在时代洪流中仁人志士坚守正义的决心。
2. 分段赏析
第一部分为前十二句,诗人仿若一位严谨的史学家,笔触冷峻而客观,为我们重现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安史之乱历史,着重凸显出颜真卿兄弟的卓越功绩。起初,四句诗单刀直入,将安禄山叛乱掀起的惊涛骇浪呈现在眼前。彼时,大唐久享太平,百姓安居乐业,军队疏于戒备,以致“一朝渔阳动鼙鼓”,局势瞬间崩塌,叛军势如破竹,“大河以北无坚城”,所过之处,郡县纷纷瓦解,大唐北疆岌岌可危,安禄山的反势如燎原之火,迅猛且极具破坏力。然而,笔锋一转,“公家兄弟奋戈起”四句,宛如一道曙光穿透阴霾。平原、常山两郡在颜真卿兄弟的振臂高呼下,义兵蜂起,十七郡紧密联合,结成抗敌同盟。这股力量让叛军惊恐万分,匆忙分兵回防,原本长驱直入、直逼长安的嚣张气焰顿时熄灭,局势也随之得到缓和,为大唐争取到了宝贵的喘息之机。此后,诗中又描绘唐玄宗父子仓皇西奔,逃离长安,太子李亨在灵武即位,扛起平叛大旗,郭子仪、李光弼率领朔方军为主力,踏上了长达八年的艰苦东征之路,一路浴血奋战,终于平定叛乱,让大唐重回正轨。诗人在此处提纲挈领,做出总结:唐朝得以再造,虽离不开李、郭等将领在沙场上的拼死搏杀,但颜真卿兄弟在平原、常山倡义,牵制叛军兵力,使其不敢贸然西进,同样功不可没。“唐家再造李郭力,若论牵制公威灵”,这短短两句,精准地道出了历史真相,历经千载,依然熠熠生辉,堪称不刊之论。第二部分后八句,聚焦于颜真卿兄弟壮烈殉难的事迹,他们那威武不屈、正气凛然的精神,穿越时空,至今令人景仰,其中又以颜真卿的经历为重点详述对象。开篇四句,将场景拉回至常山兵败的惨烈时刻,颜杲卿不幸被俘,在被押解至洛阳行刑之前,他面对逆贼,怒目圆睁,破口大骂,尽显忠义本色。恼羞成怒的叛军竟对他施以钩舌这般惨无人道的酷刑,即便身体遭受肢解的剧痛,他也未曾屈服,英勇就义。颜真卿在目睹兄长一家三十余口惨遭屠戮后,内心对国家的忠诚之火却燃烧得愈发炽热,丝毫未被这巨大的悲痛与恐惧所震慑。此后漫长岁月里,他坚守河北,历经无数艰难险阻,只为守护大唐的一方疆土。紧接着的四句,着重讲述颜真卿最终的殉节悲剧。遥想当年,颜真卿在风雨飘摇中艰难求生,幸运地躲过安禄山的迫害。怎奈大局初定之际,朝堂之上却暗潮涌动,宰相卢杞心怀叵测,进谗言蛊惑君主。恰逢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反叛,年迈近八十的颜真卿竟被委以宣谕重任,前往叛军营地。面对叛逆李希烈,颜真卿大义凛然,厉声痛斥,然而却无力回天,最终惨遭李希烈缢杀。诗中深刻揭露,李希烈的反叛恶行固然十恶不赦,可卢杞的险恶用心更是令人发指。“希烈安能遽杀公,宰相卢杞欺日月”这两句振聋发聩,既义正言辞地戳穿了卢杞的奸险狠毒,又隐晦地暗示出当时君主的昏庸无道,轻易就被谗佞的花言巧语所蒙蔽,以致忠良蒙冤,国家蒙难。第三部分是结尾四句,前两句,诗人将视角拉向广袤时空,对那些乱臣贼子给出了最终裁决:安禄山、李希烈、卢杞这般祸国殃民的奸佞,曾在他们的时代翻云覆雨、兴风作浪,妄图颠覆乾坤,可如今呢?岁月的洪流早已将他们无情吞没,他们的名字与那荒芜的烟草、杂乱的蔓草融为一体,一同被深埋于历史的尘埃之下,遭世人唾弃,受千秋万代的鄙夷与鞭挞。与之相对,古老而苍茫的中原大地,历经沧桑,却依旧坚韧,山川河流、城郭田野,默默见证着一切兴衰荣辱,不改往昔风貌。而在这天地之间,颜真卿的忠魂精魄宛如一座不朽的丰碑,熠熠生辉。他那壮烈的气节,穿越六百年的悠悠岁月,至今仍如雷霆轰鸣于苍穹之上,散发着威严且震撼人心的力量,为后世子孙点亮一盏永不熄灭的明灯,树立起崇高而光辉的典范。“公死于今六百年,忠精赫赫雷当天”,这两句恰似雄浑的钟鸣,既与前文描述乱臣贼子的内容构成强烈反差,又恰似一条坚实的绳索,将全诗的意蕴紧紧收拢,成为整首诗掷地有声的灵魂结语。
3. 作品点评
这首诗笔力千钧,以激昂之态热烈颂扬了颜真卿兄弟崇高的操守与刚贞义烈之气,论断严谨公正,行文层次清晰。全篇读来悲壮豪迈,令人动容。显而易见,诗人创作此诗,不单是为了传颂历史人物那些可歌可泣的英勇过往,更深层次的用意在于,借缅怀英雄之举激励自己,在困境中砥砺奋进,坚定宁死不屈的信念,以守心中大义。
上一篇:宋·文天祥《赠桂岩杨相士》
下一篇:宋·文天祥《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