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年仙子谪黄州":往昔,如同仙子般超凡的苏轼被贬谪到黄州,
"赤壁矶头汗漫游":常常在赤壁矶头悠然漫步、纵情游历。
# 汗漫游:容漫游之远。
"今古兴亡真过影":古往今来的兴盛与衰亡,真如那一闪而过的影子,再也难寻踪迹,
"乾坤俯仰一虚舟":天地乾坤之间,万物的起起落落就像一艘虚空的小船,飘忽不定。
"人间忧患何曾少":人世间的忧愁祸患什么时候少过呢,
"天上风流更有不":那天上所谓的自在风流又是否真的存在。
"我亦洞箫吹一曲":如今我也像当年苏轼文中之人一样,吹奏一曲洞箫,
"不知身世是蜉蝣":却并不觉得自己的身世如蜉蝣般短暂渺小。
南宋著名大臣、文学家
文天祥(1236 ~ 1283),南宋大臣、文学家 。初名云孙,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宋理宗宝佑年间进士,官至丞相,封信国公。临安危急时,他在家乡召集义军,坚决抵抗元兵的入侵。后被俘遇害。文天祥的文学创作以元军攻陷临安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多咏物应酬之作,后期诗歌多出于颠沛流离中,反映社会现实和表现民族气节,诗作直抒胸臆、慷慨激昂。名篇有《过零丁洋》《正气歌》等。著有《文山先生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怀古诗。诗以苏轼被贬黄州、赤壁漫游著《赤壁赋》起笔,体现文天祥对苏轼的敬与怜,又借《赤壁赋》感慨兴亡、思索人生,以反问探寻意义,尾联表明在元人南侵、国家将亡时,自己不以身世短暂为意,欲为国为民尽力的决心。
2. 写作手法
用典:首联“昔年仙子谪黄州”,用“谪”字点明苏轼被贬黄州一事,借苏轼被贬后赤壁漫游、创作《赤壁赋》的典故,引出后文对人生境遇的探讨,既丰富诗歌内涵,又借古人之事映照当下,为诗人表达自身观点筑牢根基,使情感抒发更具深度。对比:颔联“今古兴亡真过影,乾坤俯仰一虚舟”将古往今来的兴亡更替比作过眼云烟,与天地乾坤的永恒存在形成对比,凸显出历史的短暂与渺小,衬托出人生在宏大宇宙中的飘摇不定,引发读者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反问:颈联“人间忧患何曾少,天上风流更有不”连续使用反问,语气强烈,以人间忧患的从未减少,对比天上理想境界的虚幻难寻,强化对现实苦难的关注,激发读者内心共鸣,促使其深入思考人生抉择。
3. 分段赏析
首联“昔年仙子谪黄州,赤壁矶头汗漫游”,如同一幅历史的画卷缓缓展开。昔日,才华横溢的苏轼仿若仙子下凡,却不幸被贬黄州,政治上的失意如同阴霾笼罩。然而,他并未就此沉沦,而是频繁漫步赤壁矶头,在山水之间寻找慰藉,挥洒才情,留下了名垂千古的《赤壁赋》。文天祥以“仙子”尊称苏轼,满是对其文学天赋的推崇,一个“谪”字,又饱含对苏轼政治遭遇的深切同情,为全诗定下深沉感慨的基调。颔联“今古兴亡真过影,乾坤俯仰一虚舟”,诗人的笔触从对苏轼的追思延展到对历史长河的俯瞰。古往今来,王朝更迭、兴衰荣辱,恰似那一闪而过的光影,转瞬即逝,不留痕迹。天地乾坤之下,万物仿若沧海一粟,人生在世,不过如漂泊在茫茫大海上的一叶虚舟,随波逐流,尽显虚无与渺小。此联承接首联对苏轼心境的铺垫,进一步深化了对人生无常、历史虚幻的感悟,让人不禁沉浸于岁月沧桑的浩叹之中。颈联“人间忧患何曾少,天上风流更有不”,笔锋陡然一转,如惊涛拍岸,打破了前文营造的虚无氛围。在这历史的幻影、人生的虚舟之上,人间的忧患从未有过片刻停歇。无论哪个时代,战争、灾难、疾苦总是接踵而至,如影随形。而人们所向往的天上仙境,那超凡脱俗、风流自在的理想境界,又是否真的存在?这一问直击灵魂,促使读者跳出个人的小天地,去审视整个世间的苦难与追求,引发对人生意义更深层次的思考。尾联“我亦洞箫吹一曲,不知身世是蜉蝣”,在前面三联层层铺垫、步步追问之后,文天祥给出了属于自己的豪迈答案。此刻,站在黄州赤壁的他,仿若与当年的吹箫客心意相通,同样吹奏起洞箫,可心境却大相径庭。他并未陷入对个人身世短暂如蜉蝣的哀怨,而是将目光投向了风雨飘摇的家国。在元人南侵、国土沦丧的危急时刻,人间忧患正浓,他决心以一生之力,为国家、为百姓披荆斩棘,做一番扭转乾坤的大事业。这尾联不仅是诗人的壮志宣言,更与首联遥相呼应,完成了从对苏轼的缅怀到自我担当精神展现的升华,让整首诗的意境豁然开朗,熠熠生辉。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有着宋诗以议论入诗的共性,却毫无干瘦枯燥之感,关键在于其境界超凡。秉持“以意为主”,如黄彻《溪诗话》所提,文天祥此诗思想深邃、立意高远,对人生哲理的探寻、思索与回应,至今仍具启迪价值。诗人探讨重大人生问题时激情澎湃,他心系人间忧患,胸怀报国为民的壮志,令全诗满溢爱国忧民之情。阅读时,不见刻板政治议论,唯有作者用热血与豪情奏响的慷慨人生乐章,真正做到以理服人、以情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