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风一榻雨萧萧":松风在床榻边呼啸,雨声淅淅沥沥,
"万里封疆夜寂寥":广袤的边疆在夜色中显得寂静空旷。
"独坐瑶琴悲世虑":独自坐在那里弹奏瑶琴,心中为世间的忧虑而悲伤,
"君恩犹恐壮怀消":却仍担心辜负君王的恩情,使壮志豪情渐渐消磨。
南宋著名大臣、文学家
文天祥(1236 ~ 1283),南宋大臣、文学家 。初名云孙,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宋理宗宝佑年间进士,官至丞相,封信国公。临安危急时,他在家乡召集义军,坚决抵抗元兵的入侵。后被俘遇害。文天祥的文学创作以元军攻陷临安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多咏物应酬之作,后期诗歌多出于颠沛流离中,反映社会现实和表现民族气节,诗作直抒胸臆、慷慨激昂。名篇有《过零丁洋》《正气歌》等。著有《文山先生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边塞生活的七言绝句,借松风、雨声、万里边疆的寂寥夜景,以及人物独坐抚琴的场景,写出了驻守边疆者在孤寂环境中的愁绪,既有对世间纷扰的感伤,又有对君王恩情的铭记和担心壮志消磨的忧虑。
2. 写作手法
夸张:“万里封疆夜寂寥”一句巧用夸张,“万里”极言封疆的辽阔,将边疆地域的广袤放大呈现,与“夜寂寥”结合,突出了夜晚的寂静,强化了驻守者身处其中的孤寂感,让边疆的空旷与冷清更显深切。用典:“独坐瑶琴悲世虑”巧用“瑶琴”的典故。瑶琴常与文人抒发情志相关,古时常被用于寄托怀才不遇、忧国忧民等情感,如伯牙鼓琴遇知音的故事中,琴便是心意相通的载体。作者在此以“独坐瑶琴”的场景,借瑶琴这一意象,将自身因世事忧虑而产生的悲思融入其中,通过抚琴的动作,含蓄表达了内心的忧国情怀与复杂思绪。
3. 分段赏析
“松风一榻雨萧萧”,开篇以自然景物勾勒环境。“松风”写出松树间呼啸的风声,“一榻”点明人物所处的居所角落,“雨萧萧”则描绘出雨声的凄清连绵。这三者结合,营造出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风声与雨声交织,既显环境的寂静,又透着几分萧瑟,为后文人物的情感流露铺垫了基调。“万里封疆夜寂寥”,视角从近处的居所转向广阔的边疆。“万里封疆”点出地域的辽阔,凸显出守卫疆域的宏大背景,“夜寂寥”则写出夜晚边疆的空旷与安静。此句以空间的广阔与夜晚的寂静相对照,既展现了边疆的肃穆,又暗含着驻守者在这样环境中的孤独感,让读者感受到边疆生活的特殊氛围。“独坐瑶琴悲世虑”,聚焦于人物的动作与内心。“独坐”直接点出人物的孤寂状态,“瑶琴”是雅致的乐器,“悲世虑”则直白地抒发了对世间纷扰与忧虑的感伤。这里通过人物的独坐抚琴与内心的悲叹,将个人的情感与世间的忧虑相连,展现出其深沉的责任感与愁绪。“君恩犹恐壮怀消”,收束全诗,揭示人物更深层的心境。“君恩”体现出人物对君王知遇之恩的铭记,“犹恐壮怀消”则写出其担心自己的壮志豪情会在漫长的驻守与孤寂中消磨。此句将对君王的感恩与自身的壮志结合,既显忠诚,又露忧虑,让人物的形象更为丰满。
上一篇:宋·文天祥《又送卓大著知漳州》
下一篇:宋·文天祥《诸幕客第一百一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