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péng
tōng
wèi
táng

朝代:宋作者:文天祥浏览量:1
shēn
guó
yòng
yào
yòng
bīng
rén
néng
bǎo
tiān
shēn
wéi
tài
píng
wài
xié
jiān
jiān
shén
kòu
chéng
rǎng
shǒu
jǐn
chéng
jiàn
qíng
yǒu
huáng
shū
yóu
jīn
liù
tāo
jīng
hàn
mìng
xióng
huì
rén
​​jiàng
shēn
líng
wèi
shí
yīn
yáng
zhēng
zhǐ
shòu
bié
shēng
zhēng
rán
zhèn
néng
míng
dào
jiā
shè
qiān
gǒng
còu
chóng
jiōng
dào
tóu
guān
jiàn
liù
gǎn
yīng
jūn
fāng
jiàn
gǎn
zǒu
qiě
jīng
shí
gāo
gōng
mén
huáng
tíng

译文

调理身体就像治理国家,使用药物如同调兵遣将。人若能保持天生的平和之气,身体自然会安康太平。外部的邪气从中作梗,比强盗作乱还要厉害。守护一旦不谨慎,病邪就会趁机变得更强大。古代有黄帝的医书,就像如今的《六韬》兵书一样重要。勇猛的人治病会用猛药,仁慈的将领则借助参苓等药物疗治。友人如同穿羽衣的道家弟子,能识破阴阳二气的相争。指点传授辨别生死的道理,声名赫赫,令人震动。道家修炼摄取铅汞等丹药,能让肌肤腠理像严密的门户。最终身体的关键部位守护严密,风寒暑湿燥火六气都不敢侵扰。您如今正竖起旗鼓行医救人,邪气不敢逃跑也会惊慌。将来收起我的弓箭,功成之后,便闭门研读《黄庭经》。

逐句剖析

"理身如理国":调理身体就像治理国家,

"用药如用兵":使用药物如同调兵遣将。

"人能保天和":人若能保持天生的平和之气,

"于身为太平":身体自然会安康太平。

"外邪奸其间":外部的邪气从中作梗,

"甚于寇抢攘":比强盗作乱还要厉害。

"守护一不谨":守护一旦不谨慎,

"乘间敌益勍":病邪就会趁机变得更强大。

"古有黄帝书":古代有黄帝的医书,

"犹今六韬经":就像如今的《六韬》兵书一样重要。

"悍夫命雄喙":勇猛的人治病会用猛药,

"仁将资参苓":仁慈的将领则借助参苓等药物疗治。

"羽衣为其徒":友人如同穿羽衣的道家弟子,

"识破阴阳争":能识破阴阳二气的相争。

"指授别生死":指点传授辨别生死的道理,

"铮然震能名":声名赫赫,令人震动。

"道家摄铅汞":道家修炼摄取铅汞等丹药,

"肤腠如重扃":能让肌肤腠理像严密的门户。

"到头关键密":最终身体的关键部位守护严密,

"六气无敢婴":风寒暑湿燥火六气都不敢侵扰。

"君方建旗鼓":您如今正竖起旗鼓行医救人,

"不敢走且惊":邪气不敢逃跑也会惊慌。

"他时櫜吾弓":将来收起我的弓箭,功成之后,

"闭门读黄庭":便闭门研读《黄庭经》。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彭通伯卫和堂》是南宋文天祥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阐述治国与养生的相通哲理。开头借治国、用兵类比养生、用药,点明“保天和”是身心“太平”的关键,奠定全诗思辨基调。中间先以“外邪如寇”喻邪气危害,强调防护之重;再以《黄帝书》比《六韬》,将医书与兵书并提,又赞彭通伯门徒“识阴阳”、医者“别生死”,凸显医道精妙与医者声名。结尾融入道家养生,以“摄铅汞”“肤腠如重扃”喻防护严密,能御“六气”;再以“建旗鼓”写医者行医魄力,末句“櫜弓读《黄庭》”寄寓对医者功成身退的期许,余味悠长。2020年,央视《经典咏流传》将其改编为抗疫主题歌曲《守护》,由援鄂医疗队演绎,结合“用药如用兵”的传统智慧与抗疫经历,赋予经典新的时代意义。此诗还被《宋代道教文学史》列为宋代文人道教诗歌的代表作,体现了道教义理向世俗文学的渗透,展现了宋代文人融合多元思想的创作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著名大臣、文学家

文天祥(1236 ~ 1283),南宋大臣、文学家 。初名云孙,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宋理宗宝佑年间进士,官至丞相,封信国公。临安危急时,他在家乡召集义军,坚决抵抗元兵的入侵。后被俘遇害。文天祥的文学创作以元军攻陷临安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多咏物应酬之作,后期诗歌多出于颠沛流离中,反映社会现实和表现民族气节,诗作直抒胸臆、慷慨激昂。名篇有《过零丁洋》《正气歌》等。著有《文山先生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诗写于南宋末年,收在《全宋诗》中。诗里把“理身如理国”的治国理念,和“道家摄铅汞”的修炼思想结合起来,体现了文天祥将个人修养与国家治理相联系的哲学思考。诗中引用“黄帝书”“六韬经”等典籍,也印证了宋代文人在创作中融合儒家治国思想与道家养生之道的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哲理诗。全诗围绕“养生与治国相通”展开,将调理身体比作治理国家、用药比作用兵,融合道家养生思想与儒家治国理念,表达了对养生与治国相通之理的深刻认同,对医者(彭通伯)治病救人如治军护国的赞颂以及对身心安宁与国家太平的期许。

2. 写作手法

比喻:“理身如理国,用药如用兵”,以治国、用兵喻养生、用药,直击核心,让养生与治国的相通之理一目了然。“外邪奸其间,甚于寇抢攘”,将“外邪”比作“寇盗”,凸显邪气危害之烈;“肤腠如重扃”以“严密门户”喻肌肤防护状态,形象可感。“君方建旗鼓”用“树旗擂鼓”喻医者行医气势,“櫜吾弓”以“收弓”喻功成身退。这些比喻贴近生活与事理,既让养生之道、医者形象更鲜活,又强化了个人修养与家国治理的关联,于平实中见深刻,体现说理的生动性。

3. 分段赏析

“理身如理国,用药如用兵”:开篇以两组类比破题,将调理身体与治理国家、使用药物与调兵遣将并提,直白点出养生与治国的相通之理,为全诗奠定思辨基调,语言简练。“人能保天和,于身为太平”:承接上两句,阐释“保天和”对身心安宁的重要性,“太平”一词既指身体安康,又暗喻国家安定,将个人与家国愿景相连,朴素中见深意。“外邪奸其间,甚于寇抢攘”:以“外邪”比“寇盗”,强调邪气入侵的危害远超强盗作乱,用夸张手法凸显守护身心的重要性,说理生动且有警示意味。“守护一不谨,乘间敌益勍”:续写防护不慎的后果,“乘间”“益勍”描绘邪气趁虚而入、势力壮大的过程,如写战事般紧张,强化“守护”的必要性。“古有黄帝书,犹今六韬经”:以黄帝医书类比《六韬》兵书,将医学典籍与军事谋略相提并论,既显医道重要,又呼应前文“理身如理国”的核心,用典自然。“悍夫命雄喙,仁将资参苓”:分写不同应对之法,“悍夫”凭勇力、“仁将”借药物,暗喻治病需刚柔相济,与治国用兵的策略相通,对仗工整,寓意深远。“羽衣为其徒,识破阴阳争”:转向赞医者(彭通伯)的门徒,“羽衣”点出道家身份,“识破阴阳争”显其通晓医理,为下文赞医者铺垫,简洁勾勒其形象。“指授别生死,铮然震能名”:直赞医者医术,“别生死”言其精准,“震能名”显其声名远播,语言铿锵,饱含推崇之情。“道家摄铅汞,肤腠如重扃”:写道家养生之法,“摄铅汞”为修炼之术,“肤腠如重扃”喻防护严密,如门户紧闭般抵御外邪,比喻通俗,说理形象。“到头关键密,六气无敢婴”:续写修炼成效,“关键密”言防护周全,“六气无敢婴”显其能抵御各种邪气,与治国“固边防”同理,逻辑连贯。“君方建旗鼓,不敢走且惊”:以“建旗鼓”喻医者行医救人的气势,“不敢走且惊”写邪气闻风丧胆,将治病比作御敌,生动展现医者的魄力。“他时櫜吾弓,闭门读黄庭”:以愿景作结,“櫜吾弓”喻功成身退,“读黄庭”回归道家养生,既表对医者功成的期许,也暗含自身对安宁的向往,余味悠长。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文天祥《至燕城第九十八》

下一篇:宋·文天祥《海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