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méi

朝代:宋作者:文天祥浏览量:1
méi
huā
nài
hán
bái
gān
shè
chūn
fēng
hóng
gèng
huáng
ruò
wéi
huā
shì
dào
néng
miè
xiāng
xiāng
zhě
méi
zhī
bái
zhě
méi
zhī
zhì
wéi
xiāng
xiāng
kǒng
yǒu
tōng
zhì
yǒu
tiān
zhě
zài
bái
rén
zhòng
wéi
kǒng
biàn
yán
jiǔ
zuò
dào
cháng
shī
wēng
yán
wài
néng
miè
bái

译文

梅花能抵御严寒,洁白得像玉一样,受到春风吹拂,颜色由红变得更黄。即便是司花之神要对它施加轻微的惩罚,终究也不能磨灭它的香气。香气是梅花的气韵,洁白是梅花的本质。若认为梅花不香,那是人的鼻孔有通畅和阻塞的区别。我心中有自然赋予的本真,保持洁白本色自然不是难事。古人重视砍伐树木的事,唯恐树木改变原本的颜色。《大雅》那样的诗作很久没有出现了,这种坚守正道的精神难道会永远止息吗。诗人话语之外的意思,是梅花那不可磨灭的洁白本色。

逐句剖析

"梅花耐寒白如玉":梅花能抵御严寒,洁白得像玉一样,

"干涉春风红更黄":受到春风吹拂,颜色由红变得更黄。

"若为司花示薄罚":即便是司花之神要对它施加轻微的惩罚,

"到底不能磨灭香":终究也不能磨灭它的香气。

"香者梅之气":香气是梅花的气韵,

"白者梅之质":洁白是梅花的本质。

"以为香不香":若认为梅花不香,

"鼻孔有通窒":那是人的鼻孔有通畅和阻塞的区别。

"我有天者在":我心中有自然赋予的本真,

"一白自不易":保持洁白本色自然不是难事。

"古人重伐木":古人重视砍伐树木的事,

"惟恐变颜色":唯恐树木改变原本的颜色。

"大雅久不作":《大雅》那样的诗作很久没有出现了,

"此道岂常息":这种坚守正道的精神难道会永远止息吗。

"诗翁言外意":诗人话语之外的意思,

"不能磨灭白":是梅花那不可磨灭的洁白本色。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梅》是宋代诗人文天祥的一首古体诗。此诗以梅花为描写对象,“梅花耐寒白如玉,干涉春风红更黄”描绘了梅花耐寒的特质与色彩变化,“到底不能磨灭香”等句突出梅花香气难掩。诗中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将梅花的“香”与“白”视为其气与质,借梅花寄托自身的品格操守,语言直白恳切,情感真挚,体现出对坚贞品格的赞美。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著名大臣、文学家

文天祥(1236 ~ 1283),南宋大臣、文学家 。初名云孙,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宋理宗宝佑年间进士,官至丞相,封信国公。临安危急时,他在家乡召集义军,坚决抵抗元兵的入侵。后被俘遇害。文天祥的文学创作以元军攻陷临安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多咏物应酬之作,后期诗歌多出于颠沛流离中,反映社会现实和表现民族气节,诗作直抒胸臆、慷慨激昂。名篇有《过零丁洋》《正气歌》等。著有《文山先生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梅花耐寒白如玉,干涉春风红更黄”,写梅花能抵御严寒,洁白得如同美玉,当春风吹拂时,它的颜色由红转黄。“耐寒”点出梅花品性,“白如玉”喻其纯净,色彩的变化显其顺应时节,开篇便勾勒出梅花的独特风姿。“若为司花示薄罚,到底不能磨灭香”,即便司花之神要对它施以轻微的惩罚,终究也无法磨灭它的香气。以假设之语,强调梅花香气的坚韧,不因外力而消散,暗赞其内在品性的不屈。“香者梅之气,白者梅之质”,说香气是梅花的气韵,洁白是梅花的本质。直接点出梅花的两大特质,将“香”与“气”、“白”与“质”相连,赋予梅花精神内涵,为后文抒情铺垫。“以为香不香,鼻孔有通窒”,若认为梅花不香,那是人的鼻孔有通畅与阻塞之别。从人的感知角度说梅花之香客观存在,只是有人未能察觉,进一步凸显梅香的真实与恒定。“我有天者在,一白自不易”,我心中有自然赋予的本真,保持洁白本色自然不是难事。由梅及人,借梅花的洁白喻自身坚守本心的信念,显露出对纯真品格的执着。“古人重伐木,惟恐变颜色”,古人重视砍伐树木时的选择,唯恐其改变原本的色泽。引古人之事,类比梅花坚守本色,暗含人应如梅般保持初心,不随波逐流的意味。“大雅久不作,此道岂常息”,《大雅》那样的诗作很久没有出现了,但这种坚守正道的精神难道会永远止息吗?由诗风谈及精神传承,借问句表肯定之意,寄寓对正道不辍的期盼。“诗翁言外意,不能磨灭白”,诗人话语之外的深意,在于梅花那不可磨灭的洁白本色。收束全诗,点出咏梅的主旨,强调对梅花洁白本色的赞美,亦是对坚守品格的颂扬。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文天祥《真州杂赋》

下一篇:宋·文天祥《挽龚用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