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bàn
shān

朝代:宋作者:叶绍翁浏览量:3
guī
tián
chóu
wèn
lǎo
nóng
xíng
xīn
jìng
gōng
zhī
gòng
zhuī
qián
guò
shàng
xiū
shū
xiè
shù
gōng
xiàng
nán
péi
shuí
fǎng
访
jué
wáng
gōng
dōu
lái
èr
bǎi
nián
jiān
shì
yàn
mài
róng
kuí
fēng

译文

回到田间向老农打听,竭力推行的新法究竟有何功效。早已知道他供佛修行以追悔从前的过失,还曾珍惜笔墨修书向几位先生致歉。他的塑像难以配享孔夫子的庙堂墙壁,这座古老的祠堂又有谁会像拜访佛殿那样前来寻访。算起来不过是二百年间的往事,野燕麦和戎葵已在风中经历了多少春秋。

逐句剖析

"归去田畴问老农":回到田间向老农打听,

"力行新法竟何功":竭力推行的新法究竟有何功效。

"已知供佛追前过":早已知道他供佛修行以追悔从前的过失,

"尚惜修书谢数公":还曾珍惜笔墨修书向几位先生致歉。

"塑像难陪夫子壁":他的塑像难以配享孔夫子的庙堂墙壁,

"古祠谁访觉王宫":这座古老的祠堂又有谁会像拜访佛殿那样前来寻访。

"都来二百年间事":算起来不过是二百年间的往事,

"燕麦戎葵几度风":野燕麦和戎葵已在风中经历了多少春秋。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谒半山祠》是南宋江湖派诗人叶绍翁创作的七言律诗,通过刻画王安石祠堂的荒寂景象,抒发对其新政成败的思索。全诗以“归去田畴问老农”起笔,直接点明变法未能给百姓带来益处;尾联“燕麦戎葵几度风”隐含着对历史评价的批判态度。诗中运用叙议结合的手法,在冷峻的景物描写中融入讥讽嘲弄之情,展现了宋代咏史诗借历史议论政治的典型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诗人

叶绍翁(1194?~?),南宋诗人。本姓李,字嗣宗,号靖逸,浦城(今属福建)人。曾入朝为官,后隐居西湖。叶绍翁博学工诗,尤以七绝见长,善于写景状物,如《游园不值》构思精巧,流传颇广。也有《题鄂王墓》这样壮怀激烈的作品,南宋以后的岳王墓诗大多延续了《题鄂王墓》的风格。又熟谙典故,著《四朝闻见录》五卷,记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史事,可补史传之阙。有宋人辑本《靖逸小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南宋年间(1127-1279年),当时朝廷偏安于江南地区,文人士大夫们正对北宋时期的改革利弊展开思索。半山祠坐落在南京,原本是由王安石晚年的居所改建而成,叶绍翁借着拜谒这一遗迹的机会,抒发了对变法政策实际效果的怀疑。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咏史诗。诗歌借王安石祠堂的荒寂景象、衰败的草木等萧瑟景致,通过开篇向田间老农问询的直抒胸臆与尾联中隐含的批判意味,写出了对新政成败的思索及对历史评价的质疑立场。

2. 写作手法

用典:“已知供佛追前过”句巧用王安石晚年供佛忏悔的典故。典故原指王安石变法受挫后,晚年常供佛祈福,暗含对过往行事的反思。作者在诗中借这一典故,将王安石供佛之举与推行新法关联,暗示其新法推行有误,需通过供佛追悔,以此表达对新法的否定态度。象征:“都来二百年间事,燕麦戎葵几度风”句,以“燕麦”“戎葵”等野生植物为象征。这些植物多生长于荒芜之地,未经人工培育而自由滋长。作者在诗中用它们描绘半山祠的衰败景象,象征王安石推行的新政如同野生植物般未能在民间扎根生长,最终随着时间流逝而荒芜消散,暗含对新政未能深入民心的感慨。景物描写:“塑像难陪夫子壁,古祠谁访觉王宫”句,描绘出祠堂内王安石的塑像无法与孔夫子的壁像并列,古旧祠堂少人问津的景象。作者以塑像地位的悬殊和祠堂的冷清,暗喻王安石的历史地位随时间变迁而下降,在景物描摹中融入对其新政及个人评价的思索。

3. 分段赏析

首联“归去田畴问老农,力行新法竟何功”开篇点题,借问询引发对王安石变法的思考。“归去田畴问老农”写回到田间向老农打听,以具体场景切入;“力行新法竟何功”则直问王安石极力推行的新法最终有何功效,以问句起笔,带着对变法成败的审视,奠定全诗怀古反思的基调。颔联“已知供佛追前过,尚惜修书谢数公”承接变法之问,写王安石晚年的行为。“已知供佛追前过”指王安石晚年供佛祈福以追悔从前的过失;“尚惜修书谢数公”则写他仍珍惜笔墨修书向几位友人致歉,通过两件事勾勒出变法者晚年的复杂心境,暗含对其功过的含蓄评判。颈联“塑像难陪夫子壁,古祠谁访觉王宫”转向半山祠的现状,抒发感慨。“塑像难陪夫子壁”将王安石的塑像与孔子(夫子)的圣像对比,暗指其历史地位难以比肩圣贤;“古祠谁访觉王宫”则写如今有谁会来这古老祠堂拜访,以“谁访”的反问,凸显古祠的冷清,暗含对其事迹被淡忘的怅惘。尾联“都来二百年间事,燕麦戎葵几度风”以时间与景物作结,升华怀古之情。“都来二百年间事”点出变法至今不过二百年,时光流逝之快;“燕麦戎葵几度风”则写田野间的燕麦、戎葵在风中经历了多少春秋,以草木兴衰喻世事变迁,将历史的沧桑与自然的轮回交融,余韵悠长。

4. 作品点评

历代诗评家提出,这首诗打破传统咏史诗“借古讽今”的模式,通过发问“力行新法竟何功”直接进入对政策实际效果的探讨。现代研究学者认为它的价值在于呈现了南宋文人对王安石实施新法的否定立场。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叶绍翁《题山间老友壁》

下一篇:宋·叶绍翁《青溪阁》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