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hōu
shí
yǒng
liù
·
·
líng
yán

朝代:宋作者:范仲淹浏览量:1
lái
xīng
fèi
chóu
rén
bái
sēng
guī
yǎn
mén
yuè
xiàng
yān
kōng
yàn
wáng
gōng
què
bàn
yuán
chūn
fēng
jiù
huā
yóu
xiào
wǎng
shì
duō
shí
yán
wéi
yǒu
yán
líng
táo
dùn
qīng
míng
gāo
jié
lǎo
qián
kūn

译文

自古以来兴盛衰败的事,总让人为之忧愁,一位白发苍苍的僧人归来,关上了寺门。越国丞相范蠡泛舟烟波,只有孤雁离去,吴王的宫殿楼阁间,不时传来猿猴的啼叫声。春风还是像过去一样吹拂,花儿依旧绽放笑容,往昔的事情大多已随石头无言地留在这里。只有延陵季札选择悄然隐遁离去,他的高洁名声与高尚气节充满天地之间。

逐句剖析

"古来兴废一愁人":自古以来兴盛衰败的事,总让人为之忧愁,

"白发僧归掩寺门":一位白发苍苍的僧人归来,关上了寺门。

"越相烟波空去雁":越国丞相范蠡泛舟烟波,只有孤雁离去,

"吴王宫阙半啼猿":吴王的宫殿楼阁间,不时传来猿猴的啼叫声。

"春风似旧花犹笑":春风还是像过去一样吹拂,花儿依旧绽放笑容,

"往事多遗石不言":往昔的事情大多已随石头无言地留在这里。

"唯有延陵逃遁去":只有延陵季札选择悄然隐遁离去,

"清名高节老乾坤":他的高洁名声与高尚气节充满天地之间。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苏州十咏(其六·灵岩寺)》是北宋范仲淹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是咏史诗,所咏灵岩寺坐落于江苏苏州西南郊十五公里木渎镇的灵岩山上,此地曾是吴王馆娃宫旧址。诗开篇以“古来兴废”引发历史思考,“愁人”直抒面对历史变迁的感慨,“白发僧归掩寺门”添落寞沧桑。“越相”“吴王宫阙”今昔对比,凸显兴衰无常。“春风”“花”“石”等景物描写,进一步强化历史无情沧桑之感。最后借延陵季札隐遁却留清名高节,表达对其高洁品质的赞美向往。全诗以古今对比为笔,一端绘就吴越昔日的鼎盛繁华,一端勾勒当下“半啼猿”“石不言”的静谧景象。这种时空反差如重锤击心,让读者在看似平静的画面中,深切感知历史更迭的磅礴力量与沧桑余韵。诗人借这首诗赞扬那些声名流芳之人,他们留下的传奇,恰似诗中的种种景物,虽无声无形,却如春风化雨,对后世中国人产生着深远影响,代代传承。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

范仲淹(989~1052),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希文,苏州吴县(今苏州吴区)人。大中祥符进士,曾主持“庆历新政”,累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卒谥文正。范仲淹工于诗词散文,所作文章多政治内容,词传世仅五首,风格较为明健。《岳阳楼记》中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传诵千古。代表作品有《岳阳楼记》《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苏幕遮·碧云天》等。著有《范文正公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咏史诗。这首诗围绕苏州灵岩寺展开,此地是吴王离宫,下临太湖。通过对灵岩寺现状的描写以及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回顾,抒发了对历史兴衰的感慨,同时赞颂了延陵季札的高洁品质。

2. 写作手法

对比:全诗运用古今对比,勾起人们对吴越往昔辉煌的联想。如今的“半啼猿”“石不言”,以静谧安宁的景象,与过去形成鲜明对比,让人感受到历史的变迁。这种对比手法巧妙地展现了岁月的流转,仿佛一切归于平静,却在无声中诉说着历史的沧桑。

3. 分段赏析

首联:“古来兴废一愁人,白发僧归掩寺门。”开篇点明主旨,“古来兴废”涵盖了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无数的兴衰更替,引发诗人内心的忧愁。“白发僧归掩寺门”描绘出一幅孤寂的画面,白发僧人象征着岁月的沉淀,他关上寺门的动作,仿佛将历史的喧嚣隔绝在外,营造出一种深沉、静谧且略带哀伤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基调。颔联:“越相烟波空去雁,吴王宫阙半啼猿。”此联运用典故,“越相”指范蠡,他辅佐越王勾践成就霸业后功成身退,泛舟五湖。“烟波空去雁”描绘出范蠡离去时的寂寥场景,大雁飞去,只留下空旷的烟波,暗示其功成身退后的超脱。“吴王宫阙半啼猿”则将视角转向吴王,“啼猿”这一意象常与哀伤、凄凉联系在一起,曾经辉煌的吴王宫阙如今只有猿猴啼叫,尽显衰败荒凉,通过对比两人的不同结局,进一步深化历史兴废的主题。颈联:“春风似旧花犹笑,往事多遗石不言。”此联中“春风似旧”表明时光流转,自然规律不变,而“花犹笑”赋予花儿以人的情感,以乐景衬哀情,更凸显出历史的沧桑感。“往事多遗石不言”,石头作为历史的见证者,默默承载着过去的故事却从不言语,这种无声与往事的纷繁形成鲜明对比,引发人们对历史的无尽遐想和感慨,增添了诗歌的厚重感。尾联:“唯有延陵逃遁去,清名高节满乾坤。”此联中“唯有”强调了延陵季札在众多历史人物中的独特性。“逃遁去”并非是消极的逃避,而是季札主动选择的一种远离世俗纷争的生活方式。“清名高节满乾坤”高度赞扬了季札的高尚品德和气节,他的美名和精神如同充满天地之间,与前面所写的吴王等人物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诗人对这种高尚品质的向往和推崇。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范仲淹《萧洒桐庐郡十绝(其六)》

下一篇:宋·范仲淹《欧伯起相访》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