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酒问东溟":举杯向东海发问,
# 东溟:东海。
"潮从何代生":潮汐自何时起源?
"宁非天吐纳":难道不是天地呼吸的韵律,
# 宁非:难道不是。
"长逐月亏盈":随月相圆缺永恒涨落。
"暴怒中秋势":中秋时潮势如暴怒,
"雄豪半夜声":子夜中涛声似雄豪呐喊。
"堂堂云阵合":如威严军阵般的云团聚合,
"屹屹雪山行":似巍峨雪山般的浪涛奔涌。
# 屹屹:山势高算。
"海面雷霆聚":海面雷电交加般轰鸣,
"江心瀑布横":江心瀑布倾泻般横贯。
"巨防连地震":堤防如遭地震般震颤,
# 巨防:大堤。
"群楫望风迎":船队顺风迎接潮头。
# 楫:指船。
"踊若蛟龙斗":潮涌似蛟龙缠斗翻腾,
"奔如雨雹惊":奔流如冰雹骤降般惊心。
"来知千古信":潮来印证千古不变的规律,
# 信:不发生误差,有规律。
"回见百川平":潮退方显百川归于平静。
"破浪功难敌":破浪之力无人匹敌,
"驱山力可并":移山之能与之相当。
"伍胥神不泯":伍子胥的忠魂未灭,
"凭此发威名":借潮水彰显其威名。
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
范仲淹(989~1052),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希文,苏州吴县(今苏州吴区)人。大中祥符进士,曾主持“庆历新政”,累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卒谥文正。范仲淹工于诗词散文,所作文章多政治内容,词传世仅五首,风格较为明健。《岳阳楼记》中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传诵千古。代表作品有《岳阳楼记》《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苏幕遮·碧云天》等。著有《范文正公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咏物诗。描绘钱塘江潮磅礴气势,开篇探寻潮起,又以诸多新颖比喻展现其惊天动地之态,还结合伍子胥传说添传奇色彩,表达对自然奇观的惊叹与赞美,使读者如临其境。
2. 分段赏析
“把酒问东溟,潮从何代生”诗人手把酒盏,面向东海发问,海潮究竟从哪个时代开始诞生?这一“问打破常规,既展现出诗人对自然现象追根溯源的探索精神,又以突兀的起势营造出哲思氛围,为全诗奠定了探究海潮奥秘的基调,字里行间涌动着对自然伟力的敬畏与好奇。“宁非天吐纳,长逐月亏盈”两句是对潮起潮落的猜想。诗人推测海潮或许是天地间的呼吸吐纳,且长久以来随月亮的盈亏而涨落。“天吐纳”将自然现象与宇宙运行相联系,赋予海潮以宏观的宇宙视角;“长逐月亏盈”则精准点出海潮与月相的关联,在浪漫想象中融入对自然规律的观察,体现出诗人对天人关系的朴素思考,语言简洁而蕴含科学理性。“暴怒中秋势,雄豪半夜声”两句刻画中秋海潮的声势。以“暴怒”形容海潮在中秋时的汹涌态势,拟人化手法赋予海潮以强烈的情绪;“雄豪”则状写半夜时分的涛声,突出其宏大壮阔。二者从视觉与听觉角度双重渲染,既展现海潮如发怒般的磅礴力量,又以声威震天的动态感,让读者仿佛置身于中秋夜潮的震撼场景中,极具画面冲击力。“堂堂云阵合,屹屹雪山行”两句以比喻描绘海潮形态。“堂堂”“屹屹”两个叠词增强语势,将翻涌的海潮比作聚合的云阵与行进的雪山,前者凸显其铺天盖地的壮阔,后者强调其巍峨厚重的质感。通过自然物象的类比,诗人巧妙将无形的潮涌转化为可视的画面,既展现海潮的雄浑气势,又赋予其庄严稳重的美感,语言凝练而意象鲜明。“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两句从视听角度强化潮势。海面上,潮声如雷霆汇聚,轰鸣震天;江心中,潮涌如瀑布横截,奔腾不息。“雷霆聚”以听觉上的震撼凸显海潮的磅礴声威,“瀑布横”以视觉上的壮观展现海潮的浩大水量,二者结合,从多维感官角度全方位刻画海潮的威猛,使读者如临其境,感受到自然力量的压倒性气势。“巨防连地震,群楫望风迎”两句从侧面烘托潮力。“巨防连地震”写坚固的堤防在海潮冲击下仿佛连大地都随之震动,极言潮势之猛、冲击力之强;“群楫望风迎”则描绘船只在潮面前只能随风迎候,从人类面对自然的被动姿态,反衬出海潮不可抗拒的伟力,在人与潮的对比中,凸显自然的磅礴与人类的渺小。“踊若蛟龙斗,奔如雨雹惊”两句以动态比喻展现潮涌。海潮翻腾如蛟龙相斗,踊跃不止;奔涌似雨雹骤落,迅猛惊心。“蛟龙斗”赋予海潮以灵动的战斗姿态,“雨雹惊”则强化其速度与冲击力,通过神话意象与自然物象的结合,诗人将海潮的动态美与力量感推向极致,使画面充满奇幻色彩与紧张感,读来令人心惊魄动。“来知千古信,回见百川平”两句揭示自然规律。海潮按时而来,遵循着千古不变的“信”(规律),退潮后则见百川归于平静。前句强调海潮涨落的规律性与恒定性,暗合古人对自然“信”的敬畏;后句以“百川平”的静景收束动势,形成张弛对比,在动静交替中展现自然的平衡之美,蕴含着对宇宙秩序的深沉思索。“破浪功难敌,驱山力可并”两句以夸张手法赞潮力。海潮破浪的功力无人能敌,其力量可与“驱山”相比。“破浪”“驱山”均为超现实的力量想象,诗人借此突破现实束缚,以极致的夸张凸显海潮的雄浑伟力,将自然的磅礴之气推向巅峰,语言豪迈而富有感染力,尽显对海潮力量的赞叹之情。“伍胥神不泯,凭此发威名”两句融入历史传说。诗人借伍子胥的神灵传说,将海潮的汹涌归因于忠魂的威灵,使自然现象与人文典故相联结。“神不泯”“发威名”既赋予海潮以神秘的文化内涵,又通过历史人物的精神寄托,将自然之威与人文精神相统一,在结尾处收束全诗,使海潮的壮美中蕴含着对英烈忠魂的追思,深化了诗歌的历史厚重感。
上一篇:宋·范仲淹《杂咏四首 其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