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ùn
wáng
yuán
shū
bǎi
huā
zhōu
jiàn

朝代:宋作者:范仲淹浏览量:2
fāng
zhōu
míng
guàn
nán
zuì
chén
āi
diǎn
lóu
chūn
shēn
lái
hǎi
yàn
chí
táng
rén
jìng
xià
xiān
huā
qíng
liǔ
píng
shuí
wèn
yuè
cǎi
guāng
hàn
shàng
shān
gōng
xīn
yǒng
chāng
chà
shēn

译文

芳洲的美名在古南都名列前茅,最让人珍惜的是这里一尘不染。在春意深深的时候,楼阁间飞来了海燕,当四周寂静无声时,池塘里有仙凫缓缓落下。花儿的情感、柳树的意趣,又能向谁诉说呢,月亮的色彩、水波的光芒,又怎能轻易描绘出来呢。汉上的山公(可能指某位文人)发出了新的诗作,许昌又何必对申湖感到惊诧呢。

逐句剖析

"芳洲名冠古南都":芳洲的美名在古南都名列前茅,

"最惜尘埃一点无":最让人珍惜的是这里一尘不染。

"楼阁春深来海燕":在春意深深的时候,楼阁间飞来了海燕,

"池塘人静下仙凫":当四周寂静无声时,池塘里有仙凫缓缓落下。

"花情柳意凭谁问":花儿的情感、柳树的意趣,又能向谁诉说呢,

"月彩波光岂易图":月亮的色彩、水波的光芒,又怎能轻易描绘出来呢。

"汉上山公发新咏":汉上的山公(可能指某位文人)发出了新的诗作,

"许昌何必诧申湖":许昌又何必对申湖感到惊诧呢。

# 申:原校:或作西。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依韵答王源叔忆百花洲见寄》是宋朝著名文学家范仲淹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描绘了芳洲的美丽景色与独特气质。首联点明芳洲在古南都声名远扬,且环境洁净无尘埃;颔联通过描写春深时楼阁飞来海燕、人静时池塘落下仙凫,展现芳洲的生机与宁静;颈联感慨花柳之情、月波之色无人诉说、难以描绘,增添了景色的神秘与美妙;尾联以汉上山公的新咏和许昌的申湖作比,认为芳洲的美景足以与申湖媲美,表达了对芳洲景色的赞美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

范仲淹(989~1052),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希文,苏州吴县(今苏州吴区)人。大中祥符进士,曾主持“庆历新政”,累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卒谥文正。范仲淹工于诗词散文,所作文章多政治内容,词传世仅五首,风格较为明健。《岳阳楼记》中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传诵千古。代表作品有《岳阳楼记》《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苏幕遮·碧云天》等。著有《范文正公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芳洲名冠古南都,最惜尘埃一点无”,“芳洲名冠古南都”直接点明芳洲在古南都的名声地位,“名冠”强调其美名远扬、名列前茅。“最惜尘埃一点无”突出芳洲环境的洁净,“最惜”体现出诗人对这种洁净的珍视。此句从整体上介绍了芳洲的名声和环境特点,为后文的景色描写做铺垫。“楼阁春深来海燕,池塘人静下仙凫”,“楼阁春深来海燕”描绘了在春意浓郁的时候,楼阁间迎来了海燕,展现出一种生机勃勃的景象。“池塘人静下仙凫”则刻画了在寂静的池塘边,仙凫缓缓落下的宁静画面。此联通过不同的场景,动静结合,展现了芳洲的生机与宁静。“花情柳意凭谁问,月彩波光岂易图”,“花情柳意凭谁问”表达了花儿的情感、柳树的意趣无人诉说的感慨,赋予了花柳以人的情感,增添了景色的情感色彩。“月彩波光岂易图”则感叹月亮的色彩、水波的光芒难以用画笔描绘出来,突出了景色的美妙和难以言表。此联通过抒发感慨,进一步深化了芳洲景色的神秘和美妙。“汉上山公发新咏,许昌何必诧申湖”,“汉上山公发新咏”提到汉上的山公发出了新的诗作,暗示了芳洲的美景如同山公诗作一样具有吸引力。“许昌何必诧申湖”则以许昌的申湖作比,认为芳洲的美景足以与申湖媲美,许昌没有必要对申湖感到惊诧。此联通过对比和引用,突出了芳洲景色的优美。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范仲淹《滕子京魏介之二同年相访丹阳郡》

下一篇:宋·范仲淹《出守桐庐道中十绝》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