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uò
yín

朝代:宋作者:范仲淹浏览量:2
tài
píng
yān
zhào
xián
yóu
sān
shí
cóng
zhī
zhuàng
shì
xiū
gǎn
huà
shī
shū
wéi
shàng
jiàng
yóu
lián
rén
duì
zhū
hóu
fáng
wéi
fāng
shì
gēng
sāng
yǒu
qiū
mín
bīng
shuài
róng
wèn
yán
yōu

译文

河朔(燕赵)之地虽表面太平,我却以三十之龄深感壮志难酬的羞耻。我敢于倡导以诗书修养为将帅之本,仍推崇以仁义之道面对诸侯。若像张良般运筹帷幄,天下自会太平,若如李牧般屯田养民,百姓方能丰收。百姓丰衣足食,军队有贤能统帅,抵御外敌何须依赖严酷手段。

逐句剖析

"太平燕赵许闲游":河朔(燕赵)之地虽表面太平,

# 燕赵:指战国时燕国和赵国所在地,即今河北省及山西省西部一带。地处宋朝北部边境,与强邻辽(契丹)接壤。

"三十从知壮士羞":我却以三十之龄深感壮志难酬的羞耻。

"敢话诗书为上将":我敢于倡导以诗书修养为将帅之本,

# 上将:指主将、主帅。此处比喻地位之崇高。

"犹怜仁义对诸侯":仍推崇以仁义之道面对诸侯。

# 诸侯:古代帝王所分封的各国君主。此处指地方长官。

"子房帷幄方无事":若像张良般运筹帷幄,天下自会太平,

# 无事:十分清闲。,子房:西汉开国大臣张良、字子房。秦末农民战争中刘邦的重要谋士,为汉朝建立屡献奇策。

"李牧耕桑合有秋":若如李牧般屯田养民,百姓方能丰收。

# 李牧:战国时赵国良将,常驻雁门防匈奴,曾大破之,匈奴十余年不敢犯赵边。

"民得袴襦兵得帅":百姓丰衣足食,军队有贤能统帅,

# 襦:短衣,短袄。典出《后汉书·廉范传》“迁蜀郡太守……百姓为便,乃歌曰廉叔度,来何暮,不禁火,民安作,平生无襦今五袴。”后遂以“袴襦”比喻地方官吏的善政。

"御戎何必问严忧":抵御外敌何须依赖严酷手段。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河朔吟》是北宋名臣范仲淹的边塞诗代表作,创作于其镇守河朔(今河北地区)防御契丹期间。全诗以“燕然未勒归无计”的慷慨开篇,通过“长河落日孤城闭”“塞下秋来风景异”等苍茫意象,既展现了西北边陲的雄浑气象,更暗含诗人“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济世情怀。诗中“羌管悠悠霜满地”的幽咽与“将军白发征夫泪”的悲怆形成复调共鸣,在“外柔内刚”的抒情结构中,既彰显庆历新政失败后士大夫的集体焦虑,又凝结着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格坚守。作为宋代边塞诗转型期的典范之作,其以文臣视角重构了传统边塞诗的抒情维度,在“燕然勒石”的壮志与“浊酒一杯”的落寞间,谱写了士大夫精神史的双重变奏。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

范仲淹(989~1052),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希文,苏州吴县(今苏州吴区)人。大中祥符进士,曾主持“庆历新政”,累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卒谥文正。范仲淹工于诗词散文,所作文章多政治内容,词传世仅五首,风格较为明健。《岳阳楼记》中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传诵千古。代表作品有《岳阳楼记》《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苏幕遮·碧云天》等。著有《范文正公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天禧二年(1018),范仲淹年方三十,任谯郡(今安徽亳县)从事,于燕赵之地漫游时创作此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边塞诗。表达了范仲淹怀才不遇的感慨,也展现他志存高远、愿为国家社稷尽忠效力的雄心壮志,同时也流露了郁郁不得志、惆怅叹息的情绪。

2. 分段赏析

首联:太平燕赵许闲游,三十从知壮士羞。“燕赵”指河朔地区(今河北一带),自后晋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后长期处于宋辽拉锯状态。诗中“太平”实为反讽,暗指北宋因“澶渊之盟”苟安,导致异族统治下的河朔百姓麻木于现状。情感张力:“三十从知壮士羞”以年龄为节点,既自嘲而立之年功业未成,又痛斥朝廷丧失收复失地的雄心。一个“羞”字点明士大夫对屈辱和平的集体焦虑,与辛弃疾“佛狸祠下”的忧愤异曲同工。颔联:敢话诗书为上将,犹怜仁义对诸侯。典故与理想:上句化用孟子“仁者无敌”思想,主张以文臣身份统兵(“诗书为上将”),强调军事需以儒学修养为根基;下句“怜仁义”呼应孟子见梁惠王的典故,推崇仁政安边,批判北宋重武轻文的偏颇。矛盾与突破:范仲淹身为文臣却提出“儒将”概念,既是对“重文轻武”国策的反思,也暗含对“兵不知将”军事制度的否定,体现其“文武并重”的革新思想。颈联:子房帷幄方无事,李牧耕桑合有秋。历史人物的象征:“子房”(张良)象征运筹帷幄的智谋,暗指北宋需如汉初般善用策略;“李牧”代表赵国名将的屯田养兵之法,强调边防需兼顾军事与民生。两句形成“智略”与“实务”的互补。现实映射:通过张良的“无事”反讽北宋边防空虚,借李牧“耕桑”呼吁恢复唐代府兵制“寓兵于农”传统,与范仲淹后来镇守西北时推行的“屯田久守”政策一脉相承。尾联:民得夸襦兵得帅,御戎何必问严忧。治国策略:“民得夸襦”强调富民为先,以丰衣足食凝聚民心;“兵得帅”主张选拔良将,呼应颈联李牧之能。末句反用西汉严尤谏王莽抵御匈奴的典故,否定依赖权谋,主张以仁政与实力御敌。批判与展望:“何必问严忧”以反问收束,既讽刺朝廷苟安之策,又展现诗人对“以德服人、以民固边”的自信,与《岳阳楼记》“先忧后乐”思想形成精神呼应。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范仲淹《出守桐庐道中十绝》

下一篇:宋·范仲淹《咏史五首(其五·周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