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liú
xiǎo
yǐn
shān
shū
shì

朝代:宋作者:范仲淹浏览量:1
xiǎo
jìng
xiǎo
táo
shēn
hóng
guāng
yǐn
cuì
yīn
shì
fēi
dào
ěr
míng
běn
xīn
sǔn
bèng
ráo
dāng
yún
guī
bàn
zài
lín
tīng
zhú
shān
shuǐ
yǒu
qīng
yīn

译文

小隐山书室旁的小径边,小桃林长得很茂密,深红的桃花颜色隐现在翠绿的树荫之中。尘世的是非纷争传不到我的耳边,我本来就对功名利禄没有追求之心。门前有很多蓬勃生长的竹笋,白云悠悠地飘回,一半隐在山林之中。为什么还需要去聆听丝竹弹奏的音乐呢?山水之间就有着美妙的自然之音。

逐句剖析

"小径小桃深":小隐山书室旁的小径边,小桃林长得很茂密,

"红光隐翠阴":深红的桃花颜色隐现在翠绿的树荫之中。

"是非不到耳":尘世的是非纷争传不到我的耳边,

"名利本无心":我本来就对功名利禄没有追求之心。

"笋迸饶当户":门前有很多蓬勃生长的竹笋,

"云归半在林":白云悠悠地飘回,一半隐在山林之中。

"何须听丝竹":为什么还需要去聆听丝竹弹奏的音乐呢?

"山水有清音":山水之间就有着美妙的自然之音。

# 山水有清音:宋潜说友《咸淳临安志》卷二七。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留题小隐山书室》是北宋范仲淹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描绘了小隐山书室周边小径旁小桃林深红隐于翠阴的美景,以及门前竹笋蓬勃生长、白云半归山林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在此能远离是非、不慕名利,享受宁静悠闲的生活。运用借景抒情、衬托、动静结合等手法,将对自然景色的描写与内心的情感相融合。前两联写环境之美与心境之静,后两联进一步展现自然生机与对自然清音的喜爱。该诗体现了范仲淹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功名利禄的淡泊,反映了其高尚的情操和追求。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

范仲淹(989~1052),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希文,苏州吴县(今苏州吴区)人。大中祥符进士,曾主持“庆历新政”,累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卒谥文正。范仲淹工于诗词散文,所作文章多政治内容,词传世仅五首,风格较为明健。《岳阳楼记》中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传诵千古。代表作品有《岳阳楼记》《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苏幕遮·碧云天》等。著有《范文正公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联“小径小桃深,红光隐翠阴”,诗人从视觉角度出发,描绘了小隐山书室旁小径边茂密的小桃林,深红的桃花在翠绿的树荫中若隐若现。“小桃深”写出了桃林的繁茂,“红光隐翠阴”则通过色彩的对比,营造出一种清幽、美丽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宁静、美好的基调,也暗示了诗人对这种自然美景的喜爱。颔联“是非不到耳,名利本无心”,此联直接抒发了诗人的心境。在小隐山书室这样的环境中,尘世的是非纷争传不到耳边,诗人本就对功名利禄没有追求之心。这两句与首联的景色描写相呼应,以环境的宁静衬托出诗人内心的平静和超脱,表达了诗人对淡泊名利生活的向往。颈联“笋迸饶当户,云归半在林”,继续描写小隐山书室周边的自然景色。“笋迸饶当户”写出了门前竹笋蓬勃生长的景象,展现出自然的生机与活力;“云归半在林”描绘了白云悠悠地飘回山林的画面,营造出一种宁静、悠远的氛围。这一联动静结合,使诗歌的画面更加生动,也进一步烘托出诗人悠闲、自在的心境。尾联“何须听丝竹,山水有清音”,诗人认为不需要聆听丝竹之音,因为山水本身就有着美妙的清音。此句用丝竹之音衬托山水自然之音的美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质朴、宁静生活的追求,同时也升华了诗歌的主题,使读者感受到诗人对自然生活的向往和对精神自由的追求。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范仲淹《送陈环秀才游金陵》

下一篇:宋·范仲淹《寄题岘山羊公祠堂》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