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īng
bái
táng
jì​

朝代:宋作者:范仲淹浏览量:1
kuài
shǔ
lóng
shān
zhī
nán
běi
shàng
yǒu
péng
lái
zhī
西
yǒu
liáng
táng
táng
zhī
西
yǒu
yán
yān
yán
zhī
xià
yǒu
fāng
shù
zhàng
màn
shēn
cóng
mǎng
rán
jiù
huāng
mìng
shān
ér
zhī
zhōng
huò
fèi
jǐng
gōng
chū
guān
hǎo
è
yuē
:“
:“
jiā
quán
”。
”。
zhé
gāo
nián
wèn
fèi
zhī
yóu
zhī
nǎi
jiōng
ér
chéng
zhī
sān
ér
hòu
shì
quán​
qīng
ér
bái
wèi
zhī
shèn
gān
yuān
rán
zhàng
gěng
jié
dāng
shǔ
shí
yǐn
zhī
ruò
ěr
bái
xuě
qīng
bīng
lǐn
dāng
yán
dōng
shí
ruò
ài
yáng
chūn
wēn
huò
zuò
yún
zhēng
chún
chún
ér
hún
gài
shān
tōng
yīng
míng
yuán
yòu
yǐn
jiā
bīn
jiàn
zhù
lóng
yún
mén
zhī
míng
shì
zhī
gān
huá
yuè
rén
jīn
líng
guān
zhī
xiàng
chū
jǐng
dào
wèi
tōng
ér
shí
zhì
zhōng
jǐng
dào
chéng
shōu
ér
yǒu
gōng
zhī
wèi
yòu
yuē
:“
:“
jǐng
zhī
”,
”,
gài
yán
suǒ
shǒu
qiān
。”
。”
jǐng
biàn
”,
”,
gài
yán
suǒ
shī
shèng
rén
huà
jǐng
zhī
xiàng
míng
jūn
zhī
dào
yān
ài
qīng
bái
ér
yǒu
wéi
guān
shī
zhī
guī
yīn
shǔ
táng
yuē
qīng
bái
táng​
yòu
gòu
tíng
​​yuē
qīng
bái
tíng
shù
táng
dēng
tíng
ér
tiǎn
míng
zāi
bǎo
yuán
èr
nián
yuè

译文

会稽府的官署,建在卧龙山的南边山脚下。往北走上去有座蓬莱阁,阁楼西边有个凉堂,凉堂西边有块岩石。岩石下面有块几丈宽的空地,长满茂密的野草藤蔓,看起来一片荒凉。有一天,我命令衙役清除杂草开辟成平地,(发现)中间有一口废弃的水井。于是立刻喊来工匠清理出井中的淤泥,观察这口井的好坏,(工匠)说:“是好泉啊”。(他)挑选了一位年长的官吏,询问被罢免的原因,(对方)也不知道。于是就将进口关闭,使水中杂质沉淀。三天之后再来打水。看看那泉水,清澈而白净,味道十分甘甜。水深有一丈多,提水没有穷尽。酷暑的时候饮用,就像是吃白雪一样,品尝着像薄冰一样的泉水,冰冷爽口。在寒冬时节,遇上有太阳的日子,这泉水又如同阳春三月,一片温热。这眼泉水或许是雨水降落、云气蒸腾,上下醇厚,浑然一体。大概是山泽相通,在名源相互呼应吧。我又邀请了嘉宾,用建溪、日注、卧龙、云门等地的名茶试这里的泉水,果然甘甜滋润,品尝之后,让人心旷神怡。观察《周易》中井卦的象征,最初阶段井道尚未畅通,如同井底淤塞无法取水需要治理;最终阶段井道完全修成,汲取井水后不盖井盖,体现共享之功。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周易》又说:“井,是道德的场所”,这是说坚守正道而不改变。”井用来明辨道义”,这是说施惠众人而不偏私。圣人绘制井卦的卦象,用来阐明君子的处世之道。我喜爱它的清白和有德义,(它)成为官吏们效法的楷模,于是(他)给自己的厅堂题名为“清白堂”。又要在厅堂的旁边修建一座亭子,叫“清白亭”。希望我居住在这座厅堂,登上这座亭子的时候,没有玷污它的名声!宝元二年记载。

逐句剖析

"会稽府署":会稽府的官署,

"据卧龙山之南足":建在卧龙山的南边山脚下。

"北上有蓬莱阁":往北走上去有座蓬莱阁,

"阁之西有凉堂":阁楼西边有个凉堂,

"堂之西有岩焉":凉堂西边有块岩石。

"岩之下有地方数丈":岩石下面有块几丈宽的空地,

"密蔓深丛":长满茂密的野草藤蔓,

"莽然就荒":看起来一片荒凉。

"一日命役徒芟而辟之":有一天,我命令衙役清除杂草开辟成平地,

# 芟:除草。一说无“芟”字。

"中获废井":(发现)中间有一口废弃的水井。

"即呼工出其泥滓":于是立刻喊来工匠清理出井中的淤泥,

"观其好恶":观察这口井的好坏,

"曰":(工匠)说:“

"嘉泉也":是好泉啊”。

# 也:一说无“也”字。

"择高年吏问废之由":(他)挑选了一位年长的官吏,询问被罢免的原因,

"不知也":(对方)也不知道。

"乃扃而澄之":于是就将进口关闭,使水中杂质沉淀。

# 扃:关锁。

"三日而后汲":三天之后再来打水。

"视其泉":看看那泉水,

"清而白色":清澈而白净,

"味之甚甘":味道十分甘甜。

"渊然丈余":水深有一丈多,

"绠不可竭":提水没有穷尽。

# 绠:原指井绳,此指提水。

"当大暑时":酷暑的时候饮用,

"饮之若饵白雪":就像是吃白雪一样,

# 饵:吃。

"咀轻冰":品尝着像薄冰一样的泉水,

"凛如也":冰冷爽口。

"当严冬时":在寒冬时节,

"若遇爱日":遇上有太阳的日子,

"得阳春":这泉水又如同阳春三月,

"温如也":一片温热。

"其或雨作云蒸":这眼泉水或许是雨水降落、云气蒸腾,

"醇醇而浑":上下醇厚,浑然一体。

"盖山泽通气":大概是山泽相通,

"应于名源矣":在名源相互呼应吧。

"又引嘉宾":我又邀请了嘉宾,

"以建溪、":用建溪、

"日注、":日注、

# 注:一作铸。

"卧龙、":卧龙、

"云门之茗试之":云门等地的名茶试这里的泉水,

# 云:一作龙。

"则甘液华滋":果然甘甜滋润,

"说人襟灵":品尝之后,让人心旷神怡。

# 说:一作悦。

"观夫大易之象":观察《周易》中井卦的象征,

"初则井道未通":最初阶段井道尚未畅通,

"泥而不食弗治也":如同井底淤塞无法取水需要治理;

"终则井道大成":最终阶段井道完全修成,

"收而勿幕":汲取井水后不盖井盖,

"有功也":体现共享之功。

"其斯之谓乎":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又曰":《周易》又说:“

"井":井,

"德之地":是道德的场所”,

"盖言所守不迁矣":这是说坚守正道而不改变。”

"井以辨义":井用来明辨道义”,

"盖言所施不私矣":这是说施惠众人而不偏私。

"圣人画井之象":圣人绘制井卦的卦象,

"以明君子之道焉":用来阐明君子的处世之道。

"予爱其清白而有德义":我喜爱它的清白和有德义,

"为官师之规":(它)成为官吏们效法的楷模,

# 为官师之规:一作可为官师之规。

"因署其堂曰清白堂":于是(他)给自己的厅堂题名为“清白堂”。

"又构亭于其侧":又要在厅堂的旁边修建一座亭子,

"曰清白亭":叫“清白亭”。

"庶几居斯堂":希望我居住在这座厅堂,

"登斯亭":登上这座亭子的时候,

"而无忝其名哉":没有玷污它的名声!

# 忝:玷污。

"宝元二年月日记":宝元二年记载。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清白堂记》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于宝元二年(1039年)创作的一篇记体散文。文章记述了作者在绍兴发现一口废井、疏浚后得甘泉,并以此泉“清白有德”的特性为喻,修建清白堂与清白亭的经过。全文分为三层:先以细腻笔触描写泉水的四季之美——夏日饮之如冰雪凛冽,冬日触之似阳春温润,雨时则醇厚浑融;继而写以名茶试泉,甘泉与佳茗相得益彰;最后点明“清白”象征为官之道,寄托了作者对清廉品格的追求。范仲淹通过这口天然水井,将自然物性与士人精神完美结合,以“庶几无忝其名”的结语,彰显了宋代士大夫以物明志的典型思维方式。全文语言简净,比喻生动,既有对自然之美的欣赏,更蕴含深刻的人格自省。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

范仲淹(989~1052),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希文,苏州吴县(今苏州吴区)人。大中祥符进士,曾主持“庆历新政”,累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卒谥文正。范仲淹工于诗词散文,所作文章多政治内容,词传世仅五首,风格较为明健。《岳阳楼记》中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传诵千古。代表作品有《岳阳楼记》《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苏幕遮·碧云天》等。著有《范文正公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宋仁宗宝元元年十一月(1038年),范仲淹被贬到越州(今浙江绍兴)担任知州。这次贬官是当朝宰相吕夷简给他扣了几顶“大帽子”,说他“超越职权议论朝政”“挑拨君臣关系”“拉帮结派”。其实这已经是范范仲淹第二次被贬到浙江了,之前他曾在富春江边任职,还在那里修建了著名的严子陵钓鱼台。在越州任职的一年多时间里(1038年11月到1040年3月),范仲淹为当地百姓做了不少实事,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清理了清白泉。不过,即便在地方上忙碌,他心里还惦记着一位仕途不顺的老同事——当时同样遭遇贬官的滕子京。这些事迹,至今仍被绍兴人民津津乐道。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宋代散文,也是一篇托物言志的记体文章。范仲淹用细腻的笔触介绍了泉水“清而白色,味之甚甘”的特质,描绘了它冬温夏凉的奇妙特性,体现了泉水“清白而有德义”的品格。作者以泉喻人,营造出“可为官师之规”的意境,表达了对自己和同僚坚守清廉品格的期望。全文借物抒情,在看似平常的记游文字中,寄托了范仲淹身处贬谪之际仍不忘清廉自守的政治理想。

2. 分段赏析

“会稽府署,据卧龙山之南足”开篇点明地理位置,以“据”字凸显府署依山而建的稳固态势,同时“南足”一词精准描述山脚方位,为后文景物描写奠定基础。“北上有蓬莱阁,阁之西有凉堂,堂之西有岩焉”采用顶针句式串联景观,通过“北上”“之西”等方位词形成空间递进,展现建筑群落的错落有致,读者仿佛跟随作者视线移步换景。“岩之下有地方数丈,密蔓深丛,莽然就荒”中“密蔓深丛”四字凝练描绘草木茂盛之状,“莽然就荒”则暗示久未治理的荒芜感,与后文“辟之”形成鲜明对比。“一日命役徒而辟之,中获废井”转折突然却自然,“命”“辟”“获”三个动词连用,生动记录从清理到发现的完整过程,废井的出现埋下叙事伏笔。“即呼工出其泥滓,观其好恶,曰:‘嘉泉’”中“即”字体现行动迅速,“嘉泉”的命名既显水质优良,又流露欣喜之情,短句节奏明快如现场实录。“择高年吏问废之由,不知也”通过询问老吏的细节,展现作者考据之严谨,“不知也”三字平实却意味深长,暗示历史变迁的沧桑感。“乃扃而澄之,三日而后汲”说明科学净水方法,“三日”体现耐心等待,与“澄”字共同营造出水质净化的过程感。“视其泉,清而白色,味之甚甘”从视觉(清白色)、味觉(甚甘)多角度描写,短句并列如品鉴记录,客观描述中暗含赞赏。“渊然丈余,绠不可竭”用“渊然”形容水深之貌,“不可竭”夸张表现水源丰沛,与上文“嘉泉”呼应。“当大暑时,饮之若饵白雪,咀轻冰,凛如也”以“白雪”“轻冰”比喻夏日饮泉的清凉感,“凛如”二字凝练传达透骨凉爽,通感手法运用精妙。“当严冬时,若遇爱日,得阳春,温如也”与上句形成季节对照,“爱日”“阳春”等温暖意象与“温如”的体感评价,展现泉水冬温夏凉的特性。“其或雨作云蒸,醇醇而浑”描写特殊天气下的水质变化,“醇醇”叠词既拟水波荡漾之态,又暗含醇厚之意,用词精准。“盖山泽通气,应于名源矣”由实入虚,以“山泽通气”的自然之理解释泉源特性,体现作者天人合一的哲学思考。“又引嘉宾,以建溪、日注、卧龙、云门之茗试之”转入茶事雅趣,列举四种名茶展现品鉴之专业,“引嘉宾”三字尽显文人雅集之乐。“则甘液华滋,说人襟灵”中“华滋”形容茶汤丰润,“说人襟灵”指陶冶性情,将物质享受提升至精神层面。“观夫大易之象,初则井道未通,泥而不食弗治也”引用《易经》井卦初爻,以“泥而不食”喻示初始状态,为下文说理铺垫。“终则井道大成,收而勿幕,有功也”对应井卦上爻,用“勿幕”(不遮盖)象征无私共享,阐发治井如治政的深意。“其斯之谓乎”以反问收束易理阐释,使说理不至生硬,保留探讨空间。“又曰:‘井,德之地’,盖言所守不迁矣”再引《易经》彖辞,将井的稳固特性引申为道德坚守,类比精当。“‘井以辨义’,盖言所施不私矣”续解井卦深意,以“不私”对应前文“勿幕”,完成从自然现象到为政之道的升华。“圣人画井之象,以明君子之道焉”总结性论断,将物理之井与道德之井完美统一,体现宋代理学格物致知的思想。“予爱其清白而有德义,为官师之规”直抒胸臆,“清白”双关水质与操守,“官师之规”点明写作主旨。“因署其堂曰清白堂”交代命名由来,简洁有力,“因”字体现前文铺叙与命名的逻辑关系。“又构亭于其侧,曰清白亭”补叙建筑布局,“又”字显示整体规划,亭堂相配强化主题意象。“庶几居斯堂,登斯亭,而无忝其名哉”以祈愿作结,“无忝”(不愧)二字既自警亦勉人,余韵悠长。“宝元二年月日记”严格遵循记体格式,纪年精确,体现宋代笔记文体的规范性。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范仲淹《依韵和并州郑宣徽见寄二首(其二)》

下一篇:宋·范仲淹《新定感兴五首其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