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稽府署":会稽府的官署,
"据卧龙山之南足":建在卧龙山的南边山脚下。
"北上有蓬莱阁":往北走上去有座蓬莱阁,
"阁之西有凉堂":阁楼西边有个凉堂,
"堂之西有岩焉":凉堂西边有块岩石。
"岩之下有地方数丈":岩石下面有块几丈宽的空地,
"密蔓深丛":长满茂密的野草藤蔓,
"莽然就荒":看起来一片荒凉。
"一日命役徒芟而辟之":有一天,我命令衙役清除杂草开辟成平地,
# 芟:除草。一说无“芟”字。
"中获废井":(发现)中间有一口废弃的水井。
"即呼工出其泥滓":于是立刻喊来工匠清理出井中的淤泥,
"观其好恶":观察这口井的好坏,
"曰":(工匠)说:“
"嘉泉也":是好泉啊”。
# 也:一说无“也”字。
"择高年吏问废之由":(他)挑选了一位年长的官吏,询问被罢免的原因,
"不知也":(对方)也不知道。
"乃扃而澄之":于是就将进口关闭,使水中杂质沉淀。
# 扃:关锁。
"三日而后汲":三天之后再来打水。
"视其泉":看看那泉水,
"清而白色":清澈而白净,
"味之甚甘":味道十分甘甜。
"渊然丈余":水深有一丈多,
"绠不可竭":提水没有穷尽。
# 绠:原指井绳,此指提水。
"当大暑时":酷暑的时候饮用,
"饮之若饵白雪":就像是吃白雪一样,
# 饵:吃。
"咀轻冰":品尝着像薄冰一样的泉水,
"凛如也":冰冷爽口。
"当严冬时":在寒冬时节,
"若遇爱日":遇上有太阳的日子,
"得阳春":这泉水又如同阳春三月,
"温如也":一片温热。
"其或雨作云蒸":这眼泉水或许是雨水降落、云气蒸腾,
"醇醇而浑":上下醇厚,浑然一体。
"盖山泽通气":大概是山泽相通,
"应于名源矣":在名源相互呼应吧。
"又引嘉宾":我又邀请了嘉宾,
"以建溪、":用建溪、
"日注、":日注、
# 注:一作铸。
"卧龙、":卧龙、
"云门之茗试之":云门等地的名茶试这里的泉水,
# 云:一作龙。
"则甘液华滋":果然甘甜滋润,
"说人襟灵":品尝之后,让人心旷神怡。
# 说:一作悦。
"观夫大易之象":观察《周易》中井卦的象征,
"初则井道未通":最初阶段井道尚未畅通,
"泥而不食弗治也":如同井底淤塞无法取水需要治理;
"终则井道大成":最终阶段井道完全修成,
"收而勿幕":汲取井水后不盖井盖,
"有功也":体现共享之功。
"其斯之谓乎":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又曰":《周易》又说:“
"井":井,
"德之地":是道德的场所”,
"盖言所守不迁矣":这是说坚守正道而不改变。”
"井以辨义":井用来明辨道义”,
"盖言所施不私矣":这是说施惠众人而不偏私。
"圣人画井之象":圣人绘制井卦的卦象,
"以明君子之道焉":用来阐明君子的处世之道。
"予爱其清白而有德义":我喜爱它的清白和有德义,
"为官师之规":(它)成为官吏们效法的楷模,
# 为官师之规:一作可为官师之规。
"因署其堂曰清白堂":于是(他)给自己的厅堂题名为“清白堂”。
"又构亭于其侧":又要在厅堂的旁边修建一座亭子,
"曰清白亭":叫“清白亭”。
"庶几居斯堂":希望我居住在这座厅堂,
"登斯亭":登上这座亭子的时候,
"而无忝其名哉":没有玷污它的名声!
# 忝:玷污。
"宝元二年月日记":宝元二年记载。
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
范仲淹(989~1052),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希文,苏州吴县(今苏州吴区)人。大中祥符进士,曾主持“庆历新政”,累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卒谥文正。范仲淹工于诗词散文,所作文章多政治内容,词传世仅五首,风格较为明健。《岳阳楼记》中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传诵千古。代表作品有《岳阳楼记》《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苏幕遮·碧云天》等。著有《范文正公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宋代散文,也是一篇托物言志的记体文章。范仲淹用细腻的笔触介绍了泉水“清而白色,味之甚甘”的特质,描绘了它冬温夏凉的奇妙特性,体现了泉水“清白而有德义”的品格。作者以泉喻人,营造出“可为官师之规”的意境,表达了对自己和同僚坚守清廉品格的期望。全文借物抒情,在看似平常的记游文字中,寄托了范仲淹身处贬谪之际仍不忘清廉自守的政治理想。
2. 分段赏析
“会稽府署,据卧龙山之南足”开篇点明地理位置,以“据”字凸显府署依山而建的稳固态势,同时“南足”一词精准描述山脚方位,为后文景物描写奠定基础。“北上有蓬莱阁,阁之西有凉堂,堂之西有岩焉”采用顶针句式串联景观,通过“北上”“之西”等方位词形成空间递进,展现建筑群落的错落有致,读者仿佛跟随作者视线移步换景。“岩之下有地方数丈,密蔓深丛,莽然就荒”中“密蔓深丛”四字凝练描绘草木茂盛之状,“莽然就荒”则暗示久未治理的荒芜感,与后文“辟之”形成鲜明对比。“一日命役徒而辟之,中获废井”转折突然却自然,“命”“辟”“获”三个动词连用,生动记录从清理到发现的完整过程,废井的出现埋下叙事伏笔。“即呼工出其泥滓,观其好恶,曰:‘嘉泉’”中“即”字体现行动迅速,“嘉泉”的命名既显水质优良,又流露欣喜之情,短句节奏明快如现场实录。“择高年吏问废之由,不知也”通过询问老吏的细节,展现作者考据之严谨,“不知也”三字平实却意味深长,暗示历史变迁的沧桑感。“乃扃而澄之,三日而后汲”说明科学净水方法,“三日”体现耐心等待,与“澄”字共同营造出水质净化的过程感。“视其泉,清而白色,味之甚甘”从视觉(清白色)、味觉(甚甘)多角度描写,短句并列如品鉴记录,客观描述中暗含赞赏。“渊然丈余,绠不可竭”用“渊然”形容水深之貌,“不可竭”夸张表现水源丰沛,与上文“嘉泉”呼应。“当大暑时,饮之若饵白雪,咀轻冰,凛如也”以“白雪”“轻冰”比喻夏日饮泉的清凉感,“凛如”二字凝练传达透骨凉爽,通感手法运用精妙。“当严冬时,若遇爱日,得阳春,温如也”与上句形成季节对照,“爱日”“阳春”等温暖意象与“温如”的体感评价,展现泉水冬温夏凉的特性。“其或雨作云蒸,醇醇而浑”描写特殊天气下的水质变化,“醇醇”叠词既拟水波荡漾之态,又暗含醇厚之意,用词精准。“盖山泽通气,应于名源矣”由实入虚,以“山泽通气”的自然之理解释泉源特性,体现作者天人合一的哲学思考。“又引嘉宾,以建溪、日注、卧龙、云门之茗试之”转入茶事雅趣,列举四种名茶展现品鉴之专业,“引嘉宾”三字尽显文人雅集之乐。“则甘液华滋,说人襟灵”中“华滋”形容茶汤丰润,“说人襟灵”指陶冶性情,将物质享受提升至精神层面。“观夫大易之象,初则井道未通,泥而不食弗治也”引用《易经》井卦初爻,以“泥而不食”喻示初始状态,为下文说理铺垫。“终则井道大成,收而勿幕,有功也”对应井卦上爻,用“勿幕”(不遮盖)象征无私共享,阐发治井如治政的深意。“其斯之谓乎”以反问收束易理阐释,使说理不至生硬,保留探讨空间。“又曰:‘井,德之地’,盖言所守不迁矣”再引《易经》彖辞,将井的稳固特性引申为道德坚守,类比精当。“‘井以辨义’,盖言所施不私矣”续解井卦深意,以“不私”对应前文“勿幕”,完成从自然现象到为政之道的升华。“圣人画井之象,以明君子之道焉”总结性论断,将物理之井与道德之井完美统一,体现宋代理学格物致知的思想。“予爱其清白而有德义,为官师之规”直抒胸臆,“清白”双关水质与操守,“官师之规”点明写作主旨。“因署其堂曰清白堂”交代命名由来,简洁有力,“因”字体现前文铺叙与命名的逻辑关系。“又构亭于其侧,曰清白亭”补叙建筑布局,“又”字显示整体规划,亭堂相配强化主题意象。“庶几居斯堂,登斯亭,而无忝其名哉”以祈愿作结,“无忝”(不愧)二字既自警亦勉人,余韵悠长。“宝元二年月日记”严格遵循记体格式,纪年精确,体现宋代笔记文体的规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