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宫曾荐牧之文":南宫曾经推荐过杜牧的文章,
"失足徒劳忽十春":不小心犯错后白白耗费了忽然十年光阴。
"天上云龙期际会":期盼天上的云龙能有相遇的机会,
"山中猿鹤愧因循":对山中猿鹤因循守旧感到愧疚。
"无功岂不孤黄石":没有功绩难道不辜负黄石公吗,
"有道何堪忆紫莼":有治国之道怎忍心怀念紫莼羹(指归隐)。
"少壮由来须努力":年少时本应努力奋斗,
"篆铭钟鼎古何人":谁能将功业铭刻于钟鼎。
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
范仲淹(989~1052),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希文,苏州吴县(今苏州吴区)人。大中祥符进士,曾主持“庆历新政”,累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卒谥文正。范仲淹工于诗词散文,所作文章多政治内容,词传世仅五首,风格较为明健。《岳阳楼记》中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传诵千古。代表作品有《岳阳楼记》《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苏幕遮·碧云天》等。著有《范文正公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述怀诗,介绍了作者十年仕途经历,描绘了理想与现实的对比,体现了怀才不遇与进取之心,营造出沉郁氛围,表达了励志奋进的情感。
2. 写作手法
用典:“南宫曾荐牧之文”,巧用南宫荐才与杜牧受荐的典故。南宫在古代指主管科举的礼部,有荐举人才的职责;杜牧是唐代著名诗人,曾得到他人荐举。作者在诗中借此典故,暗喻自己曾经像南宫荐举人才那样推荐过类似杜牧之才的人,却仕途不顺,以此抒发怀才不遇之感。对偶:“天上云龙期际会,山中猿鹤愧因循”,以“天上云龙”对“山中猿鹤”,句式工整。前者象征理想中的机遇,后者代表现实中的困顿,通过对比强化情感。对比:“天上云龙期际会,山中猿鹤愧因循”,将对“云龙际会”的期盼与“猿鹤因循”的愧疚对比,突出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展现内心的矛盾与怅惘。
3. 分段赏析
首联“南宫曾荐牧之文,失足徒劳忽十春”:以“南宫荐牧之文”的典故起笔,暗指自己曾获举荐的经历。而“失足徒劳忽十春”一句,直白道出十年间仕途受挫、光阴虚掷的坎坷,字里行间满是对过往经历的感慨,也为全诗奠定了回顾往昔的基调。颔联“天上云龙期际会,山中猿鹤愧因循”:“天上云龙”象征着君臣相遇、施展抱负的理想境遇,寄托着诗人对机遇的期盼。“山中猿鹤”则暗喻隐居避世的状态,“愧因循”三字流露出诗人因未能有所作为、虚度时光而产生的愧疚,在理想与现实的对比中尽显内心的矛盾。颈联“无功岂不孤黄石,有道何堪忆紫莼”:“黄石”典故源自黄石公授书张良之事,诗人借此表达若不能建立功业,便会辜负期望的心情。“紫莼”常与归隐相关联,“有道何堪忆”则表明即便身处困境,有治国之道在身,也不应轻易萌生归隐之念,展现出坚守的信念。尾联“少壮由来须努力,篆铭钟鼎古何人”:“少壮由来须努力”是诗人对自我的鞭策,强调年少力强时应奋发进取,莫负时光。“篆铭钟鼎”指代建功立业、名留青史,以“古何人”的反问,既是对历史上建功者的追忆,也暗含着自己渴望有所成就的志向,收束全诗,充满昂扬之气。
下一篇:宋·范仲淹《风水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