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兵重压强胡":太原驻扎重兵,威慑强敌胡虏,
"莫对秋风忆鲙鲈":不要对着秋风想念家乡的鲈鱼脍。
"万里天声扬紫塞":万里之外,皇威声势远扬长城边塞,
"十年人望在黄枢":多年来人们都期望着朝廷中枢能有贤能之人主持大局。
"定应松柏心无改":必定如松柏般,心志永不改易,
"自信云龙道不孤":自信似云龙相随,大道不会孤寂。
"应笑病夫何所补":该笑我这病弱之人,有何补益于国事,
"独能安坐养桑榆":惟能安坐静养,度过暮年时光。
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
范仲淹(989~1052),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希文,苏州吴县(今苏州吴区)人。大中祥符进士,曾主持“庆历新政”,累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卒谥文正。范仲淹工于诗词散文,所作文章多政治内容,词传世仅五首,风格较为明健。《岳阳楼记》中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传诵千古。代表作品有《岳阳楼记》《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苏幕遮·碧云天》等。著有《范文正公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边塞诗。通过运用“忆鲙”、“紫塞”、“黄枢”等典故,描绘太原军队重兵压制强敌的宏大场景,并以松柏、云龙等意象自喻坚贞志向,既展现对国家边疆安危的关切,也暗含对病弱之躯无法为国效力的无奈。
2. 写作手法
用典:整首诗多处用典,如“莫对秋风忆鲙鲈”巧妙反用“莼鲈之思”的典故,典出《晋书·张翰传》,记载西晋文学家张翰因思念家乡吴中的莼羹和鲈鱼脍,在秋风起时辞官归乡。在这里抒发了诗人不想归乡而是坚守岗位忠贞报国的政治抱负,以及对国家边疆安全的深切关怀。对比:“太原兵重压强胡”的军事重任与“莫对秋风忆鲙鲈”的思乡归隐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边关将士需以家国大义克制私情,凸显责任高于个人情感。
3. 分段赏析
首联“太原兵重压强胡,莫对秋风忆鲙鲈”,以雄浑笔触点明并州(太原)的军事重镇地位。“兵重”二字凸显边关驻军之威,“压强胡”展现宋军对北方胡族的强势威慑。后句化用张翰“莼鲈之思”的典故,劝诫郑侍郎莫因秋景起思乡归隐之念,凸显其戍守边疆的责任担当。颔联“万里天声扬紫塞,十年人望在黄枢”,进一步赞颂郑侍郎的功绩。“紫塞”指长城边关(《古今注》载秦筑长城土色皆紫,故称“紫塞”),以“万里天声”形容军威远播,气势恢宏,“黄枢”代指中央机要部门(唐代门下省称黄门省,掌枢要),强调郑侍郎十年间深得朝野敬重,声望卓著。颈联“定应松柏心无改,自信云龙道不孤”,以比喻明志。“松柏”象征坚贞节操,肯定郑侍郎初心不移,“云龙”暗用《周易》“云从龙”之典,喻指贤臣得遇明君,表明诗人坚信其政治理想终将实现。此联既是对友人的勉励,亦隐含对朝廷用人得当的颂扬。尾联“应笑病夫何所补,独能安坐养桑榆”,诗人自谦抒怀。“病夫”为范仲淹自称(时年抱病在身),“桑榆”借日落之景喻晚年。诗人笑言自身无补国事,唯能静养余年,与郑侍郎的功业形成对比,反衬其重要性,同时“安坐”二字暗含无奈,流露对自身处境的感慨,含蓄中见深挚情谊。
上一篇:宋·范仲淹《留题江秀才旧居》
下一篇:宋·范仲淹《依韵奉酬晏尚书见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