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bīng
zhōu
zhèng
zhèng
shì
láng
qiū
wǎn
shū
shì

朝代:宋作者:范仲淹浏览量:1
tài
yuán
bīng
zhòng
qiáng
duì
qiū
fēng
kuài
wàn
tiān
shēng
yáng
sài
shí
nián
rén
wàng
zài
huáng
shū
dìng
yīng
sōng
bǎi
xīn
gǎi
xìn
yún
lóng
dào
yīng
xiào
bìng
suǒ
néng
ān
zuò
yǎng
sāng

译文

太原驻扎重兵,威慑强敌胡虏,不要对着秋风想念家乡的鲈鱼脍。万里之外,皇威声势远扬长城边塞,多年来人们都期望着朝廷中枢能有贤能之人主持大局。必定如松柏般,心志永不改易,自信似云龙相随,大道不会孤寂。该笑我这病弱之人,有何补益于国事,惟能安坐静养,度过暮年时光。

逐句剖析

"太原兵重压强胡":太原驻扎重兵,威慑强敌胡虏,

"莫对秋风忆鲙鲈":不要对着秋风想念家乡的鲈鱼脍。

"万里天声扬紫塞":万里之外,皇威声势远扬长城边塞,

"十年人望在黄枢":多年来人们都期望着朝廷中枢能有贤能之人主持大局。

"定应松柏心无改":必定如松柏般,心志永不改易,

"自信云龙道不孤":自信似云龙相随,大道不会孤寂。

"应笑病夫何所补":该笑我这病弱之人,有何补益于国事,

"独能安坐养桑榆":惟能安坐静养,度过暮年时光。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和并州大资政郑侍郎秋晚书事》是北宋政治家范仲淹于1046年在邓州创作的一首边塞题材七言律诗。诗中借“鲙鲈之思”“紫塞烽烟”“黄枢要职”等历史典故,铺陈太原雄师威慑强敌的壮阔画面,并以“松柏凌寒”“云龙际会”等意象自我砥砺,彰显坚守节操的意志。全篇通过对仗手法和对画面上壮阔景象的描写,将“莼羹鲈脍”的归隐之念与“岁寒松柏”的忠贞之志对比描写,既倾吐心系边关的忧思,亦暗含病体难酬壮志的怅惘,凝练展现了诗人暮年愈坚的政治理想与家国情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

范仲淹(989~1052),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希文,苏州吴县(今苏州吴区)人。大中祥符进士,曾主持“庆历新政”,累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卒谥文正。范仲淹工于诗词散文,所作文章多政治内容,词传世仅五首,风格较为明健。《岳阳楼记》中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传诵千古。代表作品有《岳阳楼记》《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苏幕遮·碧云天》等。著有《范文正公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诗创作于1046年秋,时年五十七岁的范仲淹任邓州知州。作为对友人郑侍郎《秋晚书事》一诗的唱和之作,诗人通过运用边塞意象与历史典故,在回应原诗的同时,也寄托了自己的政治抱负。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边塞诗。通过运用“忆鲙”、“紫塞”、“黄枢”等典故,描绘太原军队重兵压制强敌的宏大场景,并以松柏、云龙等意象自喻坚贞志向,既展现对国家边疆安危的关切,也暗含对病弱之躯无法为国效力的无奈。

2. 写作手法

用典:整首诗多处用典,如“莫对秋风忆鲙鲈”巧妙反用“莼鲈之思”的典故,典出《晋书·张翰传》,记载西晋文学家张翰因思念家乡吴中的莼羹和鲈鱼脍,在秋风起时辞官归乡。在这里抒发了诗人不想归乡而是坚守岗位忠贞报国的政治抱负,以及对国家边疆安全的深切关怀。对比:“太原兵重压强胡”的军事重任与“莫对秋风忆鲙鲈”的思乡归隐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边关将士需以家国大义克制私情,凸显责任高于个人情感。

3. 分段赏析

首联​​“太原兵重压强胡,莫对秋风忆鲙鲈”,以雄浑笔触点明并州(太原)的军事重镇地位。“兵重”二字凸显边关驻军之威,“压强胡”展现宋军对北方胡族的强势威慑。后句化用张翰“莼鲈之思”的典故,劝诫郑侍郎莫因秋景起思乡归隐之念,凸显其戍守边疆的责任担当。​​颔联​​“万里天声扬紫塞,十年人望在黄枢”,进一步赞颂郑侍郎的功绩。“紫塞”指长城边关(《古今注》载秦筑长城土色皆紫,故称“紫塞”),以“万里天声”形容军威远播,气势恢宏,“黄枢”代指中央机要部门(唐代门下省称黄门省,掌枢要),强调郑侍郎十年间深得朝野敬重,声望卓著。​​颈联​​“定应松柏心无改,自信云龙道不孤”,以比喻明志。“松柏”象征坚贞节操,肯定郑侍郎初心不移,“云龙”暗用《周易》“云从龙”之典,喻指贤臣得遇明君,表明诗人坚信其政治理想终将实现。此联既是对友人的勉励,亦隐含对朝廷用人得当的颂扬。​​尾联​​“应笑病夫何所补,独能安坐养桑榆”,诗人自谦抒怀。“病夫”为范仲淹自称(时年抱病在身),“桑榆”借日落之景喻晚年。诗人笑言自身无补国事,唯能静养余年,与郑侍郎的功业形成对比,反衬其重要性,同时“安坐”二字暗含无奈,流露对自身处境的感慨,含蓄中见深挚情谊。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范仲淹《留题江秀才旧居》

下一篇:宋·范仲淹《依韵奉酬晏尚书见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