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guī
yàn

朝代:宋作者:范仲淹浏览量:2
dào
liáng
liú
yī yī
jiāng
tiān
dài
xuě
nán
chǔ
chūn
běi
yān
qián
bàn
jiù
shān
chuān
chéng
yóu
yuǎn
méi
huā
xìn
chuán
guī
dào
xiǎo
yīng
suǒ
jīng
nián
yīng
xiàn
míng
míng
zhě
dōng
fēng
quán

译文

无法在此地觅得稻粱食物,雁群不得不从江天飞起,开启迁徙之旅。身披残雪告别南方楚地,伴着春风飞回北方燕山。依依不舍回望先行的同伴,清晰记得往昔的山川。穿越林海的路途依然遥远,唯有梅花可传递春的消息。杜鹃啼鸣直至破晓,笼中鹦鹉已被禁锢多年。(我)真该羡慕那自由翱翔的雁群,乘着东风振起丰满的羽翼。

逐句剖析

"稻梁留不得":无法在此地觅得稻粱食物,

"一一起江天":雁群不得不从江天飞起,开启迁徙之旅。

"带雪南离楚":身披残雪告别南方楚地,

"和春北入燕":伴着春风飞回北方燕山。

"依依前伴侣":依依不舍回望先行的同伴,

"历历旧山川":清晰记得往昔的山川。

"木叶程犹远":穿越林海的路途依然遥远,

# 木:一作林。

"梅花信可传":唯有梅花可传递春的消息。

"子规啼到晓":杜鹃啼鸣直至破晓,

"鹦鹉锁经年":笼中鹦鹉已被禁锢多年。

"应羡冥冥者":(我)真该羡慕那自由翱翔的雁群,

"东风羽翼全":乘着东风振起丰满的羽翼。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归雁》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创作的一首五言排律。前四句展现大雁离开富饶江南、冒雪北归的坚定姿态,暗含诗人虽处逆境仍持守志向的品格。中间四句的“依依”“历历”叠词细腻描摹旅途羁绊,“林叶”“梅花”二句通过景物渐变的时空感强化归程漫长。结尾以子规夜啼衬出迁徙艰辛,鹦鹉经年锁笼与冥冥高飞者对比,凸显挣脱束缚、追求自由的精神境界。全诗托物言志,将人生起伏融于自然物象,呈现宋诗理趣特质。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

范仲淹(989~1052),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希文,苏州吴县(今苏州吴区)人。大中祥符进士,曾主持“庆历新政”,累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卒谥文正。范仲淹工于诗词散文,所作文章多政治内容,词传世仅五首,风格较为明健。《岳阳楼记》中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传诵千古。代表作品有《岳阳楼记》《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苏幕遮·碧云天》等。著有《范文正公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稻粱留不得,一一起江天”,点明大雁因稻粱等食物留恋南方,但却不得不离开江天。一个“留不得”写出了大雁的无奈,“一起江天”则描绘出大雁集体起飞、离开江面的壮观场景,暗示了大雁为了生存或遵循自然规律,不得不踏上迁徙之旅。“带雪南离楚,和春北入燕”,写出了大雁迁徙的艰辛与规律。“带雪”表明大雁离开南方时是带着寒冷的雪,“南离楚”点明其离开南方楚地;“和春”说明大雁是随着春天的到来而行动,“北入燕”则指出其目的地是北方的燕地。“带雪”“和春”形成冷暖时空对照,生动地展现了大雁随着季节变化,在南北之间长途迁徙的过程,暗示人生旅途的波折与希望。“依依前伴侣,历历旧山川”,这两句诗中“依依”表现出大雁对前伴侣的留恋之情,体现出大雁之间情感的忠贞;“历历”则强调大雁对旧山川的清晰记忆。此句从情感和记忆的角度,进一步丰富了归雁的形象,赋予了大雁以人的情感和思想,让读者感受到大雁在迁徙过程中对过去生活的不舍和眷恋。“木叶程犹远,梅花信可传”,这两句诗中“木叶”给人一种萧瑟、空阔的感觉,用“木叶”而非“树叶”,更能体现出秋季的凄凉和大雁迁徙路途的遥远。“梅花信”在古代有传递信息之意,这里表示大雁在迁徙过程中可以传递书信,又隐喻坚贞品格的传递。“子规啼到晓,鹦鹉锁经年”,写子规啼叫到天明,营造出一种凄凉、哀伤的氛围,象征着时光的流逝和大雁迁徙的急切;鹦鹉被锁在笼中一整年不能自由,与大雁形成鲜明对比。诗人用子规和鹦鹉来反衬大雁的自由自在,突出了大雁能够自由迁徙的优势,同时也可能暗示了诗人自身对自由的向往和对被束缚的不满。“应羡冥冥者,东风羽翼全”,诗人发出感慨,认为应该羡慕那些在空中自由飞翔的大雁,因为它们有东风作为羽翼,能够自由自在地翱翔。“冥冥者”指代大雁,“东风羽翼全”形象地描绘出大雁借助东风之力自由飞翔的状态。此两句冥冥高飞者与上两句鹦鹉经年锁笼形成对比,凸显挣脱束缚、追求自由的精神境界。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范仲淹《依韵答蒋密学见寄》

下一篇:宋·范仲淹《鄱阳酬泉州曹使君见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