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岸扁舟三两只":远处的岸边有小船三两只,
# 别岸:离岸而去。
"葭苇萧萧风淅淅":淅淅的风吹着刚长出来的芦苇萧萧做响。
# 淅淅:风声。,萧萧:草木摇落之声。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葭苇:芦苇。班固《汉书·李广传》:“引兵东南,循故龙城道行,四五日,抵大泽葭苇中。”
"沙汀宿雁破烟飞":江心沙洲宿雁冲破晓烟飞去,
# 破烟:穿破烟雾。,沙汀:水中沙洲。
"溪桥残月和霜白":残月照在小桥上,小桥上的白霜显得更白。
# 溪桥残月和霜白:挂在溪桥边的残月的月色和霜色连成一片。
"渐渐分曙色":天渐渐的亮了。
"路遥川远多行役":远远的路上行人渐渐的多起来。
# 行役:指因服役或公务而跋涉在外。后泛指行旅。,川:一作山。
"往来人":往来的人,
"只轮双桨":无论是坐车的还是乘船的,
# 只轮双桨:意为坐车乘船。轮,代指马车。桨,代指船只。
"尽是利名客":都是为了名和利。
# 利名客:热衷仕宦、追求利禄的人。辛弃疾《霜天晓角·暮山层碧》:“一叶软红深处,应不是,利名客。”
"一望乡关烟水隔":一眼望去故乡关河相隔遥远。
# 乡关:家乡。崔颢《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一望:一眼望去。
"转觉归心生羽翼":突然有一种归心似箭的感觉,恨不得生出双翅飞回家。
# 归心:回家的念头。梅尧臣《送庭老归河阳》:“五月驰乘车,归心岂畏暑?”
"愁云恨雨两萦牵":愁云恨雨象丝缕一样牵萦着两地,
# 萦牵:一作牵萦。,愁云恨雨:指色彩惨淡,容易引起愁思的云雨。
"新春残腊相催逼":日月相催,新春浦过残腊又到。
# 残腊:腊月的尽头。
"岁华都瞬息":年华转眼就过去。
# 岁华:年华。
"浪萍风梗诚何益":像浮萍和断梗一样随风水飘荡,有什么益处。
# 浪萍风梗:浪中之浮萍,风中之断梗。形容形容人漂泊不定。
"归去来":还是回去吧,
# 归去来:一作问归期。赶紧回去吧。陶潜著《归去来兮辞》以抒归隐之志,故后用“归去来”为归隐之典。但此处仅用其表面意义,无归隐之意。
"玉楼深处":家中的玉楼里,
# 玉楼:本指神仙所居之处,此处指妻子的居室。
"有个人相忆":有人在想我。
北宋婉约派代表词人
柳永(987?~ 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福建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官至屯田员外郎,又称柳屯田。柳永是婉约词派代表人物,创作了大量词调和慢词,内容较之前也有所拓展,对宋词发展影响重大。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颇有名。著有《乐章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羁旅行役词。描绘了别岸扁舟、葭苇丛杂的江村暮色,借残阳、孤烟、宿雁等意象勾勒荒寒秋景。下片由景及人,写游子夜泊愁思,道尽羁旅悲怀,将漂泊之苦与相思之情融于苍茫江景。
2. 写作手法
白描:“别岸扁舟三两只。葭苇萧萧风淅淅”句用“扁舟”“葭苇”“风”等,以叠词“萧萧”“淅淅”摹声,勾勒出江边荒寒的静态画面;“往来人,只轮双桨,尽是利名客”句直接点破世人奔波的本质是“利名”,白描中暗含对自身漂泊生涯的厌倦。意象组合:以密集的意象,“别岸”“葭苇”“沙汀”“宿雁”“残月”“晨霜”“溪桥”等,表现江乡冬日晨景,这些景物相互补衬,组成江南水乡的画面,营造出肃杀、苍凉之感。比喻:“浪萍风梗诚何益。”句“浪萍”和“风梗”是飘泊不定的典型意象,以喻羁旅生活象浮萍和断梗一样随水、风飘荡无定。情景交融:上片描绘的江乡冬日晨景,同时笔下之人尽是追名逐利之人,借景抒情,显示出他对羁旅生涯的厌倦,自然地转入下片抒发羁旅漂泊的哀伤和浓浓的思归之情。虚实结合:“归去来,玉楼深处,有个人相忆”,由眼前思乡之情,设想妻子在家苦苦相忆,虚实结合,补足了“愁云恨雨”之意。
3. 分段赏析
“别岸扁舟三两只。葭苇萧萧风淅淅。沙汀宿雁破烟飞,溪桥残月和霜白”,词人用工致的白描手法,以密集的意象描绘出江乡冬日晨景。远处江岸停着小船,风吹芦苇作响,沙洲上宿雁惊飞,溪桥边残月与霜色辉映,生动呈现出一幅荒寒、肃杀的江南水乡冬日拂晓图,为全词奠定了凄凉的基调。“沙汀”为南来过冬的雁群留宿佳处,宿雁之冲破晓烟飞去,当是被早行之人惊起所致。“别岸”、“葭苇”、“沙汀”、“宿雁”,这些景物极为协调,互相补衬,组成江南水乡的画面。“溪桥”与“别岸”相对,旅人江村陆路行走,远望江岸,走过溪桥。“残月”表示旅人很早即已上路,与“明月如霜”之以月色比霜之白者不同,“月和霜白”是月白霜亦白。残月与晨霜并见,点出时节约是初冬下旬,与上文风苇、宿雁同为应时之景。三、四两句十分工稳,确切地把握住了寒冬早行的景物特点。“渐渐分曙色”一句为写景之总括,暗示了从拂晓前到拂晓后的时间推移,也表明旅人已经走过了一段行程,将时间关系清晰交代,使词意发展脉络连贯。“路遥川远多行役。往来人,只轮双桨,尽是利名客”,词意至此转笔,由写景转为写旅人。随着曙色渐明,路上行人渐多,而这些水陆往来之人,都是为名利奔波的“利名客”。柳永以客观描述展现旅途的困苦劳顿,以及世人追名逐利的现实,也暗示了自己羁旅生涯的厌倦。上片通过萧瑟之景与逐利之人的描写,为下片抒发思归之情做了充分铺垫。“一望乡关烟水隔”,承上片写景转入主观抒情,主人公因厌倦羁旅行役,远望故乡,却被烟水阻隔,根本无法望见,心中涌起浓烈的思乡之情。词人说“一望”,可即使想望,故乡关河相隔遥远,烟水迷茫,却是根本无法望见的;既无法望见而又不能回去,受到思乡愁绪的煎熬,反转产生一种急迫的渴望心理,恨不能插上羽翼立刻飞回故乡。“转觉归心生羽翼”,进一步写出这种思乡之情的急切,恨不得生出翅膀立刻飞回故乡。“愁云恨雨两萦牵,新春残腊相催逼。岁华都瞬息”,词人通过“愁云恨雨”喻儿女离情,如丝缕牵萦两地,又以“新春残腊相催逼”说明时序代谢,日月相催,客旅日久,对时光飞逝感到惊心,增添了深沉的感慨。“岁华都瞬息”则强调年华转瞬即逝,与自己的天涯浪迹相联系,更显人生的漂泊与无奈。“浪萍风梗诚何益”,以“浪萍”和“风梗”这两个漂泊不定的典型意象,比喻自己的羁旅生活像浮萍和断梗一样随风水飘荡无定,深感这种漫游徒劳无益,从而强化了归乡的意愿。“归去来,玉楼深处,有个人相忆”,这是思乡的主要原因,补足了“愁云恨雨”之意。词人设想家中玉楼深处有妻子在苦苦相忆,以细腻的情感表达出对故乡和亲人的深深眷恋,收束全词,余韵悠长。
4. 作品点评
从全词观之,柳永对自身羁旅生涯有着深刻自省,渐次悟透浪迹天涯所追逐的浮名虚利终是一场空茫,却已为此耗尽半生心力。他试图以独特方式抗争命运——将生命支点倾于情爱,然这份抗争终显苍白。爱情本就脆弱如絮,加之他半生流连歌楼酒肆,情缘恰似水上浮萍,花开即谢,唯余苦涩记忆沉留心底。其悲怆不仅在于漂泊无依、功名成空、情无所托,更在于人生之路早已别无选择的宿命困局。
# 上片首四句写景,以情观景,是处景色皆着人情。别岸扁舟,葭苇萧萧,沙汀雁飞,溪桥霜白,已将黎明时萧条之景写尽,而孤身只影立于此萧条之景中。
现代西北大学中文系教授薛瑞生《柳永词选》
上一篇:宋·柳永《满江红·万恨千愁》
下一篇:宋·柳永《其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