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mǎn
jiāng
hóng
·
·
chū
shōu

朝代:宋作者:柳永浏览量:2
chū
shōu
cháng
chuān
jìng
zhēng
fān
luò
lín
dǎo
屿
liǎo
yān
shū
dàn
wěi
fēng
xiāo
suǒ
rén
fēi
duǎn
tǐng
jìn
zài
dēng
huǒ
guī
cūn
luò
qiǎn
xíng
dāng
niàn
huí
chéng
shāng
piāo
tóng
jiāng
hǎo
yān
rǎn
shān
xuē
rào
yán
líng
tān
pàn
fēi
yuè
yóu
huàn
chéng
shì
píng
shēng
kuàng
yǒu
yún
quán
yuē
guī
lái
zhòng
xuān
yín
cóng
jūn

译文

傍晚的雨刚停歇,江面恢复平静、远行的船帆在夜色中缓缓停泊。船靠近岛屿、水蓼的烟雾稀疏朦胧,芦苇丛中秋风瑟瑟作响。几处渔人驾着轻舟疾驰,满载渔火般的灯火驶向村落。面对此景、远行的游子不禁思念归途,为漂泊生涯感到哀伤。桐江景色多美啊,晨雾弥漫如烟霭。江水碧绿似染就,两岸山峰陡峭如刀削。绕过严陵滩畔,白鹭翩飞,鱼儿跃出水面。宦海浮沉多年一事无成,平生早有归隐山林的誓约。归去吧、且听王粲《从军行》的悲歌,那才是我此刻的心声。

逐句剖析

"暮雨初收":傍晚的雨刚停歇,

"长川静、":江面恢复平静、

# 长川静:长河一片平静。川,指江河。

"征帆夜落":远行的船帆在夜色中缓缓停泊。

# 征帆:远行船上之帆。

"临岛屿、":船靠近岛屿、

"蓼烟疏淡":水蓼的烟雾稀疏朦胧,

# 蓼烟:笼罩着蓼草的烟雾。蓼,水蓼,一种生长在水边的植物。

"苇风萧索":芦苇丛中秋风瑟瑟作响。

# 萧索:象声词,形容风声。元稹《酬乐天雪中见寄》:“知君夜听风萧索,晓望林亭雪半糊。”,苇风:吹拂芦苇的风。

"几许渔人飞短艇":几处渔人驾着轻舟疾驰,

# 短艇:轻快的小艇。,几许:有几个。

"尽载灯火归村落":满载渔火般的灯火驶向村落。

"遣行客、":面对此景、

# 行客:词人自谓。,遣:使,令。

"当此念回程":远行的游子不禁思念归途,

# 回程:回家的路程。

"伤漂泊":为漂泊生涯感到哀伤。

"桐江好":桐江景色多美啊,

# 桐江:在今浙江桐庐县北,即钱塘江中游自严州至桐庐一段的别称。又名富春江。

"烟漠漠":晨雾弥漫如烟霭。

# 漠漠:弥漫的样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波似染":江水碧绿似染就,

"山如削":两岸山峰陡峭如刀削。

"绕严陵滩畔":绕过严陵滩畔,

# 严陵滩:又名严滩、严陵濑,在桐江畔。

"鹭飞鱼跃":白鹭翩飞,鱼儿跃出水面。

"游宦区区成底事":宦海浮沉多年一事无成,

# 底事:何事,为了什么事呢?,游宦:春秋战国时期,士人离开本国至他国谋求官职,谓之游宦,后泛指为当官而到处飘荡。

"平生况有云泉约":平生早有归隐山林的誓约。

# 云泉约:与美丽的景色相约,引申为归隐山林之意。云泉,泛指美丽的景色。

"归去来、":归去吧、

# 归去来:赶紧回去吧。陶潜著《归去来兮辞》以抒归隐之志,故后用“归去来”为归隐之典。

"一曲仲宣吟":且听王粲《从军行》的悲歌,

# 仲宣:三国时王粲的字,王粲初依荆州刘表,未被重用,作《登楼赋》,以抒归土怀乡之情。后为曹操所重,从曹操西征张鲁。

"从军乐":那才是我此刻的心声。

# 从军乐:即《从军行》。王粲曾作《从军行》五首,主要抒发行役之苦和思妇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满江红·暮雨初收》是北宋词人柳永创作的一首羁旅行役词,被收录于《宋词三百首》。这首词以秋日暮雨为背景,通过描绘江畔渔人归家的温馨场景与桐江山水的壮丽风光,抒发了词人厌倦漂泊、渴望归隐的深切情感。这首词因情感真挚、语言流畅,在宋代民间广为传唱。据记载,范仲淹任睦州知州时,当地祭祀活动中仍吟唱此词,足见其影响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婉约派代表词人

柳永(987?~ 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福建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官至屯田员外郎,又称柳屯田。柳永是婉约词派代表人物,创作了大量词调和慢词,内容较之前也有所拓展,对宋词发展影响重大。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颇有名。著有《乐章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句词里提到的“蓼烟疏淡,苇风萧索”,描述的是夏秋之交,六七月间江边草木的景象。从下片对“严陵滩”景色的描写来看,这首词应该是柳永前往睦州赴任,路过严陵滩时所作;也有可能是他在睦州任职期间写的,时间大致在宋仁宗景佑元年到二年,也就是1034年到1035年之间。词中“念回程”一句,透露出对汴京的深切思念。这么推测下来,这首词更像是景佑二年柳永调任余杭县令时写的。当时他在睦州待了一年,又要辗转去新地方任职,仕途一直不太顺利,难免会想念汴京的人和事。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羁旅思乡与归隐抒怀题材的词。介绍了词人旅途所见傍晚雨后江面、岛屿周边的静谧萧瑟之景,描绘了渔人载灯归村的温馨画面,体现了桐江及严陵滩畔的秀美风光与生机盎然;营造了孤寂冷清又暗含渴望的氛围,表达了词人漂泊在外的孤寂愁绪、对归家的向往,以及对游宦无成的感慨,还有渴望摆脱官场束缚、归隐田园的急切心情。

2. 写作手法

情景交融:此词以“暮雨”“水蓼”“芦苇”等萧瑟秋景铺陈,将羁旅孤寂融入清冷环境,形成情景交融的意境。通过渔舟飞逝与行客独行,使景物成为情感载体,最终在“云泉约”“归去来”的直抒中达成情与景的统一。动静结合:“临岛屿、蓼烟疏淡,苇风萧索”,写船只傍岛停泊,岸边蓼草芦苇丛生,清烟轻淡,秋风微寒。景中凄凉与词人心境的凄凉相呼应,蕴含深切哀绪。此几句描绘傍晚泊船之景,以静态刻画为主。“几许渔人飞短艇,尽载灯火归村落”,词人笔锋一转,由静入动,写渔人驾艇疾行、灯火渐次入林,勾勒出一幅动态画面,传递出日暮归家的温暖与鲜活生机。

3. 分段赏析

“暮雨初收,长川静、征帆夜落”,短短几句就勾勒出一幅雨后宁静的江面夜景。傍晚的雨刚刚停歇,宽阔的江面没了风雨喧嚣,变得平静如镜,远行的船帆也在夜色中缓缓落下。这画面里藏着一丝静谧,却也透着行旅的孤寂。“临岛屿、蓼烟疏淡,苇风萧索”,写船靠近岛屿时的景象,水边的蓼草在薄雾中若隐若现,稀疏又黯淡,芦苇在风中沙沙作响,满是萧瑟之感,这冷清的氛围,把漂泊在外的愁绪又加重了几分。​“几许渔人飞短艇,尽载灯火归村落”,词人笔锋一转,描绘出渔人驾着小船,满载着灯火,匆匆赶回村落的场景。渔人的归心似箭,与词人漂泊在外不能归家形成鲜明对比,更触动了词人的心事。所以才有了。“遣行客、当此念回程,伤漂泊”,此情此景,让词人忍不住想踏上归程,满心都是漂泊天涯的伤感与无奈。​“桐江好,烟漠漠。波似染,山如削”,词人开始夸赞桐江的美景。桐江之上,烟雾弥漫,江面的水波像是被染上了色彩,两岸的山峰陡峭如刀削一般。“绕严陵滩畔,鹭飞鱼跃”,进一步描写严陵滩周围,白鹭翩翩飞舞,鱼儿欢快跳跃,展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游宦区区成底事,平生况有云泉约”的感慨,他觉得自己在外奔波为官,没做出什么成绩,又想起自己本就有归隐山林的心愿。​“归去来、一曲仲宣吟,从军乐”,词人借用典故,说自己要像当年的王粲一样,不再留恋仕途,回归田园。“归去来”直接表达了他渴望归隐的急切心情,想要摆脱官场的束缚,去追寻内心向往的宁静生活。

4. 作品点评

柳永的这首词在起伏有致的韵律中传递出深沉情感,从泊舟场景切入当下心境,又借回忆行舟经历延伸至未来规划,景物描写与情感表达相互交融,结构层次分明,细腻婉转且富有感染力,展现出柳永对羁旅漂泊主题的深刻把握。据北宋僧人文莹《湘山野录》记载,范仲淹被贬睦州时途经严陵祠,恰逢当地祭祀活动,巫师迎神演唱的《满江红》中有“桐江好,烟漠漠,波似染,山如削”等句。范仲淹当即应景创作七绝作为送神曲:“汉包六合网英豪,一个冥鸿惜羽毛。世祖功臣三十六,云台争似钓台高?”这首作品至今仍在当地传唱。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换头数语最工。

宋黄升《唐宋诸贤绝妙词选》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柳永《临江仙·鸣珂碎撼都门晓》

下一篇:宋·欧阳修《南乡子·好个人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