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hōng
qíng
jìn
·
·
qíng
shuǎng

朝代:宋作者:柳永浏览量:2
qíng
shuǎng
zhù
jiāng
lóu
wàng
chù
chéng
míng
yuǎn
shuǐ
shēng
guāng
chóng
dié
shān
sǒng
cuì
yáo
rèn
duàn
qiáo
yōu
jìng
yǐn
yǐn
cūn
xiàng
wǎn
yān
cán
yáng
zhū
lán
jìng
àn
rán
qíng
wèi
yǐn
xiān
zuì
chóu
yún
guò
liǎo
qiū
guāng
lǎo
jìn
rén
qiān
jìng
kōng
níng

译文

雨过天晴,秋高气爽,登上江边楼台伫立远望。映入眼帘的是,远方江水清澈明亮粼粼生光,山峦叠翠连绵起伏。眺望中渐渐辨认出西湖断桥、幽深路径,隐隐渔村,以及傍晚时分远处独起的炊烟。夕阳里,我含情静倚楼阑,陷入沉思,不禁动了伤别情绪,未饮先醉了。离别的忧愁无边无际。黄昏的彩云已经飘过了,秋日的风光景色已经迟暮,故人远隔千里,我无奈地整日白白凝睇不语。

逐句剖析

"雨晴气爽":雨过天晴,秋高气爽,

# 雨晴气爽:雨过天晴,秋高气爽。爽,清爽的意思。

"伫立江楼望处":登上江边楼台伫立远望。

# 伫立:长时间地站立。

"澄明远水生光":映入眼帘的是,远方江水清澈明亮粼粼生光,

# 生光:发出光辉。,澄明:清澈明净。

"重叠暮山耸翠":山峦叠翠连绵起伏。

# 耸翠:形容山峦、树木等高耸苍翠。

"遥认断桥幽径":眺望中渐渐辨认出西湖断桥、幽深路径,

# 幽径:僻静的小路。,断桥:桥名。在今浙江省杭州市孤山旁,以孤山之路至此而断,故名。此处不一定特指西湖的断桥。,遥认:从远处辨认。认:一作想。

"隐隐渔村":隐隐渔村,

# 隐隐:指隐约;不分明。

"向晚孤烟起":以及傍晚时分远处独起的炊烟。

# 孤烟:远处独起的炊烟。,向晚:临近晚上。

"残阳里":夕阳里,

"脉脉朱阑静倚":我含情静倚楼阑,陷入沉思,

# 朱阑:同“朱栏”,朱红色的围栏。,脉脉: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表达情意的样子。

"黯然情绪":不禁动了伤别情绪,

# 黯然:情绪低落、心情沮丧的样子。

"未饮先如醉":未饮先醉了。

"愁无际":离别的忧愁无边无际。

# 无际:犹无边;无涯。

"暮云过了":黄昏的彩云已经飘过了,

"秋光老尽":秋日的风光景色已经迟暮,

# 老尽:衰竭。,光:一作风。

"故人千里":故人远隔千里,

"竟日空凝睇":我无奈地整日白白凝睇不语。

# 凝睇:凝视;注视;目不斜视。,竟日:犹终日,整天。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诉衷情近・雨晴气爽》是北宋词人柳永的作品。上片描绘词人伫立江楼所见之景,展现出江南水乡平远开阔、疏淡优美的秋色,下片直抒胸臆,点明悲秋怀人的主题,抒发对京都故人的深切怀念。运用借景抒情,以秋景的萧索烘托内心的孤寂。上片景为下片情做铺垫,下片情因上片景而更显深沉。全词结构完整,前后映衬照应紧密,语言雅而不俗,笔调挥洒自如,具有感动人心的艺术力量,充分体现柳永婉约词风的魅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婉约派代表词人

柳永(987?~ 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福建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官至屯田员外郎,又称柳屯田。柳永是婉约词派代表人物,创作了大量词调和慢词,内容较之前也有所拓展,对宋词发展影响重大。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颇有名。著有《乐章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北宋景祐元年(1034)考中进士前,柳永曾如断梗浮萍般在江南各地漂泊漫游,足迹遍及江、浙、楚、淮等地。这段时期,他羁旅落魄,以“奉旨填词”为生。《诉衷情近》便是他漫游江南水乡时,为思念京都故人而作。从词中“雨晴气爽”的描写,可推断创作于秋季。若词中“断桥”为实指,那么当时柳永应身处杭州,此词便作于其杭州漫游期间。不过,具体创作年份已难以考证。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诉衷情近・雨晴气爽》是北宋柳永创作的一首词。该词围绕羁旅行役,融合了对秋景的描绘与对故人的思念。上片通过描绘词人伫立江楼所见平远开阔、疏淡优美的江南水乡秋景,为下片抒情蓄势;下片则点明悲秋怀人的主旨,抒发词人对京都故人深切的怀念之情。全词结构完整,语言雅而不俗,笔调自如,通过景与情的映衬照应,展现出触动人心的艺术魅力。

2. 写作手法

烘托:以“雨晴气爽”烘托环境气氛,给人以舒适清新之感,同时暗指时值秋季。情景交融:词中多处将写景与抒情相结合。上阕“雨晴气爽,伫立江楼望处。澄明远水生光,重叠暮山耸翠”,描绘出雨后初晴的清新景象,营造出开阔、静谧的氛围,为下文抒情做铺垫。下阕“对此嘉景,顿觉销凝,惹成愁思”,因眼前美景引发愁思,景越美,越衬托出词人内心的孤寂与惆怅。点染:“远”字把江水逶迤远去的景象点染了出来,使画面一下就开阔起来;“暮”字为景物涂上了苍茫的背景,使整幅画面意境全出。意向组合:“澄明远水生光,重叠暮山耸翠。遥认断桥幽径,隐隐渔村,向晚孤烟起”这几句词中,词人将“远水”“暮山”“断桥”“幽径”“渔村”“孤烟”等多个意象组合在一起,描绘出一幅江楼远眺的秋日晚景图,通过这些具体可感的意象,营造出一种悠远、苍茫、静谧的氛围,含蓄地表达出词人的孤寂落寞之情。

3. 分段赏析

上片开篇,以“雨晴气爽”四字勾勒出澄澈明快的环境氛围,既让人心生清爽之感,又巧妙暗示了此时正值秋季。随后“江楼伫立而望”,塑造出一位孤独的词人形象,长久静立在江楼之上,目光凝望远方,自然引出下文对秋景的细致描绘。“澄明远水生光,重叠暮山耸翠”,词人目光所及,尽显山水之美。脚下江水澄澈,波光粼粼,悠悠远去;极目远眺,暮色笼罩下的山峦层层叠叠,翠绿欲滴。此二句,一句写江,凸显秋水清澈如练的特质;一句绘山,强调暮山层峦叠嶂、高耸入云之态。对仗工整,用词精妙,“远”字拓展了江水绵延的画面感,使视野开阔;“暮”字则为景色披上苍茫底色,意境全出。词人视线继而聚焦于水际山峦间,“遥认断桥幽径”三句,进一步描绘江上秋晚之景。远处断桥、幽僻小径隐约可辨,还有那若隐若现的小渔村,黄昏时分,一缕炊烟袅袅升起。“遥认”一词精准地拉开人与景的距离,让景物显得遥远而朦胧,增添了画面的纵深感。“断桥”“幽径”“渔村”“孤烟”等衰败意象,于黄昏的江上秋色中,共同渲染出荒凉寂寥、凄清冷落的氛围,构成了一幅平远的秋色图。整个上片宛如一幅境界寥廓的江村晚景图,将深秋雨后的江楼、静静流淌的江水、连绵起伏的远山,以及暮色中的残景一一展现,尽显凄清沉寂,为下片抒情埋下伏笔。下片以“残阳里”起笔,“残阳”这一意象巧妙承接上片“向晚孤烟起”,既点明时间推移,又为全词笼上惨淡色彩。此前,词人通过“暮山”“向晚”“残阳”等词,多次强调时间,突出秋江日暮对游子情绪的影响。“脉脉朱阑静倚”呼应上片“伫立江楼”,表明词人始终在江楼上默默凝立。“脉脉”二字生动展现出词人静倚栏杆、凝望沉思时的沉醉与难以释怀。尽管未言明缘由,但伤感之情已深深感染读者,自然过渡到“黯然情绪,未饮先如醉”,生动表现出愁绪的深沉浓烈,隐隐透露出浓重的伤别之意。随着情绪愈发低沉,词人愁思如潮,发出“愁无际”的感叹。“暮云过了,秋光老尽,故人千里”,点明悲秋怀人的主旨。置身深秋景色中,远山的迷蒙、断桥孤烟的冷落、暮云将散的惨淡、秋光渐逝的哀伤,使词人联想到羁旅生涯的艰难与前程的渺茫。这份生命的哀伤无人分担,故人却远在千里之外。眼前景物加深了伤别之情,难以排遣,只能“竟日空凝睇”,以此寄托对故人的思念。“竟日”与前文时间相关的词语呼应,体现时间流逝,暗示词人深陷愁怨无法自拔;“凝睇”与开篇的“伫立江楼”、换头处的“朱阑静倚”及全篇景物描写紧密相连,使全词结构圆融;“空”字则表现出词人明知无望,却仍对故人一往情深,极具感染力。

4. 作品点评

《诉衷情近·雨晴气爽》属词体中的中调。柳永创作时,依据这一体制特点,在写景与抒情上把握精妙尺度,既非大肆铺陈,也不过于凝练,词旨表达恰到好处。全词结构浑然一体,各部分相互映衬、紧密照应。其语言文雅却不失自然,笔调流畅洒脱,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无论视线升天入地,最后总离不开自己所用以吐纳乾坤、网罗宇宙的那个空间。词人正是通过仰视、俯视和平视等多层面的艺术特点,由远而近,移远就近,上下四方,一目千里,创造了一个阴阳开阖、高下起伏的节奏空间,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周而复始、无往不复的宇宙意识。

现代广州大学中文系教授曾大兴《柳永和他的词》

# 词旨点明即止,结构完整。作者还很注意上下阕之间和意群之间的照应和映衬。如“伫立”与“静倚”,“望处”与“凝睇”,“残阳”与“远处生光”,“暮山”与“暮云”,“秋光”与“雨晴气爽”,它们之间都存在着一定联系。如此照应和映衬,使词意发展的脉络极为清楚,而词的结构也就具有了谨严布置的特点。

现代四川省社会科学研究所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研究员谢桃坊《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

# “残阳里”紧承“向晚孤烟起”,既点明时间的发展,又渲染了浓重的暮色。

现代江苏省诗词协会常务理事李德身《宋词精品鉴赏辞典》

# 此首词上片写景,画面清新自然;下片述情,情感委婉深沉,而又能做到景中含情,情中有景,且结构井然,脉络清晰,堪称柳永词中的精品。

现代重庆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谢真元《一生必读宋词三百首鉴赏》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柳永《诉衷情·一声画角日四曛》

下一篇:宋·柳永《其三》

猜你喜欢